摘 要:通過分析廣東省古樹資源的組成與分布特征,研究影響其分布格局的文化要素。結果表明,古樹組成種類集中,榕樹、樟 樹、楓 香、荔 枝 和 龍 眼5種 古 樹 占 總 株 數 的55.40%;總 體 樹 齡 偏低,三級古樹占93.07%。古樹分布山區多,濱海少;村落古樹數量遠多于城市;歷史名城古樹數量普遍高于新城;風水林、公園景區、寺廟宗祠和學校等文化空間是古樹的集中分布點。古樹的組成與分布特征除了受到自然條件的約束,更受到農業種植文化、植物個體文化、風水林文化、宗教與宗祠文化、開發與遷移文化等要素影響。這些古樹文化既是古樹組成與分布的重要成因,也是古樹保護與利用的價值所在。基于資源分布及文化要素出發的舉措應該成為古樹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新路徑。
關鍵詞:廣東;古樹;分布特征;文化要素
魏丹; 鄭昌輝; 葉廣榮; 申富文; 陳盼, 西北林學院學報 發表時間:2021-11-25
古樹作為地區氣候變遷的記錄者和城市歷史發展的見證者,不僅具有極高的人文、生態、社會和經濟價值,同時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旅游觀賞價值以及地理坐標和歷史紀念意義[1],是大自然和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我國幅員廣闊,歷史悠久,古樹種類龐雜且數量較多,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古樹研究愈發受到重視。我國學者在古樹的資源現狀調查[2-5]、地理信息系統[6]、衰敗死亡原因[7-9]和復壯技術[10-11]等方面的研究進展較快,但對古樹的資源分布成因及文化價值研究較少。廣東省地處嶺南,水熱條件較佳,加之歷史悠久為春秋時的 百 越 之 地,積 累 下 豐 富 的 古 樹 資 源[12]。作為多民族繁衍久遠的省份,廣東省古樹受民族傳統持續影響,其組成與分布具有文化典型性。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廣東省開展一系列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建檔、修復、復壯、宣傳等方面的技術研究和工 程 措 施[13],單 體 古 樹 得 到 了 有 效 保 護,但對整體古樹的文化保護研究較少,對古樹文化的挖掘和宣傳不足。
本研究以廣東省為研究范圍,通過對古樹組成、空間分布及文化要素進行分析,旨在為廣東省古樹的保護、資源利用及其歷史文化內涵的建設和挖掘提供依據,以期為推進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做出貢獻。
1 研究地概況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地概況
廣東省位 于 我 國 大 陸 南 部,北 倚 南 嶺,南 臨 南海,全境位于109°39′-117°19′E,20°13′-25°31′N。 全省陸地面積17.68萬 km2,地勢整體表現為北高南低,并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丘陵、臺地、平原交錯;地屬東亞季風區,熱量豐富,年平均氣溫19℃~24℃,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1300~2500mm。植被按緯度呈帶狀分布,主要有沿海灘涂紅樹林、北熱帶人工次生林、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和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等,古樹資源豐富。
1.2 數據來源
根據《古 樹 名 木 普 查 技 術 規 范》(LY/T2738-2016)[14]和《古樹名木鑒定規范》(LY/T2737-2016)的要求,2016-2019年,采用實地調查和訪問群眾相結合的方法,對省內(除自然保護區外)古樹進行全面的實地調查,形成全國第2次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廣東省成果報告數據庫。本研究以2019年9月17日的系統數據為準,數據統計分析和圖表使用由ArcGIS10.4和 MicrosoftExcel2016完成。
2 古樹組成與分布特征
2.1 古樹的組成特征
2.1.1 樹種組成 調查數據顯示:廣東省共有古樹80337株(不 包 含 名 木),隸 屬 于 83 科 269 屬549種。由表1可知,在83個科中,桑科(Moraceae)等15個科的古樹是構成廣東省古樹的主要成分,占總株數的92.22%。其 中,古樹數量所占比例位于前五的科 由 多 到 少 依 次 為 桑 科 > 無 患 子 科 (Sapin-daceae)>樟 科(Lauraceae)>殼 斗 科(Fagaceae)>金 縷 梅 科 (Hamamelidaceae),合 計 占 總 株 數 的72.20%,其 余 78 個科的古樹僅占總株數的27.80%。
由表2可知,在549個樹種中,古樹數量位于前5的樹種分別是榕樹(Ficusmicrocarpa)、荔枝(Li-tchichinensis)、樟樹(Cinnamomumcamphora)、龍眼(Dimocarpuslongan)和楓香(Liquidambarfor-mosana),這 5 個 樹 種 占 總 株 數 的 55.40%,其 余544個樹種占總株數的44.60%,樹種之間的數量差異懸殊,優勢樹種之間的數量差異也較明顯。榕樹與荔枝數量最多,合計占總株數的40.88%。2.1.2 樹齡組成 古樹樹齡劃分為3個 等 級[14]。由表3可知,廣東省三級古樹數量最多,占到總數的93.07%,呈現出顯著的年輕化特征。隨著樹齡的增加,古樹的數量急劇下降,一二級古樹數量僅占全省古樹數量的6.93%。
比較不同樹齡段古樹科的組成特征可知,桑科、無患子科、樟科和殼斗科在各級古樹均占據優勢地位,且桑科植物的數量在不同樹齡段均占最優地位,而無患子科 植 物 在 三 級 古 樹 中 的 所 占 比 例 迅 速 上升。其中,如圖1所示,一級古樹數量前5的科為桑科>無患子科>樟科>殼斗科>銀杏科(圖1A);二級古樹數量前5的科為桑科>金縷梅科>無患子科>樟科>殼斗科(圖1B);三級數量前5的科為桑科>無患子科> 樟 科 > 殼 斗 科 > 金 縷 梅 科(圖 1C)。其中,桑科以榕樹為主,屬于種植歷史悠久的觀賞樹種,無患子科以荔枝和龍眼為主,屬于采摘果實的經濟樹種。古樹組成及變化特征說明榕樹種植的傳統延續性較好,龍眼、荔枝在近300a以來受農業種植的重視度明顯增強。
2.2 古樹的空間分布特征
2.2.1 地級市分布狀況 由圖2、圖3可知,古 樹總體分布呈現西北多,東南少,山區多,濱海少;珠三角核心區、粵北和粵西地區多,粵東地區少;歷史名城多,新城數量少。在21個地級市中,古樹分布存在明顯差異,數量位于前5的地級市,惠州>廣州>韶關>茂名>湛江,古樹共計43958株,占總數的54.72%,超過全省的1/2,這些城市歷史悠久,古樹保護意識強烈,保護工作開展的較早。其中,惠州和廣州的古樹 數 量 均 超 過 全 省 的10%。惠 州 市 的 古樹主要分布于惠東縣、龍門縣和博羅縣,主要樹種為榕樹和荔枝;廣州市古樹主要分布于黃埔區和增城區,主要樹種為荔枝。2.2.2 生境分布狀況 由表4可知,廣東省古樹主要分布在村 落 風 水 林,城 鎮 中 的 公 園 景 區、寺 廟 宗祠、學校等文化場所也是重要的分布區。對比各等級古樹在各生境的分布發現,樹齡高的古樹多分布在寺廟、宗祠與公園景區中,可見在歷史變遷中,宗教文化場地因傳統文化的存在,新建設和破壞較少,對內部的古樹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
3 影響古樹組成與分布的文化要素
古樹作為文化景觀的一種類型,其組成與分布特征體現了人類與自然的合作,文化影響因素不容忽視。下文針對農業種植文化、植物個體文化、風水林文化、宗教與宗祠文化以及開發與遷移文化等要素影響展開敘述。
3.1 農業種植文化的影響
廣東省古樹的種類集中于鄉村分布主要受到農業馴化與種植的累積影響,荔枝與龍眼正是此類典型。民以食為天,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優先選擇種植的定然是承載了一定的食物功能的優勢樹種。荔枝原產于中國嶺南,最早的記載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紀初的《西京雜記錄》[15],種植歷史已有2000余a,龍眼種植略晚于荔枝,故龍眼還有 亞 荔 枝、荔 枝 奴 的 別 名。兩者皆為無患子科,產區基本一致,北宋蘇頌的《圖經本草》記載:“出荔枝處,皆有之”。兩者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歷史上留下了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著名詩句和傳說故事[16-17]。作為經濟與文化價值俱佳的水果,2千余a的農業種植形成了巨大的累積效應,留下了大量古樹。通過表2可知,荔枝與龍眼的古樹數量均在廣東古樹中位列前5,合計占古樹總數的21.4%,其分布區主要在珠三角的鄉村。隨著城鎮化與現代農業的沖擊,荔枝與龍眼古樹不僅面臨著保護地消失、種類縮減、基因豐富性消亡等危險,更為嚴重的是短期效益驅動的現代農業使果樹的生存周期大大縮減,當果樹產量降低時就會被大量砍伐,果樹型古樹將有可能出現斷層。
3.2 植物個體文化的影響
廣 東 省 古 樹 的 數 量 組 成 除 了 受 種 植 歷 史 的 影響,文化建構的強化作用也不可忽視。在漫長的植物開發與利用的歷史過程中,植物與人類生活的聯系越發緊密,這種聯系經過不同時代的發展,便衍生出了很多與植物相關的文化體系,使植物呈現出“一含義多植物、一 植 物 多 含 義”的 特 點[18]。這 些 含 義和特點又反過來影響人們在進行植物造景時對植物種類的選擇和種植形式,從而進一步影響植物的數量和分布。
在本調查中發現,廣東省古樹的樹種組成和分布廣泛受植物個體文化內涵的影響(部分植物個體的文化內涵見表5)。其中,榕樹作為廣東省數量最多的古樹,其本身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19]。以分布在潮汕地區榕樹為例,在發音上,由于“榕”在潮汕方言中的發音同“成”、“承”或“誠”,被 賦 予 了 有 所 成就、承前啟后、真心真意的美意而廣受潮汕人們的喜愛;此 外,在 外 形 上,因 其 樹 體 高 大,獨 木 成 林 的 特點,象征著家族、宗 族 興 旺 發 達 的 內 涵,而 出 現 “有村就有榕,無榕不成村”的景象。直到今日,潮汕的大小村落,必有生長有幾株甚至成片的古榕,人們通過判斷這些樹的年齡,便可大致推算出這個村落的創鄉歷史。
3.3 風水林文化的影響
廣東省古樹的數量組成與空間分布受風水林文化影響,常以榕樹、樟樹、樸樹為主體樹種構成,并呈現高密度斑塊狀分布的特征。廣東省常受臺風、暴雨等惡劣天氣的影響,當地人通過在風水林種植高大濃密的鄉土樹種的方式來抵御災害,以此來保護生產和生活,這既是環境選擇的結果更是農林生產的強化效應。久而久之,風水林便成為古代村落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具有某種保護神性質的鄉土景觀[20-22]。風水林主要分布于村落水口、村落后山、村落前方河流、湖畔以及人們宅基周圍等位置,它不僅僅具備文化與生態價值更是一種重要的空間標識物[23]。由表4可知,分布于村落的古樹數量占總數的75%,而其中位于風水林的古樹共有13451株,占村落古樹數量的22.43%。榕樹、樟樹是廣東省風水林的主 要 樹 種,分 別 占 風 水 林 的20.88%和13.33%。清朝初期屈大均的《廣東新語》[24]一書記載:“榕易高大,廣人多植作風水,墟落間榕樹多者地必興。”,而古時亦有“前樟后樸”的種植習俗,取其避邪、長壽和吉祥等美好寓意。
3.4 宗教、宗祠文化的影響
宗教、宗祠空間是廣東省高齡古樹主要的分布地,其樹種多以榕樹與樟樹為主,該類場所在進行的植物造景時 會 選 擇 契 合 生 態 條 件[25]且 能 烘 托 環 境氛圍的植物。在長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約定俗 成 的 植 物 搭 配[26]。調 查 數 據 顯 示,位 于 寺廟、宗祠的5793株古樹中以榕樹的數量最多,共有2313株,占寺廟宗祠古樹數量的39.93%,其 次 是樟樹353株,占寺廟、宗祠古樹數量的6.09%,樹種的選擇符 合 宗 教 和 宗 祠 的 造 景 習 慣。在 這 些 場 所中,一級古樹96株,二級古樹518株,高齡古樹密度居各種生境之首。
3.5 開發與遷移文化的影響
嶺南的開發歷史悠久,惠州市、廣州市、韶關市、茂名市和湛江市等歷史較為悠久的區域較易于累積古樹資源并形成古樹文化。同時因為人口擴張、移民遷徙與災害襲擾,部分古樹是隨人口遷徙活動而栽種的。造成大量人口遷徙的原因有戰亂(在本研究中,韶關市叟里元村的1株雅榕為坪田始祖葉云興的后裔在北宋期間,由于寇亂嚴重,為策安全,從烏逕遷到坪田定居時,隨遷栽植)、自然災害等(清遠市灣刀村的榕樹為村中祖先因清朝末年災害不斷,無奈幾經搬遷,最后遷入此處后種下此樹)。調查數據顯示,隨人口遷移而栽植的古樹有1836株,其中屬于一級古樹的有68株、二級古樹的有172株、三級古樹的有1595株。其中,榕樹有571株,占隨遷而栽的古樹的31.10%,是 隨 人 口 遷 移 而 栽 植 數 量最多的樹種。有研究表明,南方地區存在有移民栽植榕樹的習俗[19],按照習俗走時會帶著家鄉的1枝榕樹苗,到了理想之處便種下此苗,寓意落地生根,同時表達對故土和祖先家鄉的思念之情。
4 結論與討論
廣東省古樹數 量 眾 多,共 有 古 樹80337株,隸屬于83科269屬共549種。古樹種類高度集中,榕樹、樟樹、楓 香、荔 枝、龍 眼 等5種 古 樹 占 總 株 數 的55.40%,其 余 544 個 樹 種 所 占 的 比 例 僅 為44.60%。古樹樹齡總體偏低,3級古樹占93.07%;各樹齡段中桑科、無患子科、樟科和殼斗科植物均占據優勢地位。古樹空間分布總體西北多東南少,山區多,濱海少;歷史名城區域古樹數量普遍高于后開發的新城。村落古樹數量遠多于城市;風水林、公園景區、寺廟、宗祠和學校等文化空間是古樹的集中分布點。
廣東省古樹組成與分布除受自然環境約束外,主要受農業種植文化、植物個體文化、風水林文化、宗教與宗祠文化、開發與遷移文化等要素影響。高度集中的樹種組成主要受農業種植文化與植物個體文化的持續性影響。桑科的榕樹、無患子科的荔枝與龍眼古樹在各樹齡段基本占優勢地位則說明種植文化與植物個體文化具有連貫性影響。古樹分布受廣東地形與氣候影響,也受臺風災害的影響,北部山區偏多是自然情況,但村落古樹總量遠超城市也是受城鎮化累積發展的影響,不同城市間巨大的古樹分布差異更是歷史開發累計效益所至,也是地區歷史文化影響所至。古樹遷移文化強化了人樹互動的強度,對樹種選擇形成固化,推動了古樹的線狀與網狀的傳播分布。這些古樹文化既是古樹組成與分布的重要成因,也是古樹保護與利用的價值之一。
古樹普查數量與以往[8、12、27-28]相比有明顯增加,這主要是由于調查范圍擴大、精度增加、樹齡增長等因素造成的,這也顯示政府與研究機構對古樹保護的重視與投入程度逐步增加。應當針對廣東省古樹的組成與分布特征及文化影響要素,逐步完善古樹資源的保護利用和管理。1)重視廣東省優勢古樹樹種的保護,重視古樹種植文化,積極培育后備古樹。應當重視后備古樹資源的培育,避免古樹出現斷層與逐步消亡的情況,通過政策、宣傳鼓勵地方居民,延續榕樹、樟樹、楓香、荔枝、龍眼等“古樹”種植的傳統。2)加強對中高齡古樹的保護力度,優化古樹樹齡的構成梯隊。科學運用物理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手段,抵御自然災害、控制病蟲害,提高中高齡古樹壽命;對長勢良好的中高齡古樹進行數據采集,對其生境模式進行模擬,對其相關參數進行編程,用于科學評估古樹保護的各項生物性指標。3)加強重點歷史名城的古樹保護。根據古樹存量劃分保護等級并分配資源,對重點城市加大保護力度,增加資金與技術投入。完善現有規章制度,加強執法力度,限制不當的建設行為。4)增加鄉村古樹保護的資金與技術投入,探索古樹保護的生態補償機制,發揮村民主體對古樹的保護作用。強化風水林、公園景區、寺廟、宗祠和學校等重要節點的古樹保護力度。5)挖掘并普及推廣本土古樹文化。保護古樹及其背后的驅動文化,做到古樹保護的“生態化”與“人文化”并重,并通過科普、自然教育等方式讓古樹保護進校園、進社區,使古樹保護能為全民認知,這才是古樹保護的永續之道。應基于各地古樹的資源分布與文化特征,因地制宜地建立地方性、差異性、科學性、文化性并重的保護體系。充分挖掘古樹的生態與科研價值、文化與經濟價值,生態與人文并重的治理舉措應該成為古樹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新模式。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