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本文根據近幾年來森林鄉村示范工程的實踐,對樹種選擇、配置、栽植等方面作一簡單的論述。為增強固碳、防災、減災能力,實現興林富民,進一步美化廣大鄉村面貌,同時使森林布局合理,質量提高,滿足人們對森林的多種需求。
論文關鍵詞:生態論文發表,森林鄉村,節約型,景觀,營造
森林是人類的搖籃,是賴以生存的環境條件。著力加快林業發展,森林資源穩定增加,林業產業持續發展,城鄉綠化面貌改觀,促進生態省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針對優化生態、氣候等發展環境的需求,增強固碳、防災、減災能力,實現興林富民,進一步美化廣大鄉村面貌,優化人居環境,推進新農村建設。森林建設以滿足人們對森林的多種需求為核心。通過森林資源培育,優化布局,提高質量,實現森林鄉村,村在林中,白天不見村,晚上不見燈的森林生態民居。根據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經幾年鄉村整治示范工程的實踐,大力推進村鎮民居綠化,基本實現60%森林鄉村綠化造林。通過總結,對營造森林鄉村在樹種選擇、樹種配置和栽植技術作一概述。
1、鄉村實地背景
仙居縣地處浙江東南沿海山區,丘陵山地面積占80.6%,河谷平原占11.1%,水域占8.3%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河谷平原的鄉村土地緊缺,也不可劃出較多的土地用于村莊綠化,只能利用村旁、水旁、路旁零星空閑地用于村莊綠化。村莊附近的古樹名木、殘存小面積的森林植物群落加以改造利用,形成微型森林公園。鄉村森林公園倡導節約理念,處理好綠地生態景觀、文化娛樂、休閑服務等功能的關系,保護好現有綠地,合理樹種配置,增加物種多樣性,為村民提供休閑、健身、娛樂場所。
2、森林鄉村設計理念
2.1尊重自然
森林鄉村建設尊重鄉村的現狀,設計結合自然,遵循自然式、地域性、保護性、補償性的生態設計理念。在景觀改造中,尊重地區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利用鄉土植物,保護和節約自然資本;尊重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統一;尊重和維護生物多樣性。
2.2因地制宜
貫徹森林鄉村節約型用地理念,最大限度地節約自然資源,在滿足人們合理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發揮生態效益、景觀效益與經濟效益,以最合理的投入獲得最適宜的綜合效益。以植物為主體,充分發揮各樹種的優勢,適地適樹,使各種效益達到最大化。
3、與環境緊密結合的設計方案
森林鄉村建設以花、果及豐富的植物資源,適宜的綠地面積,達到美化村莊、改善氣候的作用。片植香花、果樹和保健樹種,營造森林氧吧,讓人們享受良好的人居環境。對原有場地中的山水元素的合理利用,以喬灌草植物為主體,水為要素,形成山水相映的景觀效果。由花、果、山、水構成的景觀,親近自然,在翠綠碧水河畔,享受與自然和諧的佳境。
4、設計思路
4.1護村林(帶)
在村莊外圍營造10--15m寬的片林或林帶,地勢較高處選用樟樹、深山含笑、桂花、廣玉蘭、白玉蘭、雜交馬褂木、石榴、枇杷、銀杏、櫻花、合歡、厚樸、夾竹桃等樹種。在低洼積水地段選用池杉、水杉、榿木、落羽杉等樹種。苗木規格:苗高2--2.5m,土球直徑35--40cm。栽植配置:2×2m,栽植密度:2500/hm。栽植穴規格:50×50×30cm,拾除穴內石塊,土壤條件差的地段加客土。推廣應用全冠栽植,不截干截頂,只對二級側枝進行剪除,適當剪除過密處的一級側枝,調控過長的一級側枝。常綠闊葉樹摘除85%以上的葉片,每個小枝條留1-3片葉子即可。較適的栽植時間11月-12月上旬、2月上旬-3月上旬。做到苗正,適當敲實土球外圍的松土。在高溫、干旱時段做好澆水保苗工作,臺風過后及時做好幼樹的扶正和加固。2-3年即可恢復幼樹正常的生長量,5-7年初見成效。
4.2村莊內綠化
利用村內空置地,設計微型綠地,配置喬灌草,叢植或獨植桂花、石榴、樟樹,規格稍大的場地鋪上當地生命力強的草皮。零星空地見縫插針式栽植桂花、櫻花、茶花、石榴、梔子花等,起到插綠點綴之效,增進村內美化。其余栽植技術等同上。
4.3利用原有的古樹群落、古樹
村旁的古樹群落或古樹有著較長的歷史,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必須加以保護,在保護的基礎上改造利用。對林地進行適當的清理,因地制宜,輔助性開辟小徑,鋪設石階、護欄等,栽植蔭性草花、灌木,形成微型森林公園。
4.4村旁水域的改造利用
村旁的溪流、池塘,在保護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利用,在堤壩配置濕地松、樟樹、楓香、櫻花、石榴,在低洼地配置榿木、池杉、水杉、落羽杉、垂柳等樹種。在池塘的堤岸配置櫻花、桂花、石榴,在低洼地配置池杉、水杉和垂柳。苗木規格、栽植技術、管理等同上。
4.5村旁山體的改造利用
村旁山體植被為次生常綠闊葉林或次生針闊混交林,只要做好合理的撫育間伐和管護工作就可達到景觀林的效果。村旁山體為針葉林,先行間伐撫育,間伐后郁閉度控制在0.5左右,選用木荷、楓香、黃檀、深山含笑等樹種。間伐后割出1m寬的栽植帶,保留2.5m寬的原生植被。栽植帶內按80×80×20cm塊狀整地,株距2m,栽植穴規格:40×40×25cm,拾除穴內石塊草根。苗木規格:苗高100cm以上,地徑粗0.8cm以上,根系發達,無嚴重機械損傷,無病蟲害。初植密度:1400/hm。栽植時間:2月中旬--3月上旬。
做到苗直根舒、適當敲實。栽植后3年內,每年塊狀松土除草撫育一次。栽植5-6年漸伐影響闊葉生長的針葉樹,經數次漸伐針葉樹后可達到針闊混交的森林景觀效果。村旁山體為荒山的采用荒山造林技術,選用樹種、苗木規格、栽植技術等同上,只要加大初植密度即可。
4.6通村道路的綠化
通村道路是村莊的窗口,應給人一種愉悅歡快的視覺享受。可安排櫻花、石榴、石榴紅、桂花、山茶花或水杉、池杉、樟樹、深山含笑等樹種,栽植配置:2×2m,單行或多行栽植櫻花、石榴紅、石榴、桂花。苗木規格:苗高1.5-2m,帶土球或裸根苗。水杉、池杉、樟樹、深山含笑,苗木規格:2-2.5m,地徑3cm以上,帶土球,土球直徑35-40cm,全冠栽植,其余栽植技術管護同護村林(帶)。
5、自然功能的期望
從生態學原理和景觀學原理出發,充分利用鄉村現有的植被資源,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喬灌草相結合,在不同地段形成各具特色的植物群落。栽植保健植物,充分發揮植物殺菌、滯塵、減噪音等養生保健功能,優化生態系統。白玉蘭、廣玉蘭、桂花、合歡、厚樸等樹種采用單行、片狀栽植、叢植環抱休息空間,形成群落綠化景觀與自然保健功能并舉。常綠樹與落葉樹混交,形成保健與觀賞兼有的鄉村森林景觀,四季美境,季相鮮明,給人一種愉悅的視覺享受。物種的多樣性,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塵埃等有毒物質,如桂花,夾竹桃,梔子等形成防護帶,起到滅菌、吸收毒氣、阻滯塵埃、達到凈化空氣的作用。村莊旁山體的改造利用,形成穩定性較強,物種多樣,異齡復層林,提高防災、抗災能力,同時使森林布局合理,質量提高。栽植果樹使之又有一定的經濟收入,達到觀賞和經濟收入兼有。觀賞樹種與珍貴用材樹種兼有的選擇配置,達到一林多用的效果。
6、結論
(1)森林鄉村建設一是要遵循物種的生物學、造林學和景觀學統一和諧的原則,二是要尊重村民的意愿,村民不喜歡的樹種一般不宜選用,三是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否則意愿而事違。節約型森林鄉村的營造更趨于鄉村農耕地緊缺的實際情況,具有較大的可行性。
(2)充分利用現有的古樹名木、森林植物群落、村旁山體的改造利用,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同時可提高森林質量,使森林布局更合理,增強國土生態安全,提高抗災防災能力。
(3)鄉間村莊附近是人為活動頻繁地區,加強栽植后的管護,高溫干燥時段及時做好澆水保苗工作,這是營造森林鄉村成敗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徐新洲,盧建國,節約型園林景觀的營造——馬鞍山花果山公園景觀規劃思考(J).林業科技開發.2010 .24(2):130--133
2 朱惜晨,蔣春,黃利斌 ,蘇南水網地區自然型村莊綠化模式初探(J).林業科技開發.2010.24(1):135—138
3 段曉梅,周慶宏,云南濕地公園樹木資源調查與分析(J).林業科技開發,2009 .23(4):78-80
4 羅英,李曉儲,黃利斌,等, 居住區綠地植物群落配置模式抑菌功能研究(J).林業科技開發.2010.24(2):61-64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