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少霞 黎淑珍 謝麗媚
【摘要】 目的 探討微視頻對頸椎病患者運動療法依從性的影響。方法 112例頸椎病患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6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宣教模式,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微視頻護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運動療法依從性;干預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臨床癥狀評分。結果 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總依從率為98.21%,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7.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者VAS評分均低于本組干預前, 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者頸/肩/背疼痛、上肢痛或麻木、活動痛、頭暈/頭痛評分均高于本組干預前,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微視頻對頸椎病患者進行干預能有效提高其運動療法依從性, 且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關鍵詞】 微視頻;頸椎病;運動療法;依從性
近年來, 隨著科技產品的應用、低頭伏案工作者增加以及患病初期對該病不夠重視, 頸椎病發病率呈上升及年輕化趨勢[1]。運動療法是臨床綜合治療頸椎病常用方法之一, 通過運動鍛煉能起到有效預防及治療頸椎病的作用[2]。但多數患者臨床治療依從性較差, 導致其臨床療效不夠理想。為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 本次研究應用微視頻對頸椎病患者治療依從性進行干預, 取得了理想效果,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治療的112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6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證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①符合頸椎病臨床診斷, 并經CT檢查診斷確診者[3];②年齡40~55歲;③病程6個月~6年;④具有一定的認知功能者。
1. 2. 2 排除標準 ①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②已使用手術治療或微創治療復發者;③嚴重骨質疏松、腰椎骨折、腰椎滑脫或脊柱結核患者;④精神障礙無法配合者;⑤無智能手機或不會使用微信者。
1. 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宣教模式:口頭宣教, 發放頸椎病日常養護手冊, 定期進行健康講座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微視頻護理模式, 具體實施方案如下。①建立微視頻護理小組, 小組成員均熟練掌握頸椎病相關知識, 具有較好的溝通能力, 熟悉微信的各項操作技能。②選取小組長, 負責建立微信群并管理, 將患者微信群昵稱改為姓名, 避免不法人員進入該群, 小組長做好排班及責任制分配, 各小組成員需嚴格執行。③搜集患者各項臨床資料, 了解患者需求, 建立電子檔案。④以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制定頸椎病相關知識、日常養護及運動方法等。每周按時發放2次宣教資料, 患者若有疑問可在群內提出, 值班人員及時回答。新老患者可在群內進行交流, 特別是恢復情況較好的患者, 可在群內分享其成功經驗, 為新患者樹立良好的榜樣。⑤責任護士每周一對一與患者進行微視頻交流溝通:向患者或其家屬了解近日運動鍛煉情況, 及康復情況等。讓患者或其家屬調整好視屏攝像頭, 確保患者在醫護人員能在視頻范圍內, 讓患者演示日常運動方法, 醫護人員及時指正其錯誤運動方式, 再由醫護人員演示正確運動方法, 對于重點及難點進行詳細講解, 直到患者理解為止。并將錄制好的運動鍛煉視頻發送給患者, 讓其反復多次觀看學習, 告知下次視頻隨訪時間。兩組均干預3個月。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運動療法依從性;干預前后VAS評分、臨床癥狀評分。①依從性判定標準[4]:完全依從:嚴格按照運動鍛煉方法進行鍛煉, 無不利于頸椎功能恢復行為, 并定期復診;部分依從:患者偶爾未嚴格執行運動鍛煉, 并有少數不利于頸椎功能恢復行為;完全不依從:不遵從醫囑, 或偶爾進行運動鍛煉。總依從性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總例數×100%。②疼痛程度。采用VAS評分[5]對疼痛程度進行評估:采用一條10 cm的橫線表示, 0為無痛, 10為劇烈疼痛, 其他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③臨床癥狀[6]。采用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表進行臨床癥狀評估, 臨床癥狀可分為頸/肩/背部疼痛、上肢疼/麻木、活動痛、頭暈/頭痛4個項目。癥狀明顯者記0分, 無癥狀者最高記3分, 總分最高10分, 評分越高說明治療成績越好。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依從性比較 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總依從率為98.21%,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7.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VAS評分比較 干預前,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者VAS評分均低于本組干預前, 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 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干預前, 兩組患者頸/肩/背疼痛、上肢痛或麻木、活動痛、頭暈/頭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者頸/肩/背疼痛、上肢痛或麻木、活動痛、頭暈/頭痛評分均高于本組干預前,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推薦閱讀:怎么發表省級醫學論文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