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熔點用Kafler顯微熔點測定儀測定(溫度計未校正);紅外光譜用EQUINOX55型紅外光譜儀測定。質譜用ZABHS型雙聚焦磁質譜儀;核磁共振用VarianINOVA500MHz超導核磁共振波譜儀;柱層析和薄層層析硅膠均由青島海洋化工廠生產。顯色劑為碘蒸氣和5%磷鉬酸乙醇溶液。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藥材于2004年7月采于廣西金秀縣,由廣東藥學院中藥學院劉基柱老師鑒定為Mallotus apelta。
關鍵詞:白背葉,大黃酚,煙酸,異東莨菪內酯,對甲氧基苯甲酸
研究廣西白背葉植物(Mallotus apelta)葉中的化學成分。方法 利用反復硅膠柱層析的方法對廣西白背葉植物葉中的化學成分進行分離和純化,通過IR、MS、NMR等光譜技術和化學方法鑒定化合物的結構。結果 從廣西白背葉中分離得到4個化合物,經鑒定為大黃酚(Ⅰ),煙酸 (Ⅱ),異東莨菪內酯(Ⅲ)和對甲氧基苯甲酸 (Ⅳ)。結論 化合物Ⅰ、Ⅱ、Ⅲ、Ⅳ均為首次從該植物中分得。
白背葉(Mallotus apelta)為大戟科(Emphorbiaceae)野桐屬植物,又名白面戟、白桃樹、白面風等[1]。味微苦澀,性平,其葉具有清熱利濕、止痛解毒和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療口瘡、跌打損傷、濕疹、外傷出血等,也可用于治療慢性肝炎,對降低轉氨酶和縮小肝脾有一定的作用,另外也可用于治療水腫等疾病。1985年單雪琴等[2]報道在白背葉根的乙醇提取物中獲得了高根二醇3醋酸酯、二羥基羽扇烷、β谷甾醇和烏索酸乙酸酯4個化合物。徐一新等[3]也對白背葉根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從中得到了4個化合物:Acetyl aleuritolic acid、高根二醇3醋酸酯、東莨菪內酯、胡蘿卜苷。程曉芳等[4]對其根的乙醇提取物進行研究,得到18個化合物:1個三萜酯類化合物、8個二萜類化合物、5個香豆素類化合物、1個沒食子酸衍生物、1個生物堿、1個谷甾醇類和蔗糖。安天英等[5]從其葉乙醇提取物得到19個化合物:11個苯并吡喃類化合物,1個二肽類化合物,5個黃酮類化合物,以及對羥基苯甲醛和β谷甾醇。Phan Van Kiem等[6]從白背葉植物葉的甲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7個五環三萜類化合物:3αHydroxyhop22(29)ene、hennadiol、friedelin(木栓酮)、friedelanol(木栓烷醇)、epifriedelanol(表木栓烷醇)、taraxerone(蒲公英賽酮)和epitaraxerol。
為了進一步研究其藥理活性的物質基礎,本文對廣西白背葉植物葉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從葉中首次分離得到4個化合物,分別為大黃酚(Ⅰ),煙酸 (Ⅱ),異東莨菪內酯(Ⅲ)和對甲氧基苯甲酸 (Ⅳ)。
1、儀器與材料
熔點用Kafler顯微熔點測定儀測定(溫度計未校正);紅外光譜用EQUINOX55型紅外光譜儀測定。質譜用ZABHS型雙聚焦磁質譜儀;核磁共振用VarianINOVA500MHz超導核磁共振波譜儀;柱層析和薄層層析硅膠均由青島海洋化工廠生產。顯色劑為碘蒸氣和5%磷鉬酸乙醇溶液。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藥材于2004年7月采于廣西金秀縣,由廣東藥學院中藥學院劉基柱老師鑒定為Mallotus apelta。
2、提取與分離
取干燥的廣西白背葉10 kg粉碎,粗粉用熱水煎煮3次 ,合并煎煮液,濃縮干燥得到2 kg浸膏,粉碎,用70%(體積分數)乙醇溶解濾除不溶物,濾液加2~3倍量水,水浴蒸至無醇味,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萃取,得到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
將氯仿萃取物40 g 經硅膠(200目)柱層析,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脫,TLC監測。其中,石油醚乙酸乙酯(50∶1)流份,用石油醚/乙酸乙酯重結晶得到化合物Ⅰ(20 mg);石油醚乙酸乙酯(10∶3)洗脫,甲醇重結晶得到化合物Ⅱ(30 mg);石油醚乙酸乙酯(4∶1)洗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重結晶得到化合物Ⅲ; 石油醚乙酸乙酯(10∶1)流份,用石油醚/乙酸乙酯重結晶得到化合物Ⅳ(20 mg)。
3、結構鑒定
化合物Ⅰ~Ⅳ的結構式如下:
化合物Ⅰ:紅色顆粒,mp197~199 ℃,Borntrager反應呈紅色,醋酸鎂反應呈橙紅色,示為蒽醌類物質。紫外可見區有5個吸收峰:235、255、286、308、427,其峰位具有典型的羥基蒽醌類化合物的紫外特征吸收。IRKBr(cm-1): 1 606,1 568,1 476,1 453應為苯環及其相應的彎曲振動峰;2 924提示結構中也可能存在甲基;1 677應為游離羰基;1 628應為締合羰基,證明具1,8二羥基。
1HNMR(500 MHz,Acetone): δ 12.03(1H)和11.93(1H)處于低場,為苯環上的酚羥基;δ7.82(1H,d,J=8 Hz,H6),δ7.77(1H,dd,J=8 Hz,J=1 Hz,H5),δ7.62(1H,t,H4),δ7.35(1H,dd,J=8 Hz,1 Hz,H7), δ7.19(1H,q,H2),推斷應為蒽醌母核上的phH;δ2.50(3H,s)應為與苯環相連的甲基,處于較低場,因此推測該甲基與羥基將為間位,而且H2和H4均呈現由于遠程耦合所致的細微的多重裂分,也證實3位甲基的存在;有5個芳氫亦說明該化合物為三取代蒽醌。
13CNMR (125 MHz Acetone):δ 192.8和182.1提示存在與苯環相連的羰基;δ 138.2,125.1,124.9,121.6,120.3 應為蒽醌母核上的CH;22.1應為與苯環相連的甲基。EIMS(m/z):254(100%),239,237,226,198,181,152,90,76等;分子離子峰254即基峰與蒽醌類化合物的質譜特點相符,主要碎片中有連續失去CO的226,198,以及失去OH(237),CH3(239)等取代基的碎片離子,以及由母核骨架208連續失去CO后(180,152)再裂解產生的雙電荷離子碎片(90,76)。根據以上光譜分析和質譜數據推測化合物1應是1,8二羥基3甲基蒽醌,與文獻[7]對照,發現其理化數據與大黃酚基本一致,鑒定為大黃酚。理化數據如下: 1HNMR(500 MHz,Actone):δ: 7.82(1H,q,J=8 Hz,H=7),7.77(1H,dd,J=8Hz, J=1Hz, H=6),7.62(1H,s,H4),7.35(1H,dd,J=8 Hz,J=1 Hz,H5),7.19(1H,s,H2),2.50(3H,s,H11)。13CNMR (125 MHz,Acetone)δ:163.1(C1),125.1(C2),135.0(C3),120.3(C4),132.1(C4a),124.9(C5),134.7(C5a),138.2(C6),150.9(C7),163.0(C8),120.1(C8a),192.8(C9),182.1(C10),22.1(C11)。
化合物Ⅱ:白色針狀晶體(甲醇), mp234~237 ℃, IRKBr(cm-1):1 712提示存在共軛羰基,觀察不到芳環特征峰。 13CNMR 和DEPT譜可觀察到4個CH以及2個季碳, δ166.2顯示可能存在羧基;δ153.3,150.2,136.9,126.5,123.8提示存在與極性基團相連的烯烴基團。1HNMR(500 MHz)質子信號出現相互耦合高級裂分形成的多重峰,因此推斷化合物應為環狀,具有芳環特征; δ13.38的氫處于如此低場,應為羧基;δ7.54的氫與其他氫均有耦合,其中與δ8.27的氫耦合常數為8,與δ8.79的氫耦合常數為5,與δ9.07的氫耦合常數為1;δ8.79的氫與δ8.27的氫耦合常數為2,耦合常數如此小,且處于如此低場,與吡啶化合物的氫波譜行為形似,因此可能為以吡啶為母核的化合物。
與文獻[8]對照,發現與2位或3位羰基取代的吡啶的氫譜基本一致,氫歸屬依次為δ7.54(5H), δ8.27(4H), δ8.79(6H), δ9.07(2H),因此推定化合物Ⅱ為羧基取代的吡啶。與文獻[8]的碳譜比較,2位取代吡啶的化合物雜環上季碳化學位移在130~140之間,約在135的位置,3位取代吡啶的化合物雜環上季碳化學位移在120~130之間,約在126的位置,與13CNMR中季碳126.5接近,因此鑒定為3位取代的吡啶化合物。綜合碳譜和氫譜,推斷分子式為C6H5O2。與文獻[9]對照,鑒定化合物Ⅱ為煙酸。理化數據如下:1HNMR(DMSO,125 MHz)δ:7.54(5H),8.27(4H), 8.79(6H),9.07(2H)。13CNMR(DMSO,500 MHz)δ:166.2(—COOH),153.3(C2),150.2(C6),136.9(C4),126.5(C3),123.8(C5)。
化合物Ⅲ:淡黃色針晶(EtoAc),mp205~206.4 ℃,FABMS給出分子量192,結合DEPT譜確定分子式為C10H8O4。硅膠薄層色譜在365 nm紫外燈下顯藍色熒光。 UVλmax(甲醇):204,224,292,340,顯示有氧取代苯環和α吡酮環。IRKBr(cm-1):3 337,3 024,3 991,3 948,1 700,1 288,1 263,顯示有酯基和苯環存在。1HNMR(Acetone)譜顯示有一個甲氧基質子信號,δ3.91(3H,s),δ6.17(1H,d, J=9.6Hz)與δ7.83(1H,d, J=9.6Hz)有鄰位偶合關系,為香豆素特征;δ6.79(1H,s)和δ7.19(1H,s)兩者無明顯偶合關系,說明為苯環對位H,提示該香豆素的6,7位有取代,根據分子式可知6,7位應為甲氧基及羥基取代。13CNMR (125 MHz,Acetone):δ160.3為香豆素內酯環的羰基;δ 150.2(C6),150.9(C7)與東莨菪內酯6,7位的碳化學位移值明顯不同。綜合以上數據,與文獻[10]對照,鑒定為異東莨菪內酯。理化數據如下:1HNMR(500 MHz,DMSO)δ: 3.91(3H,s,C11), δ6.17(1H,d, J=9.6 Hz,H3), δ7.83(1H,d, J=9.6 Hz,H4), δ6.79(1H,s,H5), δ7.19(1H,s,H8)。13CNMR (125 MHz,Acetone)δ: 160.3(C2),112.4(C3), 143.7(C4)102.8(C5),150.2(C6),150.9(C7),109.1(C8),145.0(C9),111.2(C10)。
化合物Ⅳ:淡黃色粉末(石油醚/乙酸已酯),mp165.7~168.7 ℃,易溶于甲醇,溴甲酚綠試劑顯黃色。IRKBr(cm-1):3 500~2 000(br,羧基),2 200~2 000的泛頻峰及1 576,1 603,提示存在苯環。DEPT譜及1HNMR提示分子中存在1個CH3,4個CH ,3個季碳和1個羧基,從而推斷分子式為C8H8O3。13CNMR (氘代丙酮):δ 167.398吸收峰證實共扼羧基的存在,1個甲氧基信號是55.837。 1HNMR(氘代丙酮):δ3.886(3H,s)證明存在1個CH3;7.0(2H,d), 8.0(2H,d) 為AA′XX′自旋偶合系統,為對位取代的苯環質子信號。綜合以上分析,與文獻[11]對照鑒定為對甲氧基苯甲酸。理化數據如下:1HNMR(Acetone,500 MHz) δ: 3.89(3H,s,H1), 7.02(2H,d,J=8.8 Hz,H3), 7.99(2H,d,J=8.8 Hz,H4)。13CNMR(Acetone,125 MHz) δ: 55.8(C1), 164.3(C2), 114.5(C3), 132.4(C4), 123.8(C5), 167.4(C6) 。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第四卷)[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827-829.
[2] 單雪琴,馮廉彬,吳承順,等.白背葉化學成分的分析[J].植物學報,1985,27(2),192-195
[3] 徐一新,陳海生,周靖,等.白背葉根化學成分研究[J].解放軍藥學學報,1999,15(5):9-10.
[4] 程曉芳.白背葉化學成分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1999.
[5] 安天英.白背葉、小連翹化學成分的分析[D].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2002.
[6] Phan Van Kiem,Chau Van Minh,Hoang Thanh Huong. Pentacyclic trierpenoids from Mallotus apelta[J].Arch Pharm Res,2004,27(11):1109~1113.
[7] 王振月,左月明,康毅華,等.毛脈酸模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草藥,2005,36(11):1626-1627.
[8] 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有機化合物的波譜解析[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9] 李微,陳發奎,尹相武,等.大青葉的化學成分[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5,22(1):15-16
[10] 李斌,張東明,羅永明,等.長尾粗葉木根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2):133-135.
[11] 華會明,李銑,邢素娥,等.柳穿魚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5,40(9):653-656.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