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資源為教學提供了鮮活的素材與情境,而主題化教學可以實現地方資源與課堂進行有效地聯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高效性,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在地方資源背景下,以“太湖水”為主題,延伸太湖水資源、太湖水凈化和太湖水保護三條支線,利用巧妙設疑和學習遷移教學手段開展化學教學。
關鍵詞:地方資源;情境;主題化教學;學科素養;太湖水;學習遷移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性質”部分指出:化學科學的發展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在教學中應密切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化學與環境、化學與資源、化學與人類健康的關系[1,2]。因此,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發展觀念和化學核心素養,促進其終身發展,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將化學知識有機地嵌合在生活中[3]。拉里·約翰內森教授曾說,在教學中最強有力的工具是教師在生活和知識之間尋找相關性、激發學生興趣點的能力[4]。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基礎上,教師在生活和教材內容間搭建合理關聯性的方法之一就是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20世紀末,在學生普遍缺乏創新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的背景下[5],主題化教學的優勢逐漸顯現。主題化教學通常指的是對學習材料進行有意義的創設,教師為學生創立真實的學習環境,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內化知識于實際應用中[6]。主題化教育的特點是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與素質教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謀而合。主題是一堂課的核心,是架構課堂設計的關鍵點,選擇合適的主題是教師上一堂好課、學生學好一節課的重要環節。好的教學主題不僅對整堂課的內容具有組織作用,還可以促使學生以多元的視角理解知識。立足新課程標準對中學化學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師可以結合地方特色資源創設教學主題,豐富教學情境。無錫市濱湖中學位于無錫市濱湖街道南橫街,位于享有“三萬六千頃,浩蕩三州界”美譽的太湖的北岸,其所在半島深入太湖達5公里以上。太湖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地理上的優勢給人們帶來國家濕地公園舒適的體驗感,還孕育了豐富的美味食材,然而夏天的藍藻水華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各種不便。因此筆者在地方資源的背景下,以太湖水為教學主題,與學生共同探究太湖水中所蘊藏的化學知識。
一、設計思路
1.主題價值分析
太湖,又名五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太湖流域形成的較為完整的湖泊河網系統不僅能吞、吐、蓄、排,還兼顧著灌溉、通航和養殖等作用。以“太湖水”為教學主題,不僅可以讓學生知道身邊的太湖水中蘊含的化學知識,還可以增強學生愛家鄉、愛太湖的情感以及培養學生保護太湖水的社會責任感。因此,該主題的選擇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
2.課題內容重組
教學主題確認后,筆者并未局限于教材中某一課題的學習內容,而是在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前提下,將人教版初三化學教材的部分內容進行篩選、整合。從“太湖水”出發,延伸到太湖水資源、太湖水凈化、太湖水保護三個教學方向,并且將每個方向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串聯,構成較為完整的教學設計網絡(如圖1所示)。
3.教學框架設計
二、教學過程
環節一:識太湖水的用途
【導入】以“太湖三白”是什么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教學主題“太湖水”。
【PPT】展示“太湖三白”的圖片(圖3)。
【教師活動】教師介紹“太湖三白”中富含蛋白質、脂肪以及多種維生素,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通過太湖中豐富的水產品進行過渡,教師提問:太湖對于人們有什么用途?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設計意圖: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物質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學生小組討論太湖水的用途可以集思廣益,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師活動】請學生代表對太湖水的用途進行小結。隨后,引導學生進行小結:太湖水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PPT】展示太湖水的主要用途,以及提供太湖水中富含元素的表格。
環節二:思太湖水的凈化
【教師活動】展示一瓶太湖水(圖4),設疑:這杯太湖水是我們直接引用的水嗎?
【學生活動】學生表示這瓶太湖水有泥土和水草等,呈現渾濁,不是飲用水。
【教師活動】設疑:怎么將這瓶水轉化成飲用水?引導學生發生學習遷移,引入“過濾”的概念。
【PPT】展示太湖水,進而展示《跟著貝爾去冒險》記錄片中一片段:貝爾將渾濁的水經過衣布得到澄清的水(圖5)。
設計意圖:有效的設疑會幫助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利用生活情境中“篩雜質”的原理進行合理的學習遷移,使學生更加清晰的理解過濾的原理。
【教師活動】介紹過濾的作用:去除水中的難溶性雜質(即實現固液分離);演示過濾的實驗操作步驟以及注意事項(一貼二低三靠);提問學生: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總結過濾過程的注意事項和玻璃棒的引流作用,以及對太湖水進行過濾操作。
【PPT】展示過濾的裝置圖(圖6),標注實驗的注意事項。
推薦閱讀:化學工程實驗室檢測風險概述及防范建議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