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大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校培養出的高材生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的需要,因此,高職教育急需培養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才更有利于為社會做貢獻。這不僅是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更是對高職教師提出的要求,教師也應該從理論教育上升到實踐能力培養階段,將實用和實踐作為教育重點。高校也應該開設實操性強的課程,培養實踐能力強的教師隊伍,為社會輸送有用人才。
關鍵詞:高職教師,職業教育,實踐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是培養企事業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人才,緊貼時代脈搏,根據市場需求,供應社會藍領精英的搖籃。其中的實訓課程,是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激發學生創業熱情,塑造學生職業修養的重要課程設置,也是高職教育有別于本科院校的鮮明特點之一。而實訓課程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就是教師,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教育理念直接決定了學生將來就業所表現出來的職業能力。
一、高職旅游實訓課教學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的生產需求和科技發生的變化,當前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考量更加側重對其實際操作能力的表現。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高職教育,這個環節的培養就凸顯的尤為重要。旅游是陽光產業,學生帶團能力與在校時綜合能力的培養有直接聯系,教師作為培養者,自身對這個行業的了解與最新動態需求的把控,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因此,必須高度重視旅游教師實踐能力的提升。主要有以下重要意義和必要性:
首先,開展實訓課程的教學能夠增強學生帶團能力和綜合協調能力,學生將課本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體驗。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導游基本理論知識,讓學生具有最基本的理論功底,同時具備專業精神;同時,在校內組織的實訓課教學環節,教師通過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帶團環境中進行實際操作,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學生的種種問題,不僅加深了對專業文化的的深層次了解,而且極大激發學生的工作主動性,更能夠使學生了解到本行業最新動態。
其次,實訓課教學能幫助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為就業順利對接做好準備。通過實訓課程,學生所掌握的技藝與職業素養,還有團隊合作,都為學生將來到旅行社工作加大了成功的砝碼。同時,還能夠更加了解自己能力欠缺,揚長避短,這些都為他們以后工作和創業創造了相當有利的條件。
最后,實訓課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使命感和責任心。高職學生具有很多優良品質,如喜歡自己動手,喜歡熱鬧,對于新鮮事充滿好奇心和新鮮感。但是,高職學生也有一些明顯的不良習慣,如學習沒有主動性,缺少自信,沒有持續專注度,普遍較浮躁,責任感不強等。通過實踐性教學,學生能最初體驗企業的文化氛圍、合作互助的精神以及其強烈的責任心,對培養高職學生的責任心有很好的促進意義。
二、高職教師的實踐性特點
高職教師是實踐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執行者。總的來說,高等職業教育
教師的實踐教學具有以下特征:
(一)具有嫻熟的示范能力
教師的示范示教能力直接決定了實踐教學的質量高低。如旅游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 《出境領隊業務》中的知識點都是理論性的概念,比較抽象一些,要將該概念轉化為實際帶團能力,不通過實踐操作,就是死記硬背,也是具有相當大的難度。這就需要高職教師親自示范教學,使用一切辦法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
指導學生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可操作化,從而完成相應的帶團解說。“做什么”、“如何做”,一些操作方法和操作步驟,都是很有講究的,教師嫻熟的示范能力,就要求教師在上課前要有充分的準備,在具體實踐教學中做到語言講解和示范動作協調統一,示范動作前后連貫,重難點突出提醒,反復示范。
(二)具有合理的引導能力
高職教育的實踐性教學,有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師課前做好實踐內容準備,準備好相關案例,合理安排實踐時間,同時根據現場授課情況,及時科學調整,有秩序地安排先后順序,并按照階段劃分實踐內容。同時,教師有相應的實踐教學計劃,讓專業知識、操作技能、臨產應變等有機融合,讓理論和實際有效結合起來。
(三)具有與時俱進的能力
高職的實踐教學,必須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勇立潮頭,不被市場淘汰。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更新速度也是非常快,要想適應社會對應用性人才的需求,就必須保持實踐教學的先進性。只有教師的實踐能力不落后,才會培養出不落后的學生,緊跟上時代脈搏,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際帶團能力才會與社會需求緊密對接。
三、高職教師實踐性的培養路徑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家對應用性人才的需求量和質量都有提高,高職教育中進行實踐教學的必要性已經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加強加大教師實踐能力的建設,提高教師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吻合度,并建立一套實用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具有實際操作指導性意見的實踐課程體系,建設具有較強專業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勢在必行。可以先從“六個轉向”作為路徑培養的突破口。
(一)由單一的智商教育轉向注重情商教育
智商決定分數,情商決定成功。技能教育中突出情商教育尤為重要,情商教育更能突顯高職教育的特色。美國著名教育家、企業家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學得的知識和技術,85%是靠他做人做事的方法和能力”。這“85%”就是情商能力,但卻是我們大學教育的忽視點。高職學生的重點是技能教育,技能和情商關聯度最高。所以,高職教育要把情商和智商同時教育,增強學生“會學知識、會做事、會團結合作和會生活”的核心技能。
(二)由單一的灌輸教育轉向互動式教育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教學的主體,兩個主體只有互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總結了
教學的五要五不要:要啟發式、互動式,不要填鴨式、灌輸式;講課要有實戰內容,多講案例,不要空對空、就理論講理論;講課要旁征博引,富有趣味性,不要枯燥乏味;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樂學,不要虐學而使學生厭學;講課內容要高于課本、活于課本,不要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只有把灌輸教育變成互動式教育,建立樂學的教學體系,才能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效果。高職教學要倡導五種新課型,即案例型、辯論型、研討型、參與型、體驗型,徹底拋棄理論型。
(三)由精英教育轉向崗位技能教育
高等教育一直是國民教育的金字塔尖,是最高層次,是象牙塔,它儼然就成了一種精英教育,大學生被稱為天之驕子。但是精英教育,它是小眾的,不體現大眾,不具有普遍性,不是社會廣泛需求的崗位技能教育和情商教育。精英教育往往有一種思維定勢,學生們都自以為是地認為,“我上了大學,就等于進了將來就業的安全地帶,把自己當作是天之驕子,畢業后肯定是要當人上人的”,這種擇業想法和固定思維,沉淀在幾代大學生身上,到現在還是具有很深的烙印。而高職教育是崗位技能教育,高職教育一定要走出精英教育的寶塔尖,放下架子,認認真真給學生打造技能,實實在在搞“藍領”教育。只有這樣,才接地氣,才會有自己一片藍天。
(四)由應試教育轉向創新型教育
我國的應試教育從來都不是最不成功的教育,一直飽受爭議,這是我國教育和文化的悲哀。黨的總書記習近平對青年學子更是寄予厚望,經濟大國若想要建成,必須要靠“兩塊基石”來支撐,一塊是創新型教育,另一塊是創新型科研。創新型教育出創新型人才,創新型科研出創新型成果,有了人才和成果,國家才有希望,國家才有世界地位。
(五)由整齊劃一的共性化教育轉向個性化的特長教育
這個問題一直是教育界的老話題,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都強調了普及性教育,公平化和共性化教育。但是共性化教育往往體現不出學生的特長,讓學生的天賦雨喜愛難以發揮,很難培養出著名的專家和科學家,學而不專是我們學生面臨的一個很大問題,所以,要做到因材施教,讓興趣成為學生的選擇,讓愛好成為最大的特長,讓特長成就最好的專業。我們就是要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將來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學有所長,崗位有千差萬別,學生受教育的技能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因人而異。所以,高職教育培養學生的技能應該是豐富多樣的,只有大力開展個性化的特長教育,才能培養出具有一技之長的技能型人才。
(六)由空泛化的傳統說教轉向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職教育歷來是重視思修教育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由于過去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理論,很空泛,往往是說教式的,在教學方法上也是采用灌輸式,內容上也是正面素材,這樣的課堂有點脫離實際,很難取得實際的開課目的。究其原因,在于單純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和復雜的人性融為一體,沒有實際意義的講課是紙上談兵,很難觸及人性中最根本的心靈問題,從而導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盲區。所以,在做好正面傳統教育的同時,也要導入反面教材,更要側重研究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學生將來走向社會會直面的各式各樣復雜問題,幫助解決 “一對一”的問題,才會有更佳的教育效果。
其次,要注重教師的頂崗實習交流。一是選派乃至是全覆蓋,讓高職專任教師下企業生產、行業第一線企事業單位實踐鍛煉;二是選派骨干教師到全球知名的高職教育機構學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放寬視野,放大格局,讓先進的技術和理念融入到教學當中;三是加大同專業的兄弟院校間的合作交流,讓一些高職院校的優秀做法和經驗得以更大推廣,從而帶動整個高職教育能夠健康有序向前發展。
最后,有條件的高職院校,可以與政府有關單位建立孵化式實踐基地。與當地的生產或開發項目合作,讓教師參與到整個項目當中,與基地的工作人員一道攻關有關技術難題,帶領學生一同實踐,一同成長。
參考文獻:
1. 馮小偉.高職旅游專業實踐性教學的思考[J].當代職業教育,2013(03).
2. 杜剛.高職旅游教育實踐性教學特色建設的思考[J].中國培訓,2016(12).
3.廖維俊.我國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性教學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3(06).
4.李娟.互聯網+時代高職高專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分析[J].電子測試,2016(07).
相關論文范例:職業教育類核心期刊投稿論文(兩篇)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