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兩篇中學語文教育類職稱論文范文,第一篇論文介紹了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反思,中國古代文言文具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熏染是學習文言文的歸宿,可以繼承與反思中華文化。第二篇論文介紹了初中文言文教學興趣與方法,探討了初中語文文言文教育的方法,真正讓學生喜歡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反思》
摘要“文言”應(yīng)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chǔ),教師需要教會學生在利用漢字“形”“音”“義”特點的基礎(chǔ)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文言文并非個別的文學樣式,不同時代、體裁以及不同作者所創(chuàng)作的文言文體現(xiàn)出的形式與內(nèi)容各有異同,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文言文作為文學樣式的不同功能。文化熏染是學習文言文的歸宿,漢字本身以及漢字作為語言載體都蘊含了大量的文化內(nèi)容,教師要幫助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形成文化意識,繼承與反思中華文化。
關(guān)鍵詞高中;文言文教學;文言;文學;文化
中國古代的典籍大多由文言記載,文言作為幾千年來書面交流的語言,具有布局嚴謹、行文精當、氣韻生動等特點,它凝聚了幾千年來中國古代文人的集體智慧。但是,隨著大眾教育的不斷普及,文言作為一種書面交流語言顯得不合時宜,因而白話文在書面交流中逐漸占據(jù)主導地位,文言則逐漸喪失其交流的功能,這也直接導致了當今語文教學文言文的難度。初中文言文教學要為高中學習文言作品打下基礎(chǔ),高中學生的理性思維正逐步發(fā)展與完善,所以學習文言文應(yīng)當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在研讀文言的基礎(chǔ)上學習漢字的特點,在研究漢字本源所蘊含時代特征的過程中切實了解并掌握文言作品中不同文學樣式的功能,在感受文學作品內(nèi)涵的同時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從而繼承與反思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一、以文言為根基:以“音”“形”達“義”
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語音、語匯和語法方面。“語匯聯(lián)系人們的生活最為緊密,因而變化也最快、最顯著。”[1]所以,了解掌握古代漢語中的語匯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重難點。語法雖然古今變化不大,但它也是學生了解文章含義的重要知識。所以大部分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shè)計時對這兩部分都做了較為詳細的研究。但是,漢字具有音、形、義相統(tǒng)一的特點,現(xiàn)如今的文言文教學不論是從語匯還是從語法的角度來看,都一直停留在文言“義”的層面。可以說“字字落實”本身問題不大,但是只有“義”的“字字落實”不足以引起學生的思考,未充分發(fā)揮出漢字的功能性特征。從字形方面來看,在文言文教學中引入對漢字源流及其字形的研究,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最關(guān)鍵的是學生對某些字的含義以及對整個篇章的理解會更為深刻。
以杜牧《阿房宮賦》為例,學生通過預習對“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中的“構(gòu)(構(gòu))”字不理解,即使知道了“構(gòu)”是“建造”的意思,但還不能“知其所以然”,所以需要讓學生了解這個字的字形。它篆文的寫法是,即是由(棟梁)和(冓,連接)兩個部件組合而成,簡單來說就是把這些木頭連接在一起,它造字的本義就是架木造屋。這樣講解后,學生對于“構(gòu)”字含義的理解必定會更加深刻。這一類字是字形常用,而某部分字義不常用,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還有一類字是學生不常見的字,比如這篇文章中的“蜀山兀”中的“兀”字,甲骨文寫作,即在(人)的頭部位置加一橫指事符號,表示頭頂無發(fā),后經(jīng)過比喻引申為山上沒有植物,光禿禿的,即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所說的:“兀,高而上平也。從一在人上。”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字都需要這樣詳細地分析講解,語文教師要充分熟悉教材、了解學情,通過調(diào)查的方式獲取學生真實的預習情況,對于學生理解全文有困難的字可追本探源,幫助學生解決理解文章的癥結(jié)點。對于語音的探究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往往被忽視,只有少部分學生進入大學中文系專修古代漢語時才會接觸到漢語語音的功能與魅力。
“審音用字,以聲傳情,用聲寫象,是我國古典詩文的傳統(tǒng)。”[2]漢語的音韻包括聲母、韻母和聲調(diào),在這三個聲音要素中其實就包含著漢字的情感,使得聲———情———義一脈貫之。同樣以杜牧《阿房宮賦》為例,本文的文體是“賦”,它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韻文”,所以讀起來往往具有一種聲韻美、節(jié)奏美,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文章整體語音的角度感受文章的氣脈。不僅如此,也可以從微觀的角度來探求某些字在情感方面的表達,如“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句中的“融”與“凄”,“聲母‘r’屬于舌尖后的濁擦音,發(fā)音時自然卷起,聲帶柔和顫動,所發(fā)的音可以本能地喚起一種柔軟、纏綿的感覺”,所以“融”就能給人溫暖的感覺,而“凄”在古音中從屬入聲字,古人在吟誦時往往將入聲字吟誦得短而急促,以求表現(xiàn)出強烈的情感。通過語音的表達,學生能夠在這種情感的對比中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這也是文言文教學一直強調(diào)誦讀的重要原因。
二、以文學為導向:了解古代“文章”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針對古文閱讀提出“六觀”說:“是以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shù)既形,則優(yōu)劣見矣。”周振甫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從詞句、宮商(詞句的音節(jié))、置辭(修辭)、篇章(謀篇立意和章節(jié))、體性(定勢和風格)、通變(歷代文章的變化)的角度對此進行了重新歸類[3]。詞句、宮商、置辭屬于語言的角度,而篇章、體性、通變則是從文章的角度探討古文閱讀的方向。古典散文作品的文學性,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的錘煉和章法的考究這兩個方面,所以煉字煉句、謀篇布局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是學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chǔ)上對學習文言文的進一步提升。但是,文言文教學不僅要從微觀的角度引導學生思考,還要讓學生從宏觀視野在整體上把握不同時代、體裁以及不同作者創(chuàng)作文言文的風格及文章體式。文言文的“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往往就是一篇文章“所言志,所載道”之處,是文言文閱讀教學的著墨點。
比如《五人墓碑記》中的“義”,“義”字是作者思想與情感的集中體現(xiàn),開篇即提出“激于義而死焉者也”,點名五人是被“義”激勵而死在這件事上的,由此引出下文的記敘與議論,而“義”字也一直貫穿全文,通過對比的手法在敘議的過程中展現(xiàn)出五人的義舉,從而表達作者對于生死價值的闡述,而五人對于生與死的抉擇恰恰是基于對“義”的忠誠,足以凸顯“義”的內(nèi)涵,而當學生對于五人的這種生死觀不理解時,可以帶著學生回憶《魚我所欲也》中的一段話:“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一段話中對于“生”“義”的抉擇,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古人“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精神。所以,本篇中的“義”就是理解和感受這篇文章的關(guān)鍵點,也是這篇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抓手。
中國古代文學隨著不同時代的變遷衍生出許多文學樣式,就古代的文章來看大體可分為散文、賦、駢文三類,雖在現(xiàn)今看來這些都屬于文言文的范疇,但是在語文教學上,語文教師需要根據(jù)文體上的差異進行不同的教學設(shè)計。比如在講到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一課時,可以結(jié)合學生初中所學篇目吳均《與朱元思書》進行比較教學,讓學生了解同樣是寫景,而在不同朝代、不同文人、不同文體等前提下,這兩篇文章的差異之處在哪,就文體而言,《與朱元思書》是駢文,教學中對于其在聲律上的表現(xiàn)就不得不提,而《始得西山宴游記》是散文,并且柳宗元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他們反對六朝以來的駢體文,主張秦漢時期的古文,所以《始得西山宴游記》與《與朱元思書》在文學文體上具有很大差異。但是,這兩篇文章并非沒有一絲共同點,從這兩篇文章的功能來看,都具有“言志”的功能,這是中國古代一部分文學作品的共性,即在描寫景物的同時,蘊藏著作者個人的情志,具有了景與情交融的特征。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要充分運用文學史中的知識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訓練學生的閱讀思維,讓學生能夠從文學的角度明確不同時代的文章具有的各個時代文人共性與個性的特征。
三、以文化為歸宿:研究、傳承與反思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組成部分之一,語文學科的文化功能應(yīng)表現(xiàn)為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繼承與反思中華文化,理性看待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具有包容的文化心態(tài)以及對于中華文化的自信。對于學習經(jīng)典作品的意義,朱自清先生提出:“經(jīng)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4]對于探尋文化在語文學科中的價值,文言文教學要“既關(guān)注文言文承載內(nèi)容的文化特性,又關(guān)注文言文語言形式的文化屬性”[5]。
挖掘文言文的文化功能,可以從漢字本身入手,漢字在造字之初就表征著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與社會意識,所以漢字不僅僅是一個符號系統(tǒng),它還是漢民族文化的標志。如《勸學》一篇中,對于“學”字意蘊的研究是解讀文章的關(guān)鍵,從它的字形與本義上來看,學(學),甲骨文字形為或,由(算籌)、(六,即“廬”,表示房屋)以及(爪,手)組成,金文字形為,再加(子),表明教的對象,所以學的本義是教孩子算數(shù)、習字的校舍。而《勸學》中“學”字的內(nèi)涵具有時代的特征,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學”:“覺悟也。從教,從冖。冖,尚矇也,臼聲。學,篆文省。”即“學”有“覺悟”義。朱熹在《四書集注》中提出:“學之為言效也。”即“學”有仿效義。本文作者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張“性惡論”,《荀子•性惡》中就提出:“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足以見出,荀子筆下的“學”與它的本義以及如今我們所理解的“學”字的含義都不完全相同,它與當時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緊密相連,與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密不可分。
在教學《勸學》一課時,對于“學”字的理解,語文教師可以以此探尋“學”在不同時代特別是荀子那個年代的內(nèi)涵,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要旨。當然,除了從微觀的漢字入手研究以外,還可以從整篇文章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容來看,如當時的典章制度、禮儀風俗、器物用具等等。《阿房宮賦》一文雖然是杜牧寫于唐朝的一篇諷諫文章,但是其中所表現(xiàn)出的秦朝的宮殿建筑、社會風情同樣能夠讓讀者對秦代的部分文化有所了解。所以,高中文言文教學離不開對漢字本身的文化屬性以及漢字作為語言載體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的考究。語文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要以文化學的視角審視漢語言,挖掘文言文中的文化價值,在引導學生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理解民族文化的內(nèi)涵。文言文距離現(xiàn)代社會年代較為久遠,大部分文章都不免帶有各個時代的印跡,所以即使是經(jīng)典的作品也可能存在特定歷史時代的局限性,對漢字的追本溯源,考究文章的文學功能,感悟古代的文化內(nèi)涵,不以今人對錯論古人是非,以古人與現(xiàn)代視野綜合閱讀經(jīng)典作品,回歸文言文的“本味”,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呂叔湘.語文常談[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2]王榮生,宋冬生.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周振甫.怎樣學習古文[M].北京:中華書局,2014.
[4]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5]胡虹麗.文言文教學的“文化本位”及其實施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1(12).
作者:沈志斌 單位:江蘇省常熟市滸浦高級中學
《初中文言文教學興趣與方法》
摘要:初中的文言文教學內(nèi)容占整個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四分之一,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教學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文言文與我們現(xiàn)在所使用語言有很大差距,它就成了老師和學生的老大難問題。語文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應(yīng)從心理上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改進教學方法,指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真正讓學生喜歡文言文。
關(guān)鍵詞:文言文;教學;興趣;閱讀
一、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我國的大圣人孔子曾經(jīng)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充分說明了在學習任何知識時,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們在進行文言文的教學中,首先應(yīng)該讓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明白,在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保留和傳承下來的,現(xiàn)在我們所使用的白話文,是從五四運動之后開始的,離現(xiàn)在只有一百年左右的時間,非常的短。文言文和白話文相比,在表達上更加的簡捷,更有文化內(nèi)涵,更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要想傳承傳統(tǒng)文化,做一個有文化底蘊的中國人,學好文言文勢在必行。老師可以在學生才接觸文言文時,選取一兩篇經(jīng)典優(yōu)美的文章讀給學生聽,講古代大文學家的一些故事,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改進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方法
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學實踐中,大多數(shù)老師的常用教法是,先讓學生自己預習,讀兩遍,然后就逐字逐句的講解意思,讓學生用筆把它記下來,再背誦。學生只知道死記硬背,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沒有隨著學習文章的增多而提高,不能夠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閱讀中,費力不討好。我認為在文言文的教學中,首先應(yīng)該重視的是朗誦。在古裝戲中,看到古代的學生一個個搖頭晃腦的背誦三字經(jīng),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進行教學文言文時,我會先范讀一兩遍,讓學生認真的聽,并注意強調(diào)在句子中的停頓,還有個別的與現(xiàn)代漢語字形相同,字音不同的,注意它的發(fā)音。然后安排學生回家后把它讀熟,最好是能夠把它背下來。上課時比賽讀、背,檢查學生的自學效果。然后再配上恰當?shù)囊魳防首x,讓學生在讀中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意境,感受文言文的文字美,韻律美,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根據(jù)課文后面的注釋和查閱工具書解決學習中遇到的難題,不懂的字詞,養(yǎng)成讀書時用筆在書上圈畫的習慣。想當年毛主席看《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時,書上的筆記是做得密密麻麻,把書都翻爛了,不然怎么能寫出氣勢磅礴的文章來。學生確實有不懂的地方,用筆把它記下來,上課時,這就是老師和同學要一起來討論,共同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嘗試著翻譯,只要大概意思正確,就要對學生充分的肯定。對于文言文中常見的實詞和虛詞,要著重強調(diào)。經(jīng)常組織與文言文學習有關(guān)的知識競賽,如某個字詞的意思,某段話的翻譯,某篇課文的朗讀和背誦,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鞏固相關(guān)知識。
三、加強課外閱讀,嘗試寫作
雖然語文書上的文言文隨著每一次教材的修訂,都有不斷增加的趨勢,但對于學生真正學好文言文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生在課外大量地閱讀古文書籍,把所學的基礎(chǔ)知識在閱讀中加以運用,在運用中加以提高。老師可以向?qū)W生推薦四大名著,《古文觀止》,《東周列國志》等。在達到一定量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嘗試著用古文進行寫作,并把作品在班上加以展示。總之,我們要正視文言文教學,面對困難時能迎難而上,不斷地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自覺自愿中學習進步,真正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yōu)秀文化。
參考文獻:
[1]寧智偉.初中文言文教學初探.時代教育.2015(2):207-208.
[2]簡家艷.初中文言文教學初探.考試周刊.2014(44):53-53.
[3]郭海娣.初中文言文教學初探.新課程:下.2012(9).
[4]王鑫.初中文言文教學初探.科技視界.2015,(14).
作者:王麗娜
推薦閱讀:《東北亞外語研究語》旨在為廣大日語學習者提供一塊豐富多彩的學習園地。自創(chuàng)刊二十余年來,與時俱進,以新鮮、通俗、短小、多樣、實用為特色,發(fā)行至海內(nèi)外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qū),擁有中國最大的日語群。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