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教育測量與評價》發表的一篇教育論文,是國內第一本專門研究教育測量與評價的理論期刊,重點面向基礎教育,主要讀者對象為一線教師、學校管理人員、教育教學研究人員、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刊物堅持以素質教育思想為指導,密切關注教育教學中的現實問題,積極推動我國教育測量與評價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摘要】隨著現代教育的飛速發展,加強素質教育成為教育領域的共識。針對高校教育的改革,高校體育的發展方向何去何從,文章將從高校體育承前啟后的作用著手,對“三步曲”中高校體育教學、大學生業余活動的自我鍛煉、高校體育對終身體育的影響分別進行闡述。
【關鍵詞】高校體育;體育教學;自我鍛煉;終身體育;三步曲
前言
隨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全民健身計劃”的提出,人們開始對傳統的體育教學進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要求,并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高校體育教學目標要以終身體育為指導思想。通過高校體育教育,增強每一個學生的體質,完善其體格;使其掌握最基本的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科學、合理地鍛煉身體的方法;促進每一位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改革過去高校體育教學的傳統模式,培養學生自學、自體的良好習慣,促進個性發展,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使之成為當代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1]。
一、高校體育教學的開展與實施
1.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教學過程由機械性、單一的認知性和接受性的教學向互動性、多維性和綜合性的教學特征轉向。教師更加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和參與能力,以培養學生素質能力、學生的創造性和學生個性健康的發展[2]。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成長,“教”與“學” 的活動才能發揮其作用。
2.體育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教學,它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推到新一輪教學改革的前沿。體育課也以其獨特的實踐性、娛樂性、健身性、開放性日益受到大家的關注。在體育教學與實踐中,有一對“放”與“收”的對立統一矛盾。所謂“放”,就要求教師放手發動學生,鼓勵學生去親身實踐,將老師講的和書本上的知識通過練習逐步形成自身的技術、技能。 “收”就是教師根據“放"得來的信息,總結評價學生所獲得的感性認識,使同學們學會探求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最終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總之,“放”是“收”的前提和基礎,“收”是“放”的自然延伸和重要保證,恰當自如地處理好二者的關系,事關一堂課乃至整個教學工作的成效。在實際工作中,要切實把握新教學價值取向的根本轉變,給同學們以充分實踐的自由,但不放任自流,努力實現“運動時尚,健身娛樂”的目標。
二、大學生業余時間的自我鍛煉
1.生命在于運動,堅持體育活動,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預防疾病。對于學習壓力日趨加重的現代的大學生來說,適當地進行身體鍛煉是具有好處的。不僅可以提高運動素質,還可以做到勞逸結合,使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的發揮。
2.大學生自我鍛煉的主要特點在于有計劃性和有目的性,以自身的身體健康和運動能力為基點,結合自己所學專業及未來職業選擇的特殊需要,考慮未來事業與生活的理想追求以及所能利用的現有客觀物質條件,制定出短期與長期的自我鍛煉計劃。同時,既要用規劃去約束主體行為,又要在實踐中調整和充實鍛煉計劃,這是大學生自我鍛煉有效性的根本保證,也是大學生迎接現代生活方式與現代人標準挑戰的有力武器。進行鍛煉時,要因人、因時、因地,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工作與學習特點,自身的健康狀況安排鍛煉的時間和進度,充分考慮到季節、地區、自然環境等因素對鍛煉效果的影響,運動量、運動強度也要由小到大,并在鍛煉過程中逐漸積累經驗,掌握好適宜的運動量,以期達到自我身體鍛煉的最佳效果。不顧人體的生理特點,一味地追求大運動量,不按人體各器官不同的最佳發育期選擇有針對性的運動項目進行鍛煉;不注意全面發展的鍛煉,擾亂體力和腦力勞動的生物規律,運動沒有規律;不注意運動環境和運動衛生;心血來潮,不能善始善終的突發性鍛煉等等這些都是有礙健康的鍛煉方法,應及時糾正和避免,因為身體鍛煉是增進青少年身體發育和增強體質,如果鍛煉方法不當,違背了人體發展規律,就會適得其反[3]。
3.大學生自我身體鍛煉的目的和需要是復雜多樣的,有時是為了情感宣泄,有時是為了健身,有時是為了從緊張和精神壓力中解脫出來,有時是為了提高運動技能和技巧,有時是為了病后康復或生長發育,有時是為了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總之在選擇身體鍛煉的手段、方法時,要考慮到自身的特殊需要,做到則其所用。例如:為了娛樂可選擇游戲性體育活動;為了宣泄情緒,可刺激性強的運動項目;為了克服心理應急和消除神經情緒緊張,則可選擇游泳、日光浴等運動方式[5]。
三、高校體育對終身體育的影響
(一)高校體育對學生在個性健康發展中找到自我價值取向并形成終身體育鍛煉意識
隨著年齡增長,生理上的發育,學生成人化的心理逐漸成熟,過去心目中的教師權威在逐漸消失,在他們之間會重新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威信人物。所以大學體育教師必須改變過去那種以權威壓制學生:我教你什么,你就必須學什么的強制式教學方法。這樣只會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厭學情緒的產生,造成學生不愿上、不想上、怕上體育課,對體育課失去興趣,疏遠體育課。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開展體育課選修性項目的教學,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激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在體育鍛煉中找到自己喜愛選修的鍛煉項目進行教學,積極鼓勵學生的參與性教學,通過他們的需求來獲得知識。一旦學生能夠發現自我的能力,使其在感受到精神的滿足后能找到表現自我的個性 “閃光點”,才有可能營造出一個和諧的教學氛圍和宜人的教育環境。體育教學不僅讓學生感到快樂,更重要是讓學生感到成功的體驗:只有讓學生在“成功——失敗——成功”過程中感受到“滿足——克服——新的需求”后,真正地領悟和體驗到體育鍛煉給人們帶來的喜悅。這樣的學校體育才有精神感召力,學生健康的個性品質就會得到張揚。對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和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形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3]。
(二)高校體育對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形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大學階段開展體育選修課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和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形成。在學生開展體育選修課的教學中,充分表現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熟練地把特長發揮出來;更好地把握教材結構和特點,嫻熟地傳授技術和技能;有利于學生從體育教師(特別是老體育教師)身上看到終身體育鍛煉給生命帶來心理上、生理上的最大快樂,是積極引導學生個性健康成長的最好榜樣,用體育教師無聲的言行影響學生的行為發展。對調動體育教師教學主導性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對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形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4]。
四、結語
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后領地,是對中小學體育的再認識,是成人體育的開端。高校體育的目標是通過“三步曲”使學生踏入社會之前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終身體育涵蓋人的一生和社會各個層面,只有抓好人生不同時期的特點、發揮社會各層面的優勢才能最終實施終身體育。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