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也并非絕對對立的概念,因為兩者在詞義上本來就并非反義詞。
摘 要: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既是一種現代教育思想,又是一種現代的教育目標,是現代社會經濟、科技和教育發展必然產生的教育理念。本文通過對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性格特點分析,對國內外素質教育現狀的分析,對高等院校開展素質教育的方式、途徑進行探究,以求更好地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 綜合素質教育 分析與思考
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是高校大學生素質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文化熏陶的需要,包括精神、制度、環境和產品。是大學的精神所在,大學精神是在某種大學理念的支配下,經過所在大學人的努力,長期積淀而成的穩定的、共同追求的理想和信念。提升就業創業的需求,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實施擴大就業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社會人才需求的必然,我國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已近二十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對人才的要求集中表現在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上。[1]高等教育應重視強化學生的能力、開拓大學生視野,增進大學生的人文涵養,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一、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現狀分析
1、國內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現狀分析
國內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不容樂觀,總結如下:教育工作者把重點放在專業知識的教授上,缺少其它技能的指導。當然,學生的本專業知識要學好,這是一個重要的就業基礎,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本專業知識學好就可以很好地開展工作。[2]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高級專門人才。[3]因此,要把工作做好,除了要有專業知識外,還得學好其它各項技能及各方面知識。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多方面的引導。學生方面,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高。現在的大學,豐富多彩的各種的社團活動本來就分散了他們部分的精力,再加上在不恰當的教學方法引導下,課堂上學生只需被動地跟隨老師的思路聽課,完全沒有主動思考的過程。[4]本能地復制黑板上的課堂筆記,考試時直接背誦考試提綱,這些方法培養出來的大學生不知如何自學,更談不上創新,叫綜合素質如何培養,如何提高?師生交流上,老師所講與學生所學的知識不平衡。主要表現在教師依據自己的教學筆記和教學計劃進行授課,而不管學生是否理解和掌握,只顧自我講課。[4]另外,現在大學課堂,師生來去匆忙,彼此交流的也就機會更少,課下的指導也就相對減少。
2、國外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現狀分析
國外在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上開展得比較好,開展時間比較早,國外推崇自由、人文精神的培養。以美國高校學生為例,高等學校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應能保證學生有機會學習哲學、文學藝術,熟悉外國的制度、風俗習慣、文學藝術、歷史、文化,他們基本上都要求在本科階段學習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課程,實施普通教育的形式有核心課程,分配必修課,名著課程和自由選修課四種,其中以核心課程和分配必修課為主要形式。[5]哈佛大學是核心課程的倡導者,其核心課程包括外國文化,歷史研究,文學藝術,道德觀念,科學和社會分析等六個領域,每個領域少則包括十幾門課程,多則包括幾十門課程,要求學生用本科階段四分之一左右的時間來學習上述六個領域中的八至十門課程,每個領域至少應選一門。[6]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學習知識的主要方法。麻省理工學院的許多課程上課不以教師講授為主,主要采取發動學生討論的方法,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7]英國政府很重視通過對學生工藝、音樂、藝術的教育,來增強學生的注意力、理解力,收到了好的效果。[8]在日本大學里有試聽制,即在每學年的最初3個星期內,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目和教師試聽,滿意了便繼續聽下去,不滿意便終止聽課,另選其他教師。這一措施體現了學術自由,學生可以選擇喜歡的課程,學習感興趣的知識,也促進了教師的教學工作的完善,提升教學的質量。[9]另外,各國大學都重視教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據統計,1996 年美國大學 25 %的課程在教學中使用了電子郵件,12 %的課程采用了多媒體技術,12.5 %的學校建立了有關的獎勵制度,鼓勵教師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得信息技術充滿了教室、圖書館、實驗室等每個角落。[10]這些國外大學的素質教育的開展得比較成功,這些經驗都有助于推動我們國家素質教育的改革,提升我們的綜合素質。
二、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思考
1、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強良好學風建設。
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精神文明為底蘊,由師生員工共同創造和享有的群體文化,是一所學校的傳統,作風和理想追求的綜合體現,校園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所以我們應該積極舉辦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系列講座,大力開展社團活動和文化藝術活動,使同學們在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中得到陶冶,使大學生獲得新知識,增長才干,培養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懷,增強團隊意識,使學生個性和社會相協調,更好的發展個人的特長和興趣。
2、加強大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
中國古代歷史悠久,意蘊深厚的文化是我們的精神瑰寶。我們的進行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時候要在改革課程設置的時候使學生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加大對傳統文化經典的學習力度,并積極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一項經典的人文科學知識,以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如清華大學《頒布關于試行學生應讀數目的若干規定》。《應讀數目》包括《論語》,《孟子》等中國文化名著20種等,取得了較好效果。在校園文化中融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學校時刻感受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
3、注重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應該開設心理教育方面的課程,成立心理協會對大學生提供咨詢,定期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動態的調查,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并及時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還要實行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方式,使每個大學生學習必要的心理知識,增強自我心理調適能力。自我教育不僅能在心理素質的培養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還在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中同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社會發展的節奏在不斷加快,要想適應社會發展的步伐,大學生必需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只有具備較高的素質,才能夠不被競爭激烈的社會所淘汰。
4、加強性格教育,培養豁達的性情。
中國人的性格大多屬于內向,按照能量觀點而言,一個性格外向的人,當他的心理承受能力達到極限的時候,他就會向自己的親朋好友訴說自己的苦悶,或者用其他方式發泄從而得到解脫,而性格內向的人,不善言辭,朋友不多,不敢于去表達自己的心情,所以有什么都悶在心里,長期抑郁著自己積累下來就會做出一些令人吃驚的事情出來。據統計,在全國高校里,得到精神疾病和采取極端行為的學生中,性格內向的人占大多數。由此可見,在心里、生理都日趨成熟的大學階段,在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即將形成的時候,加強學生的性格教育,讓學生學會必要的放棄,學會解脫痛苦,形成開朗、樂觀、豁達、胸懷寬闊的性格是非常重要而又迫切的。
三、結語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發展,在大學生中實施素質教育已全面展開。開展大學生綜合素質,作為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受到重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開展大學生綜合教育,更多地應該著重于學生發展的需要,要切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性格特點,開展符合當代大學生自身實際的教育,著力完善校園的“軟環境”和“硬環境”,構建良好的學風,用良好的文化熏陶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加強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創新教育、心理教育、性格教育,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能力。
[1]李衍頡、辛華、王萍、陳洋洋。關于醫學院校中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機制的分析研究[J]。醫院管理與教育,2010,376~377
[2]陳建海,黃海玲,解繼勝,王金花,李海,趙瓊芝,劉潔。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N],右江民族醫學院報,2011,33(4),546
小編推薦優秀教育期刊 《語文教學之友》
《語文教學之友》服務于中等以上學校的語文教學,始終嚴格遵循貼近教學,為師生提供教學參考的辦學宗旨,努力堅持“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社會主義教育方向,積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教書育人放在首位。在辦刊宗旨的規定下,從理論上深入探討提高語文素質的教育規律,研究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摸索創新型人才語文能力培養的途徑;實踐上著重介紹語文教學改革的舉措、方法,傳播成功的教學經驗和信息。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