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媛
摘要:劍橋大學創業教育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具有多渠道的制度支持和持久穩定的資金保障、系統且完善的課程體系和形式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我國創業教育起步較晚,與英美等發達國家相比,創業教育相對薄弱。鑒于此,我國應不斷加強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加強高校與企業合作,開設多樣化的創業實踐活動,提升高校學生創業興趣,培養其先進的就業理念,為高校創業教育發展提供多渠道的資金保障,以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
關鍵詞:劍橋大學;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課外活動
劍橋大學作為英國最具影響力的高校,其創業教育一直備受國際高等教育界的關注。劍橋大學作為創業人才的聚集地和輸送地,在創業教育中有許多值得我國借鑒的成功經驗。筆者以劍橋大學為例,積極探索英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特點與經驗,以彌補我國創業教育的不足,從而為推進我國創業教育的發展提供借鑒。
一、劍橋大學創業教育的背景與動因
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創業教育開始成為英國高等教育界中一項熱門話題。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劍橋大學掀起創業教育浪潮。在多渠道的政策與資金保障、劍橋企業的積極參與、高校自身的改革需求等的共同作用下,劍橋大學創業教育不斷地朝著高質量方向發展。
(一)多渠道的制度支持與資金保障
英國創業教育的順利開展主要受益于英國政府對創業教育的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20世紀70年代,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英國失業率大幅度上升,民生凋敝。英國政府為應對金融危機,被迫縮減公共財政投入,其中就包括減少對英國高校的資金支持。削減高校教育經費雖然對高等教育造成一些負面影響,但也促進了高校、企業及政府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在此背景下,20世紀80年代,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劍橋大學開始鼓勵在校生參與創業,旨在通過高校試點的形式開展創業教育,以促進英國市場經濟的恢復及就業率的提高[1]。
在政策法規上,英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方案和政策,以更好地引導和支持高校創業教育的開展。1963年,英國高等教育委員會發布《羅賓斯報告》(Robbins Report),該報告為英國創業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1987年,英國政府實施了第一項創業教育政策——“高等教育創業計劃”(Enterprise in Higher Education Initiative,EHE),以支持部分高校開展創業教育[2]。
進入21世紀,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及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劇,英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給予創業教育財力上的扶持。其中,英國政府為高校提供資金援助成為一項重要方式。據統計,劍橋大學創業學習中心近80%的資金來源于政府財政投入,其中50%來自于高等教育創新基金(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Fund)等核心基金。創業學習中心每年擁有100萬英鎊的經費預算,其中涵蓋了創業學習中心自身發展創業教育所需費用及為學校其他部門開展創業教育提供的資金。在這筆資金中,每年有30萬英鎊由英國當局創設的“高等教育創新基金”項目提供。1999年,英國科技部投資2500萬英鎊資助了12個科學企業中心,并在劍橋和麻省理工學院之間建立了一個聯合項目,為其提供6400萬英鎊的資金支持。為鼓勵高校師生進入企業,主動進行技術開發,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貿工部、教育及就業部和高教撥款委員會共同出資設立了“高教援助基金”[3]。除英國政府撥款之外,劍橋大學創業教育的資金來源還包括校友捐贈、劍橋企業家資助、協會資助等。(見表1)
由此可見,充足的財政資源對提供穩定和長期的創業教育至關重要,擁有持久且穩定的資金支持是劍橋大學創業教育能夠順利開展的一項重要原因。
(二)劍橋企業與劍橋大學的雙向參與
劍橋企業與劍橋大學的雙向參與機制,促進劍橋大學創業教育的發展及“劍橋現象”的形成。劍橋大學雖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但由于劍橋鎮缺少高新技術企業,造成劍橋大學的科技成果難以得到轉化。1964年,工黨政府針對英國眾多的科技成果無法產生商業效益的問題,提倡教育與工業更加緊密的結合,并為此成立了專門的委員會對此現象進行調研。到19世紀末,劍橋鎮的有識之士利用劍橋大學的優質資源創立了一批成功的小型企業。1881年,霍拉斯·達爾文與劍橋大學畢業生史密斯合伙成立了促進“劍橋現象”形成的第一家公司——劍橋科學儀器公司[8]。此后,劍橋鎮不斷加強與劍橋大學的合作,充分利用大學的科研成果陸續衍生出大量高新技術小公司。直至1970年,劍橋大學圣三一學院成立了第一個劍橋科技園,該園區借助劍橋大學高質量的人才和雄厚的科研實力,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數百家高科技企業,形成“劍橋現象”[9]。1985年,英國法律開始允許教師將科研成果自由商業化。在此政策支撐下,劍橋大學開始陸續與教學人員、科研人員簽訂自由聘用合同,允許教研員工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向商業化轉化,創辦自己的企業。通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劍橋大學科研人員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創辦了一千余家高新科技企業。這些企業促進了劍橋大學創業生態系統的形成,為創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支持。“劍橋現象”形成之后,劍橋大學和劍橋鎮涌現出大量高新技術公司。這些企業為劍橋大學的創業教育提供了人力、財力和物力等多方面的保障,助力劍橋大學創業教育發展。
為促進劍橋大學與劍橋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劍橋大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雙向參與機制的運行。一是設立“創業學習中心”,為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提供平臺。創業學習中心作為劍橋大學創業教育的主要機構,不僅為全校師生提供創業教育相關課程,還為學生與企業的溝通交流搭建了平臺。二是打造創業孵化器,提供實踐機會。劍橋科技園區是由劍橋大學引導的集研發和生產于一體的高科技企業聚集區,為劍橋大學的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和實習場所。如“加速劍橋”(Accelerate Cambridge) 作為劍橋大學賈吉商學院設立的企業孵化項目,為入選的創業項目提供辦公場地、資金支持、咨詢策劃、對接資源等一系列服務,以助力初創企業的發展。目前,該項目已經幫助130家初創企業進行融資,融資總金額超過2500萬美元。三是成立校企聯絡機構,協調各院系與產業界的合作與交流。例如,劍橋大學成立的沃夫森產業聯絡辦公室,為劍橋師生及科研人員提供從技術咨詢、市場分析、牽線搭橋到代擬具體的合同條款等全方位服務[10]。這些機構為學校、科研機構及企業的合作提供靈活多樣的方式,提高了三方之間的合作效率。
推薦閱讀:教育科研課題負責人的要求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