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教師節馬上到了,關于給老師送什么禮物,學生家長開始發愁。用不用給老師們送“厚禮”呢,送多大的?這些問題纏繞這家長心里。雖然有政策出臺,說是禁止給老師們送“厚禮”,但是作為家長會不會放心呢。教師職稱論文發表期刊《教育評論》發表論文遏制教師節送禮,教師節學生該不該送禮這個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問題緣起
我國的教師節從1985年起到今已有30個年頭,今年是第31個教師節,這是值得慶祝的。但慶祝的方式如今卻有待鄒議,因為在網上許多站點搜索“教師節”,出現的都是有關送禮的標題。
在大學校園里,師生關系甚至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導師和學生關系被稱為是“老板”和“打工仔”,老師安排學生做項目,只是象征性地給一點勞務費。華南理工大學工科專業的小鄧回憶起跟隨導師做項目的日子,“那段時間真的是沒日沒夜。”他覺得,把老師稱作老板并不為過。另外,筆者對3名學生進行了訪談,了解了一些情況:
筆者與蘭州市某大學歷史系研究生A進行訪談時得到:“因為初進校園時得到一位老師的幫助,后來每每見面都會在她面前提起曾幫助自己的事情,這就是暗示我又該送禮了!”
另一所大學的教育系研究生B說:“每次沒日沒夜寫的文章最后還是會遭到導師的嚴厲批評,就算是他要求寫的也不例外,我們很是郁悶。每逢節日,尤其是教師節,只要送了禮,他的態度就會大大轉變,絕對不會責罵。”
某大學的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學生C提到:“有位老師每屆考試結束,學生都必須請他吃飯或者送禮,教師節更不用說,不然全班沒幾個過的。”
可見,在學生的心里,只要家境不好,甚至特困的學生,反對送禮,但又有口難言。
二、現狀分析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教師節的初衷也是希望全社會都來尊師重道,而如今教師卻利用職務之便收取財物,謀取私利。這讓我們不得不對教師的師德再次進行反思。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職業道德和倫理規范,教育更是表率,培養師范生的“師德”是高等師范院校課程體系的目標之一。教師為人師表、熱愛教育事業、關愛學生等良好的職業意識從高師生就應該毫不懈怠的培養起。但我國高師院校現行的政治思想教育課程的設置與一般高校完全不同,教育類課程又沒有突出這一部分,高師生應該學習和養成教師職業道德的課程和教學內容基本沒有。因而,部分高師生成為一名學科教育師資后,往往敬業精神較差,專業思想不鞏固,師德師風比較欠缺,這一點嚴重影響到教師的形象,也影響到教師隊伍的穩定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但先要身正為范,學生還未走入工作崗位,學費生活費基本靠父母,而有些教師卻不管不問,只顧收禮,給學生造成的經濟壓力與心理壓力不言而喻。教師職業的本質是育人,不僅要傳授知識于學生,要培養學生的能力,還要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和健全的人格。教師要求學生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其自身首先必須遵守和執行,而且這種遵守和執行,不僅要在教師的學校生活與教育教學過程中體現,還要貫穿于教師的整個生活過程之中。
收受禮品是教師生活的一部分,送禮成了學生校園生活的一部分,送禮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是弊大于利的,而某些教師們卻享樂其中。筆者訪談的學生當中,全部都認為自身的經濟負擔比較重,“不想再為父母增添壓力,送禮雖然花的錢不是特別多,但對于這額外的開支還是有些心不甘,情不愿”。也有研究從階層化的角度(優勢地位階層與基礎階層)將高校收費標準對學生家庭經濟產生的負擔做了調查,得到48.7%的優勢地位階層子女認為,學費對其家庭造成較大經濟負擔,對基礎階層子女而言,這一比例高達84.5%。此外,63.0%的基礎階層子女和36.5%的又是階層子女也因費用問題對自身造成了較大的壓力。
那么,教師收禮成為學生的負擔已是既定的事實,但學生在學校屬于弱勢群體,面對習慣收禮的教師也只能趨炎附勢。訪談的學生提到:對于這類教師,必須迎合而上,不然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成績造成影響,若真如此就有些入不敷出。
三、解決措施
針對教師節送禮這一問題,2011年1月,教育部下發《關于切實加強教育系統廉潔自律和厲行節約工作的通知》,首次明文規定:“各地各校不準收受學生及家長的禮品、禮金、有價證券、支付憑證或其他財物。”今年教育部又發了通知,要求節儉過教師節。但如此倡議就能免除送禮與收禮的問題?倡議僅是一種呼吁、勸導,不具有強制性。正因為此,對那些師德匱乏、自律意識虛無的教師來說,倡議不過是聾子耳朵―擺設罷了。社會轉型期,在物質化、功利化的社會風潮席卷下,部分教師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變味、扭曲。
訪談的學生一致認為,對那些品行不正的老師最好加以懲戒,立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筆者也同意,如此一來,那一天的潛規則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對那些品行端正的教師也是一種解脫。并且對學生的身心發展也利大于弊:首先,經濟條件差的學生不會再因為額外的支出而節衣縮食、苦悶煩惱;其次,也不會因為送禮討厭教師,繼而討厭一門學科而后耽誤學業;再次,會制止個別學生學業成績差卻通過送禮獲得好成績的不公平事件。
另外,師德的培養主要從高師生開始,他們未來教育對象的主體是人,具有特殊性。而對于高師學生的引導,不可能通過師范院校的教師無意識完成,它需要系統的倫理價值觀念的逐步建構,因此教師倫理的課程設置尤為重要。于是,專門為高師生開設有關教師職業道德的課程就迫在眉睫,因此專家學者、學校領導需足夠重視。
在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教師應該正確認識和處理人生與金錢的關系,樹立科學的金錢觀,自覺抵制拜金主義、金錢萬能思潮的毒害,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在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的奮斗中充分展現。教師應該從自身做起,嚴于律己、關愛學生、為人師表、身正為范,重振尊師重道的風尚,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貪欲影響教師這一職業的聲譽。
參考文獻:
[1]馮淑婷.師生關系急轉型[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1,(19):26-28.
[2]何齊宗,胡青,胡平凡.高師教育改革與教師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200.
[3]陳永明.教師教育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70-71.
[4]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秘書處.中日大學的管理與人才培養:第三屆中日高等教育論壇論文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80-81.
[5]楊紅兵.教師不收禮不能止于倡議[J].教育與職業,2013,(07):92.
[6]李西君.高師專業教師倫理課程設置的必要性初探[J].繼續教育研究,2011,(01):114-116.
[7]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86.
樹人論文發表網是一個論文發表服務平臺。以龐大的期刊庫為依托,為用戶提供論文發表期刊信息咨詢服務。期刊幾乎涵蓋所有學術領域,包括核心、SCI、國家級、省級等各個種類。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