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容環衛關系千家萬戶,與廣大百姓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為詳細了解市容環衛工作的成效進展,并提出合理化建議,筆者對太原市市容環境衛生工作進行了實地走訪和調查研究,廣泛了解各項工作進展情況,并在此基礎上認真研究分析當前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和對策。
一、調查研究總體情況
(一)太原市市容環衛基本格局
太原市市容環衛現基本格局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面覆蓋”的管理體系和“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工作機制。
1.“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面覆蓋”管理體系
縱向管理方面,市市容環衛局負責全市市容環衛管理工作及對各縣(市、區)環衛管理工作的指導、協調、檢查、考評。各縣(市、區)均設市容環衛機構,各街辦(鎮、鄉)均設市容環衛所或城管所,每所3-5人,除市場化運作的區域和市、區環衛部門直接負責的環衛作業任務外,街辦(鎮、鄉)不同程度地承擔著街巷清掃、垃圾收運等區域環衛管理任務。
橫向管理方面,依托城鄉清潔工程,形成了部門牽頭、屬地管理、監督考核的協同機制。如農委監管農村地區衛生,住建委監管城中村衛生,城管委監管工地衛生,水務局監管河道衛生,民政局監管無物業管理樓院衛生,房管局監管物業小區衛生,交通局監管公路通道衛生,工商局監管集貿市場衛生,交警支隊監管停車場衛生,文民辦監管單位衛生。單位和門店則通過落實“門前市容環境責任制”,實施區域環境衛生制度。
2.“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管理體系
兩級政府即市、區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即市、區、街辦(鎮、鄉)三級管理主體,四級網絡即市、區、街辦(鎮、鄉)、社區四個管理層次形成覆蓋全區的市容環衛格局。
(1)市級管理在整個市容環衛工作體系中起著宏觀決策作用。主要職能是對全市市容環境工作進行宏觀決策,編制中長期規劃目標,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并將任務落實到市直各相關部門和各縣(市、區)實施,還包括擬定完善市容環境衛生有關管理規章、考核辦法及對跨區域的重大問題實施協調等工作。
(2)區級管理是關鍵,在整個市容環衛工作體系中起著組織指揮作用。各縣(市、區)政府主要職能是根據全市目標,結合實際,將本轄區目標任務分解到區級職能部門和街辦(鎮、鄉),落實責任并監督實施??h(市、區)市容環衛局(城管局)是縣(市、區)政府市容環衛行為的具體實施者,主要負責環境衛生管理。各職能部門同時指導街辦(鎮、鄉)搞好市容環衛,確保工作落到實處,及時協調解決職能交叉、空白區等問題。
(3)街辦(鎮、鄉)管理是基礎,是市容環衛的重心所在。其主要職能是根據區級及其職能管理部門下達的市容環衛目標任務,結合所轄行政區域管理實際,具體實施轄區內各項市容環衛目標任務;全面推行市容環衛責任制,對轄區主次干道、城郊地區實施覆蓋式現場管理;負責對社區市容環衛工作的領導、指導、檢查和服務。
(4)社區是城市的“細胞”,社區管理是社區居委會作為社區單位實行自治的重要內容。主要職能是發揮社會自治功能以補充行政功能的不足,通過開展志愿者活動等,動員居民群眾和轄區單位搞好自身管理并參與市容環衛,提高居民文明素質,創建文明和諧社區。
(二)業務工作基本情況
1.人工清掃保潔。城市道路清掃面積8168萬平米,清掃工1.5萬人,人均清掃定額3000-7000平米,平均5000平米;24條街實施每天1洗3掃、全天保潔;55條一級路、222條二級路每天1洗2掃,16小時保潔;311條三級道路每天1掃、3天1洗;其余小街巷環境衛生實施每日普掃、兩班制保潔,每班次每5000平米不少于1人。針對夏季占道攤點較多的實際,適當增加作業班次,盡可能保證路面干凈整潔。
2.機械清掃沖洗。全市現有各類環衛作業車輛1864輛。其中,機掃沖洗車660臺,機掃沖洗道路929條,日均出車473輛、1423趟次,作業里程2.3萬公里,車行道機掃沖洗率86%。
3.生活垃圾收運。每縣市區設事業性質的清運隊,采取上門店、入樓院直運40%(2000噸)的垃圾,通過直運大中轉站、先小中轉站后大中轉站轉運方式中轉收運60%(3000噸)的垃圾。
4.生活垃圾處理。除清徐、古交、婁煩垃圾場外,太原市現有兩個終端處理廠和兩個大型壓縮轉運站。其中:迎澤、小店兩區垃圾運往東山電廠焚燒;杏花嶺、尖草坪區一部分運往丈子頭轉運站,大部分直接運往侯村垃圾場衛生填埋;萬柏林、晉源則運往南堰大型轉運站,用大型壓縮車運往侯村處理。全年處理生活垃圾180.9萬噸,其中:焚燒處理49.6萬噸,衛生填埋128.2萬噸,無害化處理177.8萬噸,無害化處理率達98.27%。
5.公廁建設管護。堅持新建增量和開放存量相結合,多途徑解決臟、臭、少問題,扎實推進公廁革命,環衛部門管轄公廁588座,園林部門管轄公廁120座,開放單位廁所750座,創建星級公廁40座。
二、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太原市在市容環衛管理體制和機制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經過相關職能部門和縣(市、區)的通力合作,市容環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當前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環衛設施項目落地難、程序繁。由于“鄰避”效應的客觀存在,公廁、中轉站、垃圾場等環衛設施普遍存在選址難、落地難、建設難等問題。同時,在各類審批手續上,需要前置準備的資料和手續繁多,導致審批時間長、程序多,總體上辦理進度慢。
2、背街小巷臟亂問題時有發生。由于車輛亂停亂放和攤點占道經營,環衛機械無法正常作業,清掃人員難以進行保潔,小街巷環境衛生問題突出。尤其是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由于設施不配套、群眾意識差、投入不到位等因素制約,精細化管理不到位,臟亂問題時有發生。
3、市民的文明素質需進一步提高。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數量的急速增長,城市文明往往被拋在一邊,市民隨地亂扔垃圾,部分居民隨意傾倒垃圾、排放污水,農貿市場、背街小巷、城鄉結合部、部分小區存在衛生死角,建筑垃圾管理不夠規范等問題時有發生,市民素質與文明城市所必須具備的社會公德、衛生意識、環境意識仍有差距。
三、建議與對策
根據調查研究情況,提出以下建議對策。
1、穩步推進垃圾分類。落實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精神,加強市容環衛、環保、商務、教育、衛計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建立統籌聯動機制,按照“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選定黨政機關、醫療單位、各類學校、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居民小區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確保完成全國46個垃圾分類示范城市任務。
2、開展廁所革命。堅持補短板、抓弱項,解決公廁供給不足、分布不均衡、管理不到位等問題,統籌謀劃、精心設計、高標準建設一批智能、節水、節能,除臭、無障礙等人性化功能齊全,資源循環利用的新型公廁;繼續加強對現有旱廁的改造,不斷擴大單位廁所的開放范圍和數量;強化公廁管理,保證按時開放,內外衛生整潔,多途徑解決群眾如廁難問題。
3、加快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污泥污水、焚燒發電、建筑垃圾、大件垃圾等處理、利用和垃圾中轉站、公廁、環衛停車場、加水站等設施,滿足環衛工作的實際需求。
4、建立社會公眾參與機制。做好市容環衛工作,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等宣傳媒體,加強正面引導,大力宣傳加強市容環衛的重要舉措,反映工作重要成果,全面增強全民的城市意識、環境意識和社會公德意識。學習先進城市成功的經驗和做法,堅持以人為本,與廣大市民進行廣泛的交流和互動,加強與廣大市民的溝通與聯系,使廣大市民理解支持市容環衛工作,自覺養成關心市容市貌,維護城市形象的良好習慣,努力增強自我維護,自我監督,自我管理的意識,自覺抵制各種不文明行為。落實沿街單位門前市容環衛責任制,充分調動有關單位參與市容環衛、維護市容整潔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推薦閱讀;環衛保潔市場化監管機制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