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賦予生物課堂生機活力,首要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通過創建激情的課堂環節,嘗試新的教學方式,通過師生的互動配合,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生物素養。
關鍵詞:課堂生機;生物學的興趣;學生注意力;師生互動;求知欲望;學習的積極性
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 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教師應在認真學習和領會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創造性地進行教學。這些都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認真學習領會新課標精神,要體現啟發式的原則,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切實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的素養。
1.轉變對生物學的觀念
生物學是研究生物生命現象及其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在培養學生身心健康、珍愛生命、環保意識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長期以來,初中生物課處于“尷尬”地位,一直被視作“副科”,得不到家長和學生的重視。因此,要轉變學生的觀念,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是需要廣大生物教師不斷實踐與探索的重要課題。
為了轉變學生對生物學的觀念,面對七年級新生,我會在第一節課前,收集有關生物學在各種領域上取得的成就或者生物技術研究的成果,讓學生一起了解“生物”。例如:植物學方面上,我列舉了現代生物技術“水培”和“霧培”,給學生學習生物學留下懸念,“沒有土也能種植物?”生態學上,我會講解生態農業,桑基魚塘和有機水稻,桑基魚塘是如何建立良性物質循環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地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有機水稻是如何在不施加農藥和化肥的情況下,茁壯成長并經濟收益比普通的水稻高出幾倍,甚至更高。動物學方面上,我通過養殖業發家致富的例子,探索他們在養殖業上取得成功離不開生物知識。醫藥學方面,我會舉出“器官移植”和“人體冷凍技術”新聞例子,讓學生在感到不可思議的同時,感受生物學的“神奇”,通過“第一課”,有效地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讓學生把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生物素養。
2.利用“趣導”構建“動情”課堂
課堂的導入是生物學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是生機課堂的關鍵。我在教學實踐中,一改傳統的教師直接導入,而是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從能引起學生共鳴的例子引入新課。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人體肺內的氣體交換”時,我首先設疑:“如果你是一個警察,在野外發現一具嬰兒尸體,要想破案,你怎樣判斷其是出生前死亡還是出生后死亡?”我讓學生回憶胎兒在母親子宮內是通過循環系統進行物質交換的,肺內沒有氣體,如果嬰兒在出生前死亡,肺放在水中會下沉;但如果是出生后的嬰兒,能夠自主呼吸,通過肺進行氣體交換,肺內存在氣體,人放在水中會浮起來。通過這樣“趣導”引入新課,學生的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迅速由抑制轉為興奮,而且還會讓學生把學習的態度由“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慢慢地學生會對生物科“動情”從而對生物課堂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3.讓學生在生物課堂中興趣盎然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在教學中,我堅持從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轉向師生的“互動交流“,教學方式從單一到多樣,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參與者、探索者和合作者,并以飽滿的熱情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3.1 善于運用“無形”教具
3.1.1運用比喻教學
在生物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式,有討論法、實驗法等等。我則善于結合課本內容,巧用“無形”教具,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本上的知識,例如:在學習“染色體、DNA、基因”的關系時,學生對這些概念容易混淆,我就把染色體比喻成一條珍珠鏈,珍珠代表是蛋白質,珍珠線代表DNA分子,其中珍珠線由不同顏色線段組成,不同顏色代表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學生通過想象珍珠項鏈的結構,很容易理解和記住染色體、DNA和基因三者之間關系。
3.1.2 編導“小故事”教學
生物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課往往學生興趣比較濃厚,但在學習生物的一些理論知識時,往往容易讓課堂變得枯燥無味,學生也容易產生疲憊感和厭倦感。我在教學過程中,嘗試用輕松而學生又喜歡的方式,使刻板的知識變得妙趣橫生。
在教學“植物雙受精”時,我會把子房比喻成“大別墅”,胚珠比喻成房間,卵細胞比喻成房間的主人“小靜”,極核比喻成小靜的妹妹小麗,精子比喻成小靜好朋友們,以一個朋友相會的小故事演繹植物受精作用。當花粉(小靜的好朋友們小明以及他的好兄弟)掉到柱頭(別墅門口),柱頭受到刺激產生粘液,開始萌發,經過花柱(花園小道)進入子房中(別墅內部)再到達胚珠(房間),一個精子(小明)和一個卵細胞(小靜)好朋友之間相遇了(形成受精卵),另外精子和極核結合形成受精極核。通過一個簡單小故事演繹植物受精的過程,從而使課堂生動活潑,創設充滿生機活力的課堂。
3.1.3 發揮身體語言教學
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多種教具進行教學的同時,往往忽視我們自身也是一個“無形”的教具。例如:在學習“在人體的氣體交換時吸氣和呼氣胸廓、膈頂方向、肋骨變化”時,學生對相關的知識容易混淆,我要求學生用身體語言幫助自己理解背誦。學生雙手合攏,兩只手心緊貼,把自己的大拇指看作膈肌,其它手指看作我們肋骨,兩手心相對形成空間代表我們胸廓,當我們吸氣時(指尖不動,兩手慢慢張開),胸廓變大,膈頂向下,肋骨向上向外,如圖一所示。相反,呼氣時(雙手合攏),胸廓變小,膈頂向上,肋骨向下向內,如圖二和圖三所示。
我在課堂上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通過用自身的身體部位來模擬、演示相關結構,解釋說明相關知識,較好地解決了教學中的難點,輕松地理解并掌握相關知識。這樣的生物課堂,精彩紛呈 ,學生激情飛揚,學習氣氛十分濃厚。
推薦閱讀:初中教育方面課題申報方向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