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在一個班級中是很重要的一項職務,前蘇聯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過程中要充滿愛和期待。如果把一份愛心放在家訪中,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是一篇中國教育學刊投稿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以家訪提升班主任與學生談話的有效性。
摘 要:班主任利用休息時間到學生家庭走訪,就知道了學生原來的生活環境;與家長的接觸交流,就能了解學生在家里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及家長的教育方法等。只有全面了解學生,才能了解學生的心理,知微見著,才能找到合適的方法,提高與學生交流的有效性。
關鍵詞:家訪,了解,談話有效性
人生的第一課堂是家庭,人生的第一任老師是家長。但是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學校學生中有很多家庭結構存在問題,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家長的教育觀點偏頗,嚴重影響著中職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的學生家庭破裂,父母感情不和導致分居或離婚,這樣的家庭占到22.6%。有的學生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有的跟著父親或者母親一方生活,更有的學生直接被扔在家里,無人看管,一個人自主生活。沒有愛的家庭,導致學生容易個性扭曲,大多數學生容易形成多疑、倔強和古怪的性格。
還有的家庭雖然父母都在,但是由于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或者對孩子嬌慣,缺乏正確的教育教導,導致學生和家長有疏遠心理,不聽家長的話,雙方根本就不能正常地交流,久而久之,導致學生缺乏約束而放任自流。
要想教育好學生,使他們成人成才,就必須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家訪就是詳細了解學生情況的一個重要方式。班主任利用休息時間到學生家庭走訪,就知道了學生原來的生活環境;與家長的接觸交流,就能了解學生在家里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及家長的教育方法等。只有全面了解學生,才能了解學生的心理,知微見著,才能找到合適的方法,提高與學生交流的有效性。
我們為了走訪一名貧困學生,開車幾個小時,才到那個學生家中。到了那里,我們才深深體會到什么叫“貧困”:孤零零一戶人家蝸居在周圍的樓房中,發黑的墻面,潮濕的泥地。身臨其境,我也才明白了該學生為什么總是沉默寡言。那天,學生家長因為沒有預料到我們真的會去家訪,他們既緊張又激動,幾乎話都說不通順,只聽到我們“賣弄”教育學生的種種方法,家長不斷地點頭。學生站在一旁不肯坐下,臉因為緊張而發紅,他聽出我們并不是在“告狀”,而是讓父母多關心關心他,多和他交流之類的。最后我們離開時,那名學生主動把我們送出去好遠,還說:“老師再見!”在我的印象中,這是該學生第一次主動親近老師。家訪以后,我面對該學生的一言不發更多的是理解與同情,而不再是以往的急躁和沮喪。在我們老師的不斷努力與鼓勵下,學生在學校逐漸開朗起來,話也多了起來,能正常地與老師交流。
有個學生,班主任發現他各種習慣都很差,向他初中的老師了解到,該生聰明,但是習慣特差:多動,坐不住,愛插嘴,注意力不集中,愛撒謊,經常不完成作業,借口多。并且初中老師告訴我們,他的家長特別護短。我們在家訪時了解到全家為了讓他好好學習,完成作業,采取了種種方法,包括打罵、說教等,但是一點用處都沒有。說到傷心處他媽媽眼圈都紅了,但他早就躲到一邊去了。
我仔細聆聽了他母親的介紹,明白了以往在與他交流時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在以后的交流中,我不再是簡單的說教,而時刻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原來學生有問題老師是隨時教育,但是家訪過后,我知道這個孩子自尊心強,就專門選擇課后單獨和他交流。原來是站著說,現在是專門坐下來,和他面對面地說;原來是只說問題和錯誤,現在是幫他分析原因,共同探尋解決的方法。時刻關注他的點滴進步,將更多的鼓勵融入交流中,給他以熱情真誠的關懷,讓他切實感受到老師對他的愛,使他覺得班主任真的理解他。
教育學生是一項十分艱苦細致的工作,與學生談心更是一項復雜工作。但是這是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做學生思想工作的重要手段。作為職中班主任,與學生成功地談心,也是一項基本功。家訪能夠讓教師對學生進行充分了解,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
“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不可能完成造就全面發展的人這一極其細致的復雜的任務。” 家訪是一門科學,通過家訪使學生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機配合下得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黃正平.中職班主任專業化論綱[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黃雪珍.班主任與學生溝通的策略[J].廣東教育(教研版),2008, (6):23-24.
相關期刊簡介:《中國教育學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和輿論導向,貫徹“雙百”方針,著力宣傳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貼近廣大的基層教育工作者,圍繞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開展研究和交流,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服務,為繁榮教育科學服務,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服務。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