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沒有發現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孩子不聽話了,甚至還可能與我們“對著干”。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逆反心理”。這個時期,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斷乳”期。
當出現這種現象的時候,我們大多數的家長只是一味簡單、生硬地管教,感覺孩子不那么親近了,不像小時候那么聽話了,可是我們有沒有真正的理解我們的孩子呢?我們有沒有認真分析過孩子為什么會發生這種變化呢?就讓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我們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特征:
1.初中的孩子,隨著接觸范圍的擴大,知識面的增加,內心世界豐富了,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有時與父母的價值觀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對,得不到父母的理解。
2.這個時期的孩子,盡管自我意識發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還差,常會無意識地違反紀律。他們喜歡與人爭論,但常論據不足;喜歡懷疑,卻又缺乏科學依據;喜歡發現見解,但又判斷不準;喜歡批評別人,卻又容易片面。
當我們知道了“心理斷乳”期孩子的這些特點,對待他們就應該避免簡單粗暴,也不能用“哄騙”的方法來對待他們,而更應該科學分析問題,找到正確的方法,從而做到真正理解我們的孩子,正確引導他們這個時期的叛逆心理。
作為學校的信息技術老師我們該怎么樣來正確引導,讓孩子走出這個困境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做:
一、善于理解孩子
我們要看到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與他們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朋友關系,并允許孩子也能參與課堂的管理。我們要相信孩子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盡可能支持他們,在其遇到困難、失敗時,應鼓勵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揚。我們要有勇氣向孩子請教,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過失。
二、在課堂常規中正確引導中學生的叛逆心理
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緊密結合的課程,上機實踐很重要,因此在教學中首先要教育學生愛護計算機設備,遵守機房各項規章制度,養成愛護機房設備的良好習慣。
尤其是七年級學生,他們剛剛步入中學的學習生活中,因此,對他們重點進行制度的滲透,如:有次序的進入機房,進入機房要保持安靜,在機房內不吃零食,不亂扔垃圾;注意安全,不隨便使用各種移動介質,讓學生意識到安全的重要性;告訴學生不遲到、不早退,要聽從指揮,規范操作,愛護機器;要團結協作,互幫互助,共同進步;要養成習慣,正常開關機,擺放好桌椅。通過這些常規在課堂教學中的貫徹落實,就可以讓學生漸漸地養成遵守紀律,聽從指揮的良好習慣。
三、在教學活動中正確引導中學生的叛逆心理
現在的學生物質生活十分豐富,沒有節約意識,往往同學過生日或者是節日,同學之間都要買一些賀卡或禮物互贈。買賀卡互贈不但給家庭帶來額外的經濟負擔,同時也給社會造成了一定的環境污染。在學習word時,教學生利用所學的word知識設計賀卡,送給同學或老師。這樣不但讓學生學習了知識,而且可以增進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感情,同時也教育學生知道金錢來之不易,知道家長的艱辛,培養學生的節約意識,孝敬父母;最重要的是通過制作賀卡的過程,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也激發了學生學習電腦的興趣和熱情。
四、上網學習時正確引導中學生的叛逆心理
隨著現代電腦網絡的迅速擴張和強力滲透,在網絡中正確引導中學生的叛逆心理也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網上信息龐雜多樣,既有大量進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動、迷信的內容。如何引導學生既要利用網絡進行學習,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計算機教師面臨的艱巨任務。
在教學中,要不斷挖掘教材內容,結合生活實際,及時對學生進行網絡道德及安全上網教育。我在微機室內每臺電腦上都安裝上了“綠壩”過濾軟件,首先從硬件條件上攔截不良信息,然后在教學中處處引導,時時滲透。在學校網站上,有同學們精彩的作文;有大大小小的班級活動;有運動會上精彩瞬間的照片;有對問題激烈的討論……這些都記錄著同學們點點滴滴的成長。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們感受到現代信息技術所帶來的快樂,將興趣轉移到健康上網的活動中來,從而增強了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從內心深處自覺地抵御低級、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蝕。
總之,只要我們抓住中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找準切入點,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就一定會讓學生正確認識,正確理解和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社會問題和倫理道德等,做到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養成良好的信息素養,從而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