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基礎教育參考》發表的一篇教育論文,(半月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辦,是專門服務于基礎教育各級行政領導、中小學校長、教育教學研究人員、骨干教師和關注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各界人士的一份國家級刊物。
【摘要】信息技術課是一門集知識和技能于一體、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生既要學好理論知識,又要掌握實際操作技能。那么如何在農村現有的條件下上好信息技術課,筆者認為采用適當的教學法是上好本學科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信息技術 網絡資源 教育教學 農村
我國農村信息技術課程存在許多不足,每周課時數少,教學設備缺少或者根本就沒有。由于信息技術課程的特殊性,需要大量的上機實踐。學生差異大,有的學生很少或從沒有接觸過計算機,老師為這樣參差不齊的學生而實施教學難度很大。再加上信息技術課中有些內容比較抽象,不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所以教師應化繁為簡,將難懂的理論用現實中容易理解的事物形象化,在教學中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化難為易,使學生容易接受,加深印象,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一、更新農村學校教學管理觀念
信息技術課雖然不是必修課,但是學校管理上也應該正規起來,重要的是學點知識,一旦教學管理層面不重視,學生就很容易把它當作休閑課、玩耍課,提高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質量也變得很難了。信息技術教育是素質教育開展狀況的晴雨表,學校得轉變觀念,建立科學的學科觀,及時更新電腦室設備,給信息技術教育以應有重視。
二、處理好農村學校教師、學生及教材的關系
信息技術發展飛快,新技術新應用更新非常快。教材中所提到的軟件,市場上已有更新的版本,使用教材時,我們的教師不可能每一個軟件都能講到,因此應教會學生觸類旁通。另一方面具有創造性的教師應使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對教材進行科學的、藝術的處理。信息技術教材,在發下來幾周后,有很多學生就基本上找不到這本書在哪了。這里既是學生本身的原因,也有教材本身的原因,深層次來說還有信息技術學科自身的特殊性。
三、教好信息技術這門新興課程的方法
筆者從“演示與操作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發現式教學法”等幾種常用的教學方法入手探討當前初級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的選擇與實施。
1.演示與操作教學法
演示教學法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所以其過程可以歸納為:教師示范演示、學生動手實踐、教師指導和師生歸納交流。
演示與操作法具有以下優點:
①教師的示范性操作演示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操作技能要點,使學生在自主實踐時減少錯誤,以節約上機時間。
②演示與操作法強調的是學生動手實踐活動和學生自主學習,要求學生自己做而不是教師灌輸,引導學生思維方法、學習方法的形成。
2.任務驅動教學法
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的,同時要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例如,初一學生在學習“表格制作”的內容時,先讓學生參照課程表設計一個10行5列的空表格”。這個任務就包含插入空表格、合并單元格、表線添插等子任務,在完成這些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對表格的插入、行列的刪除、表線的處理等操作就會逐步熟悉,從而達到本課時“讓學生掌握制作簡單表格方法”的教學目標。
3.發現教學法(又叫探索教學法)
這種教學方法強調教師通過積極有效的引導,學生自主思維,通過情感體驗、實踐嘗試、獨立探究、合作討論等形式完成知識的學習。例如在學習利用Excel電子表格軟件排出期中考試成績單,提出問題后要求學生小組交流、討論是用哪個函數求和?,確定了函數(SUM)類型之后,通過分組協作,每個組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成績單的排版,學生為自己的成就而感到自豪的同時也完成了本節知識點的學習。
四、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信息素養
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不僅是一門新的學科,而且隨著信息社會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也在作相應的發展。所以,信息技術教師必須注意知識的更新,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研究課題,進行科學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肩負著信息技術教學和教學科研的任務。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必須不斷地學習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豐富自己的信息知識,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以適應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不斷發展。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教學心得,信息技術的路還要走得很遠,相信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還會遇到很多的攔路虎,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教師能夠付出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獲。
參考文獻
[1]李龍景,敘述演示教學法,《計算機教學法基礎》,1999.11
[2]伍文莊,“任務驅動”教學法初探,現代中小學教育,2002:3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