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學術交流》發表的一篇教育論文,(月刊)創刊于1985年,是由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社會科學學術理論刊物。刊登社會科學領域各學科的學術論文,注重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探討。
摘要:教育日新月異的發展,德育課的處境則越發顯得尷尬,面對課程改革的浪潮,我們的德育課必須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構建一種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多位一體的發展性評價體系,以適應社會的發展,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技校;德育課;考核;評價;改革
一、技校德育課現狀分析
德育課作為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有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德育課處境相當尷尬:口頭重要,實際不重視;重視專業技能,忽略道德素質;可有可無。由于對德育課的偏見,長期以來往往對學生的考核評價就簡單化、隨意化。課程地位的實際弱化,評價上以考試分數為主,忽略學生實際行為表現,使得德育課的成效甚微,學生的言行嚴重不統一。
二、發展性評價體系的構建依據
(一)本質依據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有這么一句:“人是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不但是自由的,同時也是全面發展的。作為社會主義的先導,他已經給我們引申出評價一個人需要全面,不可以單從一個方面去看。21世紀的德育考評一定要符合社會的發展趨勢,以一種全面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學生。
(二)學生特點
“一重點,二普高,不三不四上技校”。這句社會話語深刻揭露出技校學生的地位。今年對新生的作了一個了解,可以說學生狀況是參差不齊:成績基本上200左右,最高378,最低甚至沒有,小部分行為嚴重偏差,家庭貧富狀況懸殊,可以說是個特殊“弱勢群體”。針對學生的特殊性,必須構建一種適合他們的考評方式,讓他們在認識真理的過程中改正自己的缺點,以利于他們更好的成長。
(三)時代要求
21世紀的職業教育,并非狹隘的一技之長教育,而應該是全面的素質教育,以適應人終身發展的需求,使技校生不斷追求自身完善,獲得整體、全面、和諧的發展。隨著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經濟興衰會直接影響到職業教育的發展,在專業設置上,從市場需求出發去發展和培養,要讓學生素質緊跟市場的需求。
三、多位一體、構建發展性的評價體系
面對德育課地位流失、效果不明,必須要對考核方法進行改革。正如《學會生存》的作者所說:“呆板的、形式主義的和喪失個性的考試制度在教育的每一個階段上都造成了損害”。我們不是不要考試、取消考試,也不是為了考試而考試,關鍵是“如何考試”的問題。
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一種客觀、公正的德育考評體系,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一)常規考核
主要分為以下幾個內容:作業、上課積極性、期末考查,占總考核的20%。
1.平時的作業。這是對學生學習狀況的直接反映。一個學期8次左右,作業盡量是一些比較基礎的容易掌握的,形式突出靈活性、多樣性、趣味性,以便學生能更好地完成作業。而且作業要實行等級制,每次分5檔,最高5分,最低1分,當然如果作業沒有交的,那么相應地就沒有這個分數了。 2.上課積極性。主要是指學習主動性、學習狀態、組織紀律,這也是一個比較直接的反映。主要看一下學生在上課過程中的表現,每堂課要有相應的記錄,對于積極的、一般的、較差的分別存檔,期末加以統計,從而突出學生自我約束能力的培養,突出學生的差異性。
3.期末考查。這個可以說是知識考核里最能考察學生日常學習的總結性評價。主要考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同時選擇一些比較靈活的、比較具有實際意義和價值的題目,突出基礎性、綜合性、自由性,以便讓學生能不用拘泥于課本,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活躍思維。
以上三項內容總分為100,其中平時40,上課積極性20,期末考查40,知識考核根據每個同學的表現折合為這部分的分數。
(二)能力考核
技校生雖然成績不是很好,但是其他的潛力是很大的,特長也是很多的,關鍵在于如何發揮他們的長處。實踐活動應該是德育課考評的重要內容,一方面讓學生了解社會現狀,增長見識、豐富閱歷;另一方面也可以鍛煉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實踐活動,去真正達到“知行”統一,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不斷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這一項考核占到總考核的40%。
根據我們技工學校的具體特點,應該讓學生走進社會,增長見識,積累社會經驗,同時切身感受社會,走向成熟。以下兩種考核方式,對于我們的德育課考核評價來說非常具有價值和效果。
1.小型的社會調查。針對社會中出現的一些不好的現象,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不和諧因子,提前去感受一下社會的現實和殘酷。如在繁華的大城市中,為什么還會有如此之多的乞討人員呢?他們為什么會走上這個道路呢?他們的心理又是怎么想的呢?他們對于以后的人生又有什么打算呢?……這一系列的問號的解決,對于我們的學生將會是多大的幫助啊!
2.訪問與訪談。可以利用一些比較有意義的節日,賦予它更切合實際的教育實效。有一個很生動的事例:清明前夕,為配合進行傳統教育,一位老師提倡住宿學生利用周末回家采寫革命英烈傳記,歷時一月,共得32篇烈士傳記、17篇祭奠烈士的詩文,清明前夕利用這些材料召開班會,使師生受到深刻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學生寫的是本村的甚至是自己的叔伯親人,感情真摯,有的可寫,而且這項活動牽動了許多人的心,幾乎在每個學生背后都站著不少的人他家的人,他家族的人,他們村的人,大家都給他鼓勁兒,支持他寫好,希望他寫好,孩子也意識到自己責任重大,故而責任心很強,惟恐寫不好給英烈、給家庭、給家族、給本村人臉上抹黑,所以用心備至,結果出人意料。這種形式的考核其實無形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可以讓我們的學生真正學會生活,真正懂事,而不再永遠停留在理論之中,而不知道現象背后的本質,也能讓學生真正認識自己的人生。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