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股骨干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鋼板內固定后,對骨折端骨質血供的干擾,愈合時間延長,骨性愈合時間僅依據臨床不痛,可行走,X線片骨折線消失是不全面的。當X線片上骨折線消失,而且髓腔再通后,提示骨折外周骨痂堅實并開始塑形,恢復骨質生物力學承重強度,才是取出鋼板的重要依據。本組有10例患者內固定取出偏早。
關鍵詞:骨折
股骨干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創傷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6%,多發生于青壯年,絕大部分以手術治療為主,而采用切開復位加壓鋼板內固定在基層醫院占較大比例,鋼板取出后發生再骨折,其發生率在1%~10%,它已成為臨床骨科關注和需預防解決的課題,作者自1988年1月至2005年8月共收股骨鋼板內固定取出再骨折16例,現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6例中男13例,女3例;年齡22~51歲,平均33.9歲;股骨干骨折中下段12例、股骨中上段骨折4例、均為粉碎性骨折;閉合性骨折14例、開放性骨折2例;行急診或擇期手術,均采用加壓鋼板內固定,選用加壓鋼板為9~11孔,所有病例未行自體骨移植,其中外院轉入7例。取鋼板時間11~14個月4例,15~18個月6例,18~24個月4例,>24個月2例。發生再骨折的時間為鋼板取出后13 ~122d,平均46d。再骨折部位:下位釘孔處10例,原骨折處6例。
1.2 再骨折的治療方案 (1)保守治療:原再骨折斷端成角畸形,膝關節活動度<60° 2例,再骨折輕度成角2例,試行手法復位,達到再骨折前骨折對位對線關系,石膏外固定3~5個月后在保護下進行功能訓練;(2)手術治療:10例采用帶鎖髓內釘加植骨,2例用加壓鋼板調整位置加植骨。對于手術后骨折穩固的患者進行早期功能訓練。
1.3 治療結果 4例保守治療患者,隨訪骨折完全愈合時間為8~12個月,2例關節強直于功能位,2例膝關節屈曲僅70~80°;12例手術治療的病例,隨訪完全愈合時間為6~10個月,有4例不同程度屈膝功能受限,余關節活動良好。
2 討論
2.1 再骨折的原因 (1)鋼板固定致股骨局部骨質疏松:線形加壓鋼板置于股骨外側皮質骨,約與骨干周徑20%密切接觸,干擾和阻礙皮質骨的血液供應,使鋼板下皮質骨持續性缺血,導致局部骨代謝障礙繼發骨質疏松,骨質疏松的出現與鋼板下皮質骨的骨吸收,壞死骨和數量直接相關。膠原纖維和羥基磷灰石有序排列使骨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學性能,接骨板導致皮質骨不僅有嚴重的骨喪失而且有骨膠原纖維排列紊亂,接骨板下骨力學結構出現紊亂現象也被朱振安等[1]的實驗證明,骨結構的紊亂可能是固定段股骨力學強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內固定取出后發生再骨折的重要因素。(2)應力遮擋效應及應力集中:骨折線消失只是骨折愈合的影像學表現,骨折生物力學性能的恢復,需要一個長期而復雜的漸進承重鍛煉骨質塑形過程。取出內固定物后遺留的釘孔也是承重長骨較薄弱和應力集中部位,取內固定術本身又是導致骨折處血液供應減少,短暫缺血,過早負重及承重活動,造成釘孔處骨折,本組有7例。(3)全身代謝病引起骨骼脆性增加:臨床常見的為骨質疏松癥,及糖尿病,女性中老年人多見,也是鋼板取出后再骨折風險因素,本組無此類病例。(4)關節功能欠佳和肌肉萎縮:患肢鋼板固定后長時間休息,使相應的關節功能活動減少,以及肌肉粘連,萎縮,致關節功能受限,取出內固定后,如果不適當增加關節活動強度,強行手法等驅動活動,可引起再骨折。Seiman認為發生股骨再骨折的患者,屈曲<45°,關節活動受限,在骨折部位形成一個較長的杠桿力臂,而易發生再骨折,部分患者術后臥床時間較長,下肢肌力不平衡,肌肉萎縮后張力下降,肌肉負荷降低,亦易導致再骨折,本組有2例此類病例。下肢骨折后力線改變,取出內固定后,原骨折部位在杠桿應力下易再骨折,本組有2例此類病例。(5)過早拆除內固定:股骨干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鋼板內固定后,對骨折端骨質血供的干擾,愈合時間延長,骨性愈合時間僅依據臨床不痛,可行走,X線片骨折線消失是不全面的。當X線片上骨折線消失,而且髓腔再通后,提示骨折外周骨痂堅實并開始塑形,恢復骨質生物力學承重強度,才是取出鋼板的重要依據。本組有10例患者內固定取出偏早。
2.2 再骨折的預防 (1)內固定方式的選擇:針對加壓鋼板存在的應力遮擋,應力集中,偏心固定,直接接觸面大等存在的缺點,臨床上使用要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癥,股骨干骨折首選交鎖髓內釘,強調生物性固定,盡量保護骨折塊的血運,減少軟組織的損傷,術后早期恢復關節功能。但加壓鋼板固定具有特殊的適應證,如多發創傷患者,體位難以使用髓內釘,青少年防止骨骺損傷,不宜使用髓內釘,顱腦損傷時經常抽動,可用鋼板固定,防止骨折部位進一步損傷軟組織和皮膚,即是使用鋼板,也要用有限接觸動力加壓鋼板(LD-DCP)和點式接觸固定(PC-FiX)以及LISS等全新概念的生物學鋼板固定系統。(2)內固定取出的時機:青壯年發生股骨干骨折大部分是高能量的創傷,其骨折愈合并發癥的發病率高于低能量骨折,骨折愈合后的機械力學特性依賴于愈合骨痂的特性。骨折愈合強度和硬度與連接骨折塊的新骨形成的數量致密度相關,股骨較其他長骨承受更大的應力和扭曲力,股骨遠端,隨年齡的增長,骨代謝的遲緩和彈性模量減低,對應力的承受比骨干要差,如骨折愈合強度不夠,鋼板拆除后骨生理和生物力學強度改變,遺留釘孔的應力集中,再骨折比例比其他長骨要高。若在術后1年內取出鋼板,則因骨痂未成熟,有發生再骨折的危險[2]。所以應推遲鋼板取出時間,應在X線攝片提示骨性愈合、骨痂生長堅實、并可見髓腔和外骨痂開始塑形后取出,這對粉碎骨折尤為重要。本組有2例分別在2、4年后取鋼板,發生再骨折。所以內固定取出時間并不是發生再骨折的直接原因,但取出過早使再骨折率明顯上升。(3)術后防護措施:在鋼板取出后,應采取必要保護性措施,如小夾板固定,扶拐行走等。王亦璁建議[3],一般在取出鋼板3~4個月內避免過度負重。
參考文獻
1 朱振安,戴克戌,裘世靜,等. 堅強接骨板取出疏松骨結構修復的實驗觀察. 中華骨科雜志,1994,14(1):4.
2 榮國威,王承武. 骨折.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71.
3 王亦璁. 骨與關節損傷. 第3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911~912.
4 馬鎖坤,周國順,管國華,等. 交鎖髓內釘治療股骨骨折骨不連. 浙江臨床醫學,2003,5(4):285~286.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