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病是常見病、多發病,病死率和致殘率均高,為三大致死性疾病之一。我國是腦血管病的高發區,近年來,腦血管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并出現低齡化趨勢,每年新發病例約130~150萬,每年死于腦卒中者近100萬,患病人數約500~600萬人,幸存者中約3/4不同程度喪失勞動能力,重度致殘率者40%以上,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據青海高原部分地區調查顯示,腦血管病發病率192/10萬人口,病死率126.28/10萬人口,均呈逐年上升趨勢[34]。高原地區腦血管病發病年齡較平原年輕,男性高于女性,為1.63∶1[4]。各類腦血管病構成比為腦梗死48.4%,腦出血37.2%,蛛網膜下腔出血9.8%,腦栓塞4.6%。Jha等[5]研究表明,在高原所有卒中的類型都存在,但缺血性卒中發生率最高,大面積腦梗死較常見。
1高原氣候的特點
低溫、干燥、缺氧是形成高原氣候的主要特征:①高原氣溫變化顯著: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年均溫降低0.57℃,緯度每升高1度,年均溫降低0.63℃,日較差大;冬季干冷漫長,夏季氣溫低,四季不明。冬季(1~3月)平均氣溫在-20~-5℃之間,冬季雖然不太寒冷,但與同緯度平原相比,仍比較寒冷,而且持續時間長。夏季(7~9月)平均氣溫在10~28℃之間。因此,高原地區平均氣溫低,晝夜溫差大,可達15-25℃。②高原上大氣厚度小,水氣等含量少,故輻射強度大,地面吸熱多而快,散熱也快,故水分蒸發快;又因有高原季風現象的存在,絕大部分高原地區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較我國同緯度平原地區明顯偏少。③我國陸地面積占海拔高度在1000-2000米占25%,2000-3000米占7%,3000米以上占25.9%。高原地區海拔高、空氣稀薄、氣壓低、含氧量少。氧分壓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4000米以上高原地區空中的氧分壓比海平面減少約38%-46%。
2高原氣候對腦血管病的影響
有研究表明腦血管病的發病與溫度有一定的密切聯系[6],可能與下列原因有關:人體受到寒冷刺激,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全身毛細血管收縮,血液循環外周阻力加大,血流受阻,并且寒冷刺激使血中纖維蛋白原升高,促使血栓形成,堵塞腦血管而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病;低氣溫可使體表血管的彈性降低,心臟負荷加重,可使血壓進一步升高,使原本脆弱的血管破裂而發生出血性腦血管病。人體在高溫環境下,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大量出汗致血液濃縮、粘稠,如不及時補充水分,可使血粘度進一步增加,血流減慢,發生血栓性腦血管病的幾率大大增加。有研究表明,氣溫是影響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或死亡的主要氣象要素[7、8]。
高原人群長期居住在低氧環境,缺氧使血液中紅細胞增生過多,血紅蛋白含量增加,紅細胞壓積增高,血液呈高凝狀態,即高原血液流變學具有“濃、黏、凝、聚”的特點。由于血液黏度高,血流減慢、血小板聚集性增強,易于附著在損傷的血管壁上形成血栓,并且黏稠的血液可直接影響腦微循環的有效灌注量與氧的運輸功能,而誘發腦血管病。
高原氣候相對干燥,且日照強度又明顯高于平原,故高原人群體內水分丟失的程度要高原平原人群,在此環境影響下人體會通過自身調節機制的作用誘發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分泌增多、皮膚及內臟血管收縮, 周圍血管阻力增高, 血壓升高, 導致腦供血不足而誘發腦血管病的發生。
總之,地處高原地區的人群,在上述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影響下,最終促成了腦血管病的在高原地區特有發病機制及特點。
綜上可見,高原獨有的氣候特點對腦血管病的發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應注意高原氣候對人體的影響。在這樣的臨床思維下也將會為深入揭示腦血管病的發病與高原氣候的關系上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從而為今后能更有效的控制腦血管病的發病率上指明方向。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