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91-国产亚洲精品aa在线观看-国产亚洲精品aa在线看-国产亚洲精品xxx-国产亚洲精品不卡在线

樹人論文網一個專業的學術咨詢網站!!!
樹人論文網

“巴洛克” 探源: 一個西方藝術史 “概念” 的形成與發展

來源: 樹人論文網發表時間:2021-12-08
簡要:[摘 要]巴洛克一詞作為西方藝術史重要術語,經歷了 語義的漫長演化。中世紀 巴洛克特指經院哲學中的教條 三段論,大航海時期葡萄牙人用于表述珠寶貿易中的 有瑕疵的珍珠,意大利文藝復

  [摘 要]“巴洛克”一詞作為西方藝術史重要術語,經歷了 “語義”的漫長演化。中世紀 “巴洛克”特指經院哲學中的教條 “三段論”,大航海時期葡萄牙人用于表述珠寶貿易中的 “有瑕疵的珍珠”,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又指不規范的放貸行為,啟蒙運動時期開始用于形容夸張與古怪的藝術現象。19 世紀后期 “巴洛克”被規定為 “藝術史”的概念之一,20 世紀晚期以來廣泛使用在藝術的眾多領域,指代與各種 “標準、中心”等相背離的眾多文化與藝術現象。

  [關鍵詞] 巴洛克; 西方藝術史; 詞源; 概念; 發展

“巴洛克” 探源: 一個西方藝術史 “概念” 的形成與發展

  燕皓怡; 霍緒德, 棗莊學院學報 發表時間:2021-10-31

  “巴洛克”在西方藝術史中是一個歷史形態和歷史軌跡都非常復雜的概念。詞匯在不同時間、空間、民族、團體當中的具體實踐,具有不穩定、不透明、流動和間隔性,這為概念的建立與在藝術史中的使用帶來創造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困難。

  一、“巴洛克”一詞在啟蒙運動以前的使用

  瓊·科洛米納斯 ( Joan Corominas,1905 ~ 1997) 和 約 瑟 · 帕 斯 卡 ( Jose A. Pascual, 1942—) 在 《西語詞源學詞典》 ( Diccionario Crítico Etimologico Castellano e Hispánico) 中指出 “巴 洛 克 ” 一 詞 可 能 起 源 于 前 羅 馬 時期。[1]( P573 )

  現代意義上的 “巴洛克”一詞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它由各種語義不同但發音相似的同音異義詞構成,按照語言屬地進行歸類可將 “巴洛克”的相關詞源作簡要匯總 ( 見上表 1) 從表中可見,西方近代 “巴洛克”一詞的使用 “來源”主要有三: 其一,起源于 13 世紀的邏輯三段論術語; 其二,來自葡萄牙的珍珠貿易用語,用來形容形狀不規則的珍珠; 其三,源自意大利的古老經濟交易指稱詞。

  ( 一) “baroco” ( 巴洛克) : 中世紀三段論術語與人文主義者的諷刺用語

  “巴洛克”詞源的第一種說法來自中世紀經院哲學。“baroco”實則是一個生造詞,用于輔助記憶各種三段論結構,該詞曾出現在彼得羅·伊斯帕諾 ( Pietro Ispano,1210 ~1277) 的著作 《邏輯哲學論》 ( Summulae logicales) 一書中用于輔助記憶的三段論形式,其中輔音 B 類指與巴洛克相似的三段論用詞; 元音字母 A 表示對普遍命題的肯定; 另兩個元音字母 O 分別表示對二級命題和結論的否定。例如邏輯命題: 所有的魚都有鰓———有些動物沒有鰓———因此有些動物不是魚,就屬于 baroco 類型。圍繞三段論的有效性在 16 世紀曾展開辯論,隨著一些人文學者對 “經院哲學”和 “亞里士多德主義”的推理形式越發反感,因而選用了聽起來離奇又空洞的 “巴洛克”來表達一種諷刺態度。

  關于 “巴洛克”一詞的諷刺用法,可考文本來自 1515 年出版于德國的 《蒙昧者書簡》 ( Letters of Obscure Men) 書中曾兩次使用 “巴洛克”來嘲諷僧侶學究和人文主義的反對者。勒內·韋萊克 ( René Wellek,1903 ~ 1995) 在《文學研究中的巴洛克概念》 ( The Concept of Baroque in Literary Scholarship) 中也指出 “巴洛克”一詞的諷刺性用法出現在了西班牙人文主義者胡安·路易斯·維韋斯 ( Juan Luis Vives, 1493 ~ 1540) 1519 年的諷刺文中: 作者稱當時的學 究 為 “巴 洛 克 或 巴 拉 利 普 頓① 的 詭 辯家”[2]( P315 ~ 326) 。16 至 18 世紀在帶有諷刺性和滑稽意味的文章中,“巴洛克”已成為常用詞。 20 世紀的西方文藝理論界曾就巴洛克詞源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意大利哲學家貝內德托·克羅齊 ( Benedetto Croce,1866 ~ 1952) 極力捍衛三段論詞源說,認為 “巴洛克”作為風格的名稱正是源于此處。[3]( P23) 并一度說服了大多數現代藝術評論家,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歐文·潘諾夫斯基 ( Erwin Panofsky,1892 ~ 1968 ) ,他在《什么是巴洛克?》 ( What Is Baroque?) 中對該詞源說表示贊同。[4]( P19)

  ( 二) “barroco”( 巴洛克) : 變形的珍珠

  翻開藝術史的各類書籍,提及 “巴洛克” 一詞似乎不可避免要從 “一顆變形的珍珠”談起。這一來自葡萄牙語的慣用詞在 19 世紀的西方文藝理論界幾乎占據了統治地位,即便在 20 世紀曾遭到一些學者的質疑,但如今該解釋依然在藝術史中占據重要地位。布魯諾·米格里尼 ( Bruno Migliorini,1896 ~ 1975) 、瑪麗·皮埃爾特·馬爾庫琴斯基 ( Marie - Pierrette Malcuzynski,1948 ~ 2004) 和洛伊斯·扎莫拉 ( Lois Zamora,1944 ~ ) 便是珍珠理論的有力支持者。此外 還 有 約 翰 · 萊 昂 ( John D. Lyons, 1946 ~ ) 等眾多作者在其著作中沿用了 “巴洛克珍珠的比喻與辯證意味”,該詞源在文藝研究領域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以其特有的修辭學魅力吸引著眾多學者。

  意指不規則珍珠的 “巴洛克”語義生根于葡萄牙。由于印度洋的珍珠捕撈和世界珍珠貿易長期掌握在葡萄牙人手中,因此葡萄牙珍珠貿易術語滲透到其它語言中并不奇怪,由巴洛克珍珠制作而成的藝術品在廣闊的印度洋地區相繼出現。這種技術在 14 世紀就已經開始使用,在安茹公爵路易斯一世 ( Louis I,1339 ~ 1384) 約 1360 ~ 1368 年的檔案中就有關于此類工藝品的記載。[5]( P15) 16 世紀以來,這個詞便經常出現在西班牙語和法語文本中,后又傳入德國、意大利等地,隨著西班牙殖民帝國疆域的拓展,巴洛克一詞也順利在美洲大陸生根。18 世紀,在德國金匠的技術支持下 “巴洛克珍珠” 再次成為時尚,并開始在德國流行。19 世紀以后,英國作家將該詞從最初的純法語形式逐漸本土化為 “巴洛克珍珠” ( baroque pearl) 。 “巴洛克”一詞,無疑是多種語言交叉影響的結果。

  ( 三) “barocco 或 barocchio”( 巴洛克) : 不正當借貸手段獲利行為

  在意大利本土,巴洛克一詞有著和藝術毫不相干的含義,可謂極具地方性,其影響力遠不及前兩者之于世界藝術史那般重要。 “巴洛克”最古老的形式 “baroccolo”出現于 14 世紀文學家佛朗 哥 · 薩 切 蒂 ( Franco Sacchetti,1335 ~ 1400) 第 32 篇中篇小說的結語部位。

  由于教會當局禁止債權方向貸款人收取高額利息, “巴洛克”作為一種 “委婉語”用來粉飾那些通過不正當借貸手段獲利的行為。因而,該語境下的 “巴洛克”一詞意指 “對不良現象的欺騙、粉飾”。雖然這一用法并未流行,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 “barocco”或 “barocchio”的形式已被收錄在麥麩學院的詞匯表中。并且,巴洛克一詞還出現在許多意大利語神學、文學和法律文件中。由彼得 · 卡洛瓦 ( Petri Caballi) 在 1606 年所作的犯罪學論文 《犯罪決議》 ( Resolutionum Criminalium) 便是一例。 1688 年也有題為 《良知迷宮 ( Laberinto delle Coscienze) 》或 《交易市場綱要 ( Compendio dei Cambi) 》的文章使用 “barocchio” ( 巴洛克) 一詞,其內涵與 “baroccolo” 一致,直指不正當收入與不公平的社會現象。

  的確,“巴洛克”的這一含義的在美術史中難以占據重要席位,但它包含的某些社會道德和價值觀判斷,則可作為巴洛克社會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其內涵的否定意味也可為巴洛克在后兩個世紀的諷刺含義提供一種可能性支持。

  二、“巴洛克”一詞在藝術領域中的出現

  17、18 世紀,歐洲文化以及各類概念不斷演變,隨著人的自覺、政治權利的變動、地理空間的開拓、自然科學的進步、社會文化機構的建立和美學討論的不斷深入,在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背景下,“巴洛克”一詞開始了在藝術領域的廣泛使用。

  “巴洛克”一詞之于 “藝術批評”的淵源為何? 首先,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法國。沃爾夫林在 《文藝復興與巴洛克》 ( Renaissance und Barock) 的引言部分中提到: 狄德羅的 《百科全書》 ( Encyclopédie) 將 “巴洛克”定義為一個建筑術語。[6]( P21) 而那些直接引用 《百科全書》之人,可能會發現該段落并不存在。事實上,這段文本出自法國學者卡特勒梅爾·德·昆西 ( Quatremère de Quincy,1755 ~ 1849) 的 《建筑百科全書》 ( Encyclopédie méthodique: Architecture) :

  Baroque,adj. Le baroque,en architecture, eft une nuance du bizarre. . . Borromini a donné les plus grands modèles de bizarrerie. Guarini peut paffer pour le matre du baroque. ( 巴洛克,建筑中的一個形容詞,意為稀奇古怪…博羅米尼用奇形怪狀來處理更宏大的樣式,瓜里尼則是巴洛克大師。) [7]( P210)

  在意大利,“巴洛克”作為正式的、書面的 “美術 詞 條”② 出 自 弗 朗 切 斯 科 · 米 利 奇 亞 ( Francesco Milizia,1725 ~ 1798 ) 的 《美術詞典》( Dizionario delle Belle Arti) ,稱 “Barocco è il superlativo del bizzarro,l 'eccesso del ridicolo. ( 巴洛克極盡離奇古怪與荒誕。) ”[8]( P90) 米利齊亞在昆西的基礎上又將同屬 18 世紀的波齊和馬爾基奧尼加入巴洛克典型藝術家的陣營。他們將夸張、變形的藝術描述為 “巴洛克式的”,用于形容新奇的藝術現象或作為一種樣式,但并未將 “巴洛克”框定在特定的歷史時期。

  這一時期人們已經有了某種 “美學趣味” 的立 場。查 爾 斯 · 德 · 布 羅 斯 ( Charles de Brosses,1709 ~ 1777) 的 《1739 ~ 1740 年寫在意大利的家書》 ( Lettres familières écrites d'ltalie en 1739 et 1740) ③便是很好的證明。他在信中多次提及巴洛克一詞,并討論了意大利和法國當時盛行的各種工藝品、建筑和歌劇。通過對信件內容的分析,我們得以了解 18 世紀 “巴洛克”一詞的使用語境。這位 18 世紀的法國作家將那些不遵循古典裝飾法則并帶有哥特式風味的精 致 裝 飾 風 格 稱 作 “最 新 的 巴 洛 克 式” ( dernier baroque) ,巴洛克在這里具有精致、復雜、變形等特征的藝術形式,它不僅限于形容 17 世紀的藝術現象,作為流行語同樣受用于形容 18 世紀的新藝術現象。

  至此,“巴洛克”一詞的內涵從原有的 “語義”中解放,獲得了更廣泛的意義,可用來形容一切變形、怪異、不合常規的事物。它代表一種不同以往經典的新風格,曲線和非對稱的塑造手段成為其形式特征; 在藝術品交易市場中 “巴洛克” 則是一個 “時髦” 的營銷術語。 “巴洛克”一詞的內涵亦可以從 1759 年的一份同義詞清單中得以洞見: “Sia Rocaille,Grotesque,Arabesque,à la Chinoise,oen got baroque; insomma è di moda. Un altro sinonimo corrente era la parola gothique che aveva pressappoco il medesimo significato. ( 貝殼裝飾、洛可可、怪誕風格、阿拉伯式藤曼花紋、奇異中國風、巴洛克趣味; 總之,它是時尚的。另一個同義詞是哥特一詞,它們的含義大致相同。) ”[9]( P423)

  這種模糊性也見之于繪畫評論界, “巴洛克”泛指與古典標準相區別的、充滿奇幻想象的藝術現象,是新奇與時尚的象征。16 世紀瓦薩里 ( Giorgio Vasari,1511 ~ 1574 ) 就 曾 在《藝苑名人傳》( Lives of the Most Excellent Painters) 中談到丁托列托 ( Tintoretto,1518 ~ 1594) 新奇、變幻無常的發明和奇思妙想的繪畫創作。 18 世紀的一些評論家就將這種藝術形式上的 “新奇感” 等同于 “巴洛克”,人們將 “巴洛克”看作當下之物而非過去的歷史,它正在發生著、流動著、燃燒著。正如 1764 年一位作家感慨到———巴洛克浪潮何時才能得以平息? 簡而言之,一切奇怪、變幻無常的東西都是巴洛克的,似乎面對一切不合常規的現象,人們都有權發出巴洛克的感嘆。

  三、 “巴洛克”一詞作為 “藝術史學科概念”的確立

  明確對 “巴洛克”在藝術領域所指展開系統的梳理則是從 19 世紀后半葉開始的。如今我們對這一術語的使用,正是借鑒了 19 世紀下半葉至 20 世紀的知識傳統。藝術史,更確切的說是美術史,成為了 “巴洛克”史學概念最初確立的主要陣地。史學家對其的理解經歷了由 “古典風格的晚期狀態認知”到 “風格類型認知”和 “歷史分期認知”的過程。

  ( 一) 巴洛克: 古典風格的衰落狀態

  最初,延續著 18 世紀的內涵將 “巴洛克” 和 “古典主義”相比較并視其為西方古典風格的衰落期。雅各布 · 布克哈特 ( Jacob Burckhardt,1818 ~ 1897 ) 最 先 開 始 在 《導 游 人》 ( Cicerone) 中將當時在意大利隨處可見的巴洛克作品在建筑領域展開介紹; 沃爾夫林的早期著作 《文藝復興與巴洛克》對 “巴洛克建筑” 與 “文藝復興建筑”進行了基本比較。這一時期的布克哈特和沃爾夫林仍處于 “認識的早期階段”,其評價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賴于古典主義的審美理想,因而仍視 “巴洛克藝術”為 “古典藝術的晚期發展階段”。弗里德里希·尼采 ( Friedrich Nietzsche,1844 ~ 1900) 在同時期發表的 《論巴洛克》 ( On the Baroque) 中也延續了該觀念。

  ( 二) 作為 “風格類型”標示的 “巴洛克” 概念

  關于 “巴洛克藝術”是一種獨立的風格類型存在的認知,是從德國建筑史學家科尼利厄斯·古斯塔夫·古里特 ( Cornelius Gustav Gurlitt,1850 ~ 1938) 開始的,作為巴洛克藝術歷史研究的奠基人,他在 19 世紀 80 年代發表了大量有關巴洛克建筑的文章,為巴洛克風格脫離早期的負面價值評價做出了重要貢獻。1897 年奧古斯特·施馬索 ( August Schmarsow,1853 ~ 1936) 出版了 《巴洛克與洛可可》 ( Barock und Rokoko) ; 1898 年約瑟夫·斯特澤高斯基 ( Josef Strzygowski,1862 ~ 1941) 撰寫了 《從拉斐爾至科雷喬: 巴洛克風格的形成》 ( Das Werden des Barock bei Raphael und Correggio) ; 最終,1915年沃爾夫林在 《藝術史的基本概念》 ( Kunst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 中又提出了著名的風格區分法,其觀點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為 “巴洛克藝術風格”與 “古典藝術風格”在西方美術史中的地位并置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對形式風格的統一提取,即我們常說的歷史概念的 “類型學方法”,這樣的分類法是超越歷史時間、區域限制的,具有明顯的 “非歷史性”。沃爾夫林在 《藝術史的基本概念》 中以 16 世紀晚期至 17 世紀的不同于 “文藝復興盛期完美范式”標準的藝術作品為對象,提出 “巴洛克風格”具有 “圖繪性”“縱深性” “開放的形式” “同一性”和 “模糊性”五方面特征,便是典型代表。此外還有,歐亨尼奧·德奧斯 ( Eugenio d’Ors,1881 ~ 1954) 的 《論巴洛克》 ( Lo Barroco) ,他將巴洛克定義為人類文化中一種具有恒定性和永久性的類型,并將其視為文化的一般性質,即人類文化的常量之一,巴洛克風格便可歸納為在所有國家、所有時代、所有表現形式中的一種普遍趨勢。[10]( P95)

  這種分析模式引發了巴洛克在整個視覺范式和文化矩陣中的廣泛思考。如在馬丁·杰伊 ( Martin Jay,1944 ~ ) 的 《現 代 性 的 制 度》 ( Scopic Regimes of Modernity) 中他將 “巴洛克藝術”與 “笛卡爾透視主義”相區別,[11]( P50 ~ 68) 將巴洛克定義為具有繪畫性的 ( painterly) ,晚期性 的 ( recessional ) ,弱 聚 焦 的 ( soft - focused) ,多 元 ( multiple ) 和 開 放 ( open ) 的 “視覺模式”,它是一種完整而富有動態感的視覺,它是由表層和內里的矛盾扭曲了的視覺。

  在更大的文化框架內,巴洛克早已跨越了視覺藝術的邊界向各類型話語進行轉移并外延至各個領域,從而擁有了更為廣闊的學科背景和國際 化 視 域。諸 如 文 學 領 域 的 讓 · 魯 塞 ( Jean Rousset,1910 ~ 2002 ) 、勒內·韋勒克 ( Rene Wellek,1903 ~ 1995 ) 、約阿希姆·庫珀 ( Joachim Küpper,1952 ~ ) ,音樂領域的菲利 普 · 博 桑 ( Philippe Beaussant, 1930 ~ 2016) ,科學領域的熱拉爾·西蒙 ( Gérard Simon,1931 ~ 2009) ,精神領域的威廉·豪森斯坦 ( Wilhelm Hausenstein,1882 ~ 1957) 等等,在更為包容的文化史領域的巴洛克研究無論是作為具體的經驗案例還是形而上層面的精神抽象,它早已成為當今世界文化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三) “作為時代概念的巴洛克文化”

  面對沃爾夫林及其追隨者的理論,沃爾夫岡·施泰肖 ( Wolfgang Stechow,1896 ~ 1974 ) 在 《視覺藝術中的巴洛克定義》 ( Definitions of the Baroque in the Visual Arts) 一文中對 “風格類型化的巴洛克概念”提出質疑,認為如果將 “巴洛克”視為一個普遍的性質概念將會失去重要的年代意義,如若不按照時間順序對術語加以排列,加大了概念的模糊性; 然而他也承認,如果不能確定 “巴洛克時代”在文學、視覺藝術、音樂、哲學、神學、科學等各個方面確實都是一個風格統一的時期,那么時代概念就很難具有說服力。[12]( P109 ~ 115)

  相比于施泰肖的猶疑,何塞·安東尼奧· 馬瓦爾 ( José Antonio Maravall,1911 ~ 1986) 的態度更加堅決。他拒絕了沃爾夫林和德奧斯用 “巴洛克”一詞來表示一種循環往復的文化形態或風格的觀念,并在 1975 年出版的 《巴洛克文化》( La cultura del barroco) 中對這種觀點展開了激烈的批判并提出了——— “作為時代概念的巴洛克文化”。他認為,這樣做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將巴洛克時代限定在某一 “絕對”的日期區間內,但 “巴洛克”應按照歷史分期學的方法在線性的時間序列中為其找到合適的位置。

  四、20 世紀晚期以后 “巴洛克”概念的擴展

  “類型風格學”與 “歷史時期劃分”的邏輯起點有著本質的區別,但這并不代表二者是絕對對抗的,僅代表了學界對 “巴洛克”傳統概念的不同理解。現如今,“巴洛克概念”正在從知識傳統中走向當代文化語境的再闡釋。

  縱向來看有 “17 世紀的巴洛克”與 “20 世紀的新巴洛克 ( Neo - baroque) ”; 橫向來看有 “傳統歐洲世界的巴洛克”與 “新世界的巴洛克 ( New world baroque) ”[13]( P7) 等新的論證形式。④ 前者 如 安 杰 拉 · 恩 達 利 安 尼 斯 ( Angela Ndalianis) 的 《新巴洛克美學與當代娛樂文化》 ( Neo - Baroque Aesthetic and Contemporary Enter-tainment,2004) ; 后者如洛伊絲·扎莫拉和莫妮卡·考普 ( Monika Kaup) 2010 年出版的 《巴洛克 新 世 界 的 表 征、跨 文 化 性、反 征 服 性》 ( Baroque New Worlds Representation,Transculturation,Counterconquest) ,以及瑪喬麗·特拉斯特德 ( Marjorie Trusted) 的文章 《跨大西洋藝術品的巴洛克融合特征》 ( Transatlantic works of Art: the Hybrid Qualities of Two Kinds of Baroque, 2019) 等眾多理論成果。這時關于 “巴洛克” 概念內涵的討論已進入當代文化視野,關于巴洛克問題的討論不再如以往主要以西方經典藝術為對象,而是擴展到更廣泛的文化語境。

  20 世紀后期以來,巴洛克問題的研究進入了新階段。約翰·萊昂 ( John D. Lyons,1946 ~ ) 在 《牛津巴洛克手冊》 (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Baroque,2019) 中對新世紀的巴洛克浪潮做出如下描述: 本世紀初,巴洛克的人文氛圍再次爆發。巴洛克研究的這一新潮流與 20 世紀中葉的出版物大不相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重點是從傳統藝術史和音樂史中散發出來的對風格方面的關注。相比之下,今天對巴洛克的研究大多源于當下的認識,即許多我們認定為 “后現代”的問題,它們將 21 世紀早期與巴洛克聯系在一起。這些時期的共同點在于: 人們對世界作為奇觀的認識日益增強; 表征本身的真理問題 ( 眼見為實嗎?) ; 帝國和普遍性的本質問題; 組織信息爆炸的問題; 為控制激烈的宗派沖突做出的努力,以及尋找 ( 或不尋找) 一個既能包含民族國家又能超越它的框架。繼 20 世紀巴洛克研究浪潮之后,學術領域發生了變化,學術研究向 “物質文化” 邁進的趨勢以及對 “文本 - 圖像” ( text - image) 研究興趣的回歸使 “巴洛克”研究再次受益。看待 16、17 和 18 世紀的新視角使 21 世紀的人們對 “巴洛克”內涵有了新的理解。[14]( P64 ~ 71)

  對巴洛克概念的解構在 20 世紀后期就已經展開。不難發現,對知識的傳統討論方式是基于基本的 “二元邏輯”展開的,人們通過 “古典與巴洛克”“矯飾主義與巴洛克” “巴洛克與 洛可可”“傳統與現代” “現代與后現代”等二元范式的相互對照,來達到厘清某一概念的目的。就知識傳統的當代發展趨勢來看,研究人員并未給出黑格爾式的結論,而是向著充滿不確定性的解構走去。馬歇爾·布朗 ( Marshall Brown) 于 1982 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結合了 “二元依存觀” “沃爾夫林藝術形態概念” 和 “黑格爾的 ‘本質’ - ‘存在’范疇”,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他在 《古典就是巴洛克: 基于沃爾夫林的藝術史原理》 ( The Classic Is the Baroque: On the Principle of Wlfflin's Art History) 一文中消解了古典風格與巴洛克風格的靜態對立,認為巴洛克風格就是對古典理想的實現———每一件藝術品即是古典的又是巴洛克的,本質上它是古典的,存在上則是巴洛克的,從形式的完美性來看是古典的,而具體表現上則是巴洛克式的。古典作為一種 “完美理想”經由具體的藝術實踐最終以巴洛克的形式存在著。 “存在”在 “本質”的實現過程中變異并與本質同化,所以 “巴洛克就是古典,古典就是巴洛克”,以此消解了二者在風格理論中的對峙。

  無論讀者是否接受這種對經典文本的解構性理解,但諸如此類的解釋正在展開著。正如我們在前文看到的,當代背景下有關 “巴洛克” 概念的討論始終與現代性、后現代運動相聯結。 “巴洛克”一詞經歷了近千年的演化,在最近幾個世紀的討論中經歷了層次的跨越、學科的遷移、價值的變動。

  五、結語

  作為概念術語的 “巴洛克”發生于建筑史,后迅速蔓延至圖像藝術,又步入了整個藝術世界,最終消解在整個文化范疇之內。至此,文章介紹了中世紀至文藝復興以來 “巴洛克”一詞的三種可能詞源,考察了 17、18 世紀作為藝術趣味的 “巴洛克”一詞在法國和意大利的使用情況,繼而討論了 19 至 20 世紀的 “巴洛克” 概念的形成過程,并闡釋了 21 世紀 “新巴洛克”文化研究的當代趨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小明成人免费视频 |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 伊人久久大香线焦综合四虎 | 男人色网站 | 丁香婷婷激情 |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 久久国产这里只有精品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黄色地址 |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免费 | 欧美精品v欧洲高清 | 久久最新精品 | 欧美一级做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国产美女极品福利视频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 | 欧美亚洲尤物久久精品 | 中文字幕日本在线视频二区 | 高清欧美一区二区免费影视 | 黄色一集片| 羞羞答答www网址进入在线观看 | 国产tv在线 | 99久久er热在这里都是精品66 | 亚洲毛片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成年人黄色一级片 | 91亚洲精品福利在线播放 | 中国日韩欧美中文日韩欧美色 | 国产aaa毛片 | aaaa级毛片 | 久久精品国产丝袜 | 毛片久久久 | 日韩激情视频网站 | 久久在现| 久久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 99亚洲精品高清一二区 | 亚洲美女爱做色禁图无遮 | av18在线播放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