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界普遍認為高校戲曲課程教學與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在本文中概括了當今高校戲曲教育現狀,探討了戲曲面臨的問題及戲曲藝術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的可行性策略,同時為提升戲曲教育在高校層面的課程質量并推動其發展提出可行性策略。以望有助于提升高校戲曲課程質量,彰顯戲曲“育人”價值。
本文源自宋一霄, 戲劇之家 發表時間:2021-07-27
【關鍵詞】戲曲課程;策略;育人;價值
筆者在本文中將探討戲曲面臨的問題,及戲曲藝術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的可行性策略,以致力于推動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在高校中的發展,為提升戲曲教育在高校層面的課程質量提出可行性策略。
一、戲曲藝術的發展以及現狀探究
(一)政府重視美育工作
2020 年 10 月 15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在《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重點強調:完善課程設置。學校美育課程以藝術課程為主體,主要包括音樂、戲曲等課程。職業教育將藝術課程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強化實踐,開設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拓展性藝術課程。高等教育階段開設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藝術經典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公共藝術課程。
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上述通知,以推動新時代美育發展,不僅表示中國美育教育已經取得了飛速發展,肯定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又一代美育工作者的努力奮斗,也為未來發展方向提出了要求。
(二)高校師生應做傳統戲曲的傳承者
高校師生應該肩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當代大學生日常接觸到戲曲藝術的機會少,再加上高校戲曲教育工作不到位,使得學生缺乏對于戲曲藝術的興趣,戲曲藝術的受眾在大學生這一群體中出現了斷層。最普遍的現象則是戲曲劇院中幾乎看不到年輕觀眾,為了讓戲曲這一偉大的精神瑰寶得以傳承,應改變這一文化現象,探索應該如何提升高校戲曲課程質量,以拓展戲曲藝術在當代高校的發展道路。
(三)當前戲曲傳承面臨的問題
當今社會中戲曲教育資源極其匱乏。晉劇傳承人王萬梅老師認為:“藝術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出人頭地的,要下功夫。”戲曲藝術就是“角兒”的藝術,所以戲曲演員的教育、培養問題是當前戲曲藝術發展中最為緊迫的問題之一。她還提到戲曲方向的老師也不夠,學生不感興趣,沒幾個人愿意學習戲曲。傳承人這樣的說法直指問題的矛頭所在:“中國戲曲文化的師資與生源極為匱乏,想要培育師資,就要培養學生興趣,營造濃厚的大學生校園文化氛圍,而改進高校戲曲藝術課程的質量,是一個極好的切入點”。
二、高校戲曲課程開展的育人價值探究
(一)戲曲文化旨在“立德樹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就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工作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求高校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習近平同志就學校新時代思政課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1] 傳統戲曲文化同樣主張以德化人。戲曲文化想要傳遞給觀眾的價值觀,就是對國家忠誠、對摯友仗義、對長輩孝敬的中國傳統價值觀。
(二)升華大學生的認知
戲曲課程的育人功能升華了專業課程中知識傳授的意義。戲曲教學,不僅是學生與客觀規律的相遇,更是學生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相遇。[2] 在美育教育工作的指導方針下,近幾年“戲曲進校園”這項工作推進得十分順利。當課程將戲曲藝術與思政育人相結合,當二者擦出火花時,就不再是大學生單一個體知識教育層面的問題了,而是具有了更深刻的意義,對大學生的認知行為、知識結構進行了升華。通俗地講,戲曲課程深入開展,使學生原本對戲曲藝術只停留在認知層面的狀況發生了改變,學生更進一步理解了戲曲藝術的社會意義、社會價值,甚至可以領悟到戲曲藝術中蘊含的思想情感,進而明白如何使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更有價值的人。
(三)在教學中踐行“個體性——社會性”互動
戲曲課程蘊含了豐富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等。因此,在戲曲教學中,學生豐富的主觀認知會自覺地對這些具有一般社會現實烙印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進行匹配,使得這些具有社會現實參考意義的意識轉變為學生個人對于社會形態的意識。[3] 由于滲透了育人目標,學生得以從更多方面了解戲曲,以及戲曲藝術在社會中的推動作用。學習戲曲藝術相關課程的目的是使我們從前人的經驗里獲得對于戲曲內容與戲曲舞臺藝術的認知,由此吸收并傳承戲曲藝術。但當戲曲藝術與思政課程互相融合并成為一個有機結合體時,就會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個體性——社會性”的互動,其目標在于幫助學生構筑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聯,即學生學習戲曲與學生推動戲曲在整個社會中的發展相關聯,讓高校學生在學習戲曲知識的過程中了解戲曲在社會中的發展狀況,從而有利于學生進入社會,在社會中發展戲曲文化藝術。
三、高校戲曲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
(一)貫徹落實相關政策
教師與學生應當全面解讀《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在高校開設音樂課的基礎上,真正落實文件,逐步開設戲曲課程。要在已開設戲曲課程的基礎上對課程方案進行有計劃、針對性的拓展、結合與創新。所以,在高校育人過程中要體現戲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彰顯戲曲教學對高校人才培養的作用。
(二)培養學生的傳承意識
傳承意識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戲曲傳承人王萬梅老師說到:“首先要繼承。這是祖祖輩輩在各個時代背景下傳承下來的文化藝術瑰寶。”現在的觀眾追求節奏更快的表演,每一個眼神、動作都要立刻讓觀眾明其意。不光需要得到年輕觀眾的認可,我們更希望年輕一輩的人能學習戲曲文化。年輕的觀眾喜歡看戲曲表演,這不僅讓戲曲演員們感到自信,使戲曲更有傳承的動力,而且在文化層面上來說,也使得傳統戲曲文化能夠繼續保存而不會出現文化斷層的現象。“我覺得現在的大學也好,??茖W院也好,都有很好的教育,都可以把戲曲元素和現在流行的青年大學習、黨課等形式相結合,這都是我們民族的文化遺產嘛!”
(三)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
音樂藝術的教育潛力在于其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發展。但是要想真正做到高效率地挖掘音樂藝術的潛力,就應當摒棄傳統的一對一教學法。因為傳統一對一的教學手段早已不能滿足大量高校學生的知識需求,而多媒體教學法足以填補這一缺口。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融入到了鋼琴演奏、視唱練耳、樂理等課程之中,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音樂教學具有優越性和合理性,也是音樂學科教育的主要趨勢。在戲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名家現場演唱的視頻,教師也可結合自身專業知識為學生講解和示范,再結合演示文稿的方式使學生了解表演家的生平。正如周海宏教授所說:“目前廣大聽眾最大的困惑與進入音樂藝術世界的最大障礙是不能用聽覺的方式感覺音樂,沒有這個基礎,對音樂表現內容的理解無異于紙上談兵。可以說文學化、美術化的審美方式是當前音樂普及工作的最大障礙,是橫擋在廣大聽眾與音樂藝術世界之間主要的屏障。”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給教學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打破了音樂表現內容與聽眾之間的隔閡,更多地發掘了音樂藝術的可能性,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在戲曲課程中深入挖掘育人因素
第一,培養學生的價值觀。中華民族不僅在思想上推崇“德”,而且在行動上也不斷地踐行它,將對于國家的“忠”、對于政黨的“誠”、對于長輩的“孝”和對于摯友的“義”作為評判自身的道德標準。這是優秀的教育資源,對于人才培養影響深遠。這種重要的價值觀念在中國傳統戲曲的表現內容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成為這種“高臺教化”所要教授給廣大人民群眾的一種最為核心的觀念。因此,在戲曲課程中滲透育人思想,使二者融會貫通,有著極為深遠的教學意義。
第二,培養學生的傳統審美觀。從春秋時期的“禮樂射御書數”,到唐朝的“琴棋書畫,無所不能”,音樂總是名列前茅。戲曲藝術中存在著“寫意”的手法,主要使用臉譜來刻畫人物性格與形象,以及進行刀槍劍戟的多元化動作設計等等。這種手法最早來源于中國歷史上較早形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其是重要的哲學思想與美學思想。戲曲中“寫意”的手法是我國千年以來審美文化的核心特點所在,也是當代戲曲學習者是否能夠傳承中國戲曲藝術的關鍵所在。中國戲曲文化在幾千年的磨練與濃縮之中,早已經將這種審美特征深深地與自身融為一體。我們如果能通過它來使高校學生對傳統審美觀有初步的認知,體會傳統審美觀的深層含義,理解并運用傳統審美觀,推動學生個體和社會文明的進步,那將是發揮高校戲曲育人價值一種極有效的途徑。
四、結語
只有將高校戲曲課程與育人目標完美結合,才能發揮二者潛在的教育價值與育人功用。二者有機融合并在高校教學中加以落實,既是使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得以順利傳承的絕佳途徑,又是推動高校戲曲課程實現育人價值的良好措施。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