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媒體生態壓力下,紙媒的未來在于紙媒特有的“紙”閱讀的舒適感與文字符號最佳載體的生態位。據此前提,在全媒體生態環境下紙媒可以從內容、形態、發行、盈利四個維度展開革命致思,以精編主義整合海量信息中的深層資訊,打造全新的內容模式;改變報紙形態,使之變小,易于讀者攜帶;改革傳統發行模式,開發新技術縮短發行時延,搞活發行渠道;打造平臺盈利模式替代傳統廣告盈利模式,是紙媒在全媒體生態中獲得生存權的改革方向。
【關鍵詞】紙媒改革;全媒體生態;獨一無二
《網絡新媒體技術》(雙月刊)創刊于1980年,是由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主辦,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公開發行的科技刊物。其辦刊宗旨是發展信息科學,推廣計算機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和發展。
報紙將死的預言與不斷有報紙停刊的現實相互印證,強化了“報紙將死”的認知。紙媒戰勝廣播、電視的歷史卻表明紙媒會收縮戰線,不會死亡。隨著移動互聯網、5G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全面崛起,個人電腦(臺式、筆記本、平板等)、智能手機、閱讀器等“屏”接受終端的智能化、便捷化,使得答案更傾向紙媒生命周期將近。任何預測都有風險,眼見也不見得為實。紙媒是否有未來,在于紙媒是否在全媒體生態中擁有獨一無二的生態位,在于人類交流是否還需要這個生態位。
歷史是人書寫的,紙媒獨一無二的生態位需要人在全媒體生態中去發現,將之變現。這意味著紙媒堅守傳統必亡,自我革命才是唯一出路。如何變,怎么變,路徑是什么?遂成為近年來理論探討與業界摸索的中心課題。縱觀紙媒的探索實踐,絕大多數是傳統思維主導下的嫁接與“轉型”,成立新部門,嫁接微博、微信、客戶端、二維碼等新媒體,或“轉型”為電子報、手機報、網絡版、PDF版等局部改革,而鮮有基于全媒介生態中紙媒獨一無二的生態位對原有組織架構、外在形態、內容、發行與盈利模式的革命致思。
“一種媒介,要完全展現自己獨一無二的特征,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而且是否一定有一個完結的終點也未可知”。[1]要認知媒介“獨一無二的特性”,麥克盧漢“我們透過后視鏡來觀察目前,我們倒著走向未來”[2]的探索方法是可行路徑。“倒著走向未來”的隱喻是指對歷史作倒著放映電影式的現象學觀察。現象學觀察是由現象學創始人埃德蒙德·胡塞爾倡導,經諸多現象學家實踐的“一種建立在直接直觀和本質認識上的嚴格的哲學方法”[3],是一種拋棄先入為主之見,“面向事情本身”,直接面對思考對象的質化方法。倒著放映歷史,“才能在熟悉中發現陌生,在新中體驗舊,并因之受到震撼”,[4]繼而發現被遮蔽的媒介特性。
正因為字母表是西方所有而中國所無的東西,麥克盧漢和羅伯特·K.洛根(Robert Logan)在中西方文化的對比中才發現了字母表具有促進抽象、邏輯、系統等思想的文化效應。[5]這在于“人只能意識到這個環境之前的老環境。換句話說,只有當它被新環境取代時,老環境才成為看得見的東西”。[6]因此,只有在倒著細察無紙的歷史、有紙的歷史及假如未來沒有紙的多重文化對比中,才能深刻體悟紙媒隱藏的獨一無二的媒介特性。基于此,本文在借助技術現象學探索紙媒獨一無二特性的基礎上,對紙媒自我革命作前期的理論探索,拋磚引玉,供方家批評和業界實踐參考。
一、紙媒獨一無二的特性
獨一無二的生態位是“我有你無”,而有、無問題只能在生態系統中相對確定。所謂生態位是指生態系統中一個種群在時間、空間上所占據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與作用。只有在“紙”上書寫,“紙”才有“媒”性,故可從“紙”和“媒”兩個層面探索紙媒的獨一無二性。換言之,“紙”作為“媒”,有哪些同一歷史時期的媒體沒有或雖有卻不敵紙的材質優越性?作為“媒”的“紙”,在承載人類交流符號方面,有哪些同一歷史時期的媒體所有卻難以勝于紙的特殊性?
(一)全媒體生態中“紙”作為“媒”的獨特性
紙張未發明之前,記錄語言的文字、繪畫載體主要有黏土、甲骨、巖石、銅器、竹簡、木牘、羊皮、布帛、莎草紙等,它們普遍具有笨重、成本高、難普及、攜帶不便、書寫空間有限、不適應機械印刷等缺陷,使人類交流的成本居高不下,交流范圍限于一隅。紙張發明后,其材質輕、柔韌,取材廣泛、造價低,易于書寫、儲存、攜帶等特性,使紙很快取代了竹木簡。隨著造紙技術的全球擴散,歷經1000年,前述笨重的文字載體被紙張取代或被擠在人類文字、繪畫交流的邊緣地帶。印刷術發明后,一方面加速了笨重文字載體的歷史退場,另一方面促進了紙媒的社會擴張,除書籍外,出現了報紙、雜志、傳單、小冊子等多種形態。紙媒牢牢地確立了文字符號載體的霸主地位。
電報、電話、廣播的發明與使用,使語言有了脫離文字傳播的第二通道,對文字符號的霸主地位產生沖擊。電影、電視等影像視聽媒體的問世與普及,使圖像、影像脫離具體材質實現了跨時空傳播,人類的感官比例失衡重回平衡。因廣播、電視等電子媒介主要承載聲音、影像等視聽符號,文字符號僅輔助承載。故電子媒體雖對紙媒產生生態沖擊,卻不能動搖紙媒文字符號載體的霸主地位。
對紙媒文字符號載體的霸主地位真正發起生態挑戰的是鍵盤輸入法。鍵盤輸入法為文字符號開辟了不同于傳統書寫工具、書寫載體的嶄新范式,實現了文字處理、存儲、傳輸的電子化、數字化,使文字擺脫“白紙黑字”的束縛,“活”了起來。文字也能在虛擬時空中批量化存儲、傳播,大大提高了人類文字交流的速度、廣度與深度。故隨著鍵盤輸入法(后還有屏幕手寫輸入法)在各種接收終端的廣泛使用,“紙”承載“媒”的功能所面臨的生態危機更為嚴峻。
然而,鍵盤輸入的文字呈現載體始終是電視、電腦、智能手機、閱讀器等各種電子屏,即“屏媒”。與紙媒相比,計算機、互聯網等新興技術支持的電子屏具有文字存儲海量,文字檢索迅捷,文字可跨時空即時交互,攜帶較方便,可承載聲音、圖像等多種符號等紙媒不具有的物理優點,電子光而非自然光、嚴重依賴鍵盤等屬性,使“屏媒”也有易產生視覺疲勞,會對眼球造成生理傷害,文字處理完全依賴鍵盤,文字排列組合的穩固性差,不具有“白紙黑字”功能等技術劣勢。這一劣勢正是紙媒在全媒體生態中獨有的物理優勢,是“紙”作為“媒”在未來媒介生態中得以安身立命的本體所在。總之,迄今為止,最適合文字符號的載體是紙張,而非對眼球產生潛在生理危害的“屏媒”。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