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任伯年《蒲塘秋艷圖》與《牡丹孔雀圖》兩幅花鳥畫為例,通過類似文學批評里“文本細讀”似的精摹方式,深入體驗、解析海派前期代表人物任伯年花鳥畫的筆墨技巧技法,探討海派的美術史意義,以期獲得美術史教學中的“典型性”和規律性的素材,積累花鳥畫教學的寶貴經驗。
【關鍵詞】海派前期;任伯年;花鳥畫;臨摹;教學經驗
推薦閱讀:《畫刊》(月刊)創刊于1974年,是由江蘇美術出版社主辦的專業性的藝術雜志。30多年來已成長為著名的品牌雜志,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盛譽,擁有一流的作者隊伍和廣大的熱心讀者。
在美術教學中,對某一流派的研究討論,不僅要依靠文獻的梳理、勾連,圖像的對比、解析,還需要借助一些具體的還原性實踐,讓學生更加直觀體驗到某一流派代表人物在技法上的承傳性和典型性,以深化所學理論知識。
任伯年是海派前期花鳥畫的領軍人物,他的花鳥畫總體上經歷了一個由工到寫的過程,從時期上可分為前期、成熟期與晚期三個階段,從面貌上可分為工筆、寫意、工寫結合與沒骨四個方面。在前期階段,他主要以師承前輩為主,作品面貌上基本是以工筆為主,多為雙勾設色。定居上海后,任伯年在工筆畫風中著意融入沒骨畫法,形成沒骨與點寫相結合的小寫意,又從西方水彩畫的視覺經驗中受到啟發,形成了積染、撞水、撞粉、撞色、加膠、色粉、點厾、泥金等多種手法并用的技法體系,獨具現代性審美特征又透出“洋味”的個人風格。這也是任伯年最成熟、最具標志性的繪畫風格。而到了晚期,其花鳥畫已趨向追求于一種渾化自然的境界。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把握海派前期花鳥畫的技巧技法,筆者專門挑選了任伯年的《蒲塘秋艷圖》(圖1)與《牡丹孔雀圖》(圖2)進行臨摹、解析,因為這兩幅作品基本涵蓋了任伯年花鳥畫語言的特色,沒骨、撞色、點厾、泥金等技法都有體現。而且,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筆者針對這兩幅作品所進行的還原性實踐與普遍意義上的臨摹在目的上存在一些不同,在還原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辦法,要比最終的臨摹結果更為重要,因為這個實驗的過程恰恰是檢驗,甚至是重新發現海派前期花鳥畫語言特色的重要途徑。同時,在還原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辦法等,既可為美術史教學提供“典型性”和規律性的素材,也可為今后的花鳥畫教學積累寶貴經驗。
一、《蒲塘秋艷圖》
準備工作:姜思序珍品花青膏用水浸泡一夜,姜思序赭石膏、西藏赭石粉、深石青、舟曲藏青、深石青、扁青、藏青、三木石青、姜思序頭青粉、姜思序頭綠粉,錫管三青、蛤粉、錫管白、白珊瑚、白水晶末(以上礦物色都是7號粗細的顆粒),以及油煙墨塊和托好的絹。
在最開始做實驗步驟的時候,筆者用的是沒有托過的絹,也沒有繃起來,直接平鋪在氈子上。結果顏色畫上去,絹就皺得特別嚴重,形成了很多小的皺褶,直接影響了運筆,且水積聚在褶皺凹陷處,這樣是在材料方面遇到的第一個問題。為此,筆者向有關專家詢問,得知清代光緒年間的絹和現在的絹在制作工藝方面存在差異。現在的絹是扁絲,即將絹絲壓平后織造,與過去相對粗糙且未經壓平處理的絹絲不同。因而過去任伯年雖然也是直接平鋪作畫,卻不會像現代絹面一樣在遇水后出現這么多的褶皺。筆者無法獲得晚清時期與任伯年使用過的相同質地的絹,只能挑選質感和屬性接近的絹,并在生絹背后托一層熟宣。由于筆者用的絹也是幾乎無膠礬的絹,自己刷了兩遍膠礬水,托完后的絹因為有熟宣紙和糨糊力量的支撐所以具有了一定的吸水性,所以絹面遇水后起皺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荷葉的作畫步驟方面,筆者請教了相關專家,大致形成了兩種看法:一種認為荷葉底子上有一層赭石淡墨的底子,然后再施花青;另一種則認為是趁濕直接將花青與赭石淡墨自然銜接而一氣呵成。筆者針對兩種看法都做了嘗試,基本都能達到任伯年畫面的效果,而最終此文中呈現的方式,則是由內而外先施花青再以赭石淡墨過渡銜接的方法。關于赭墨,筆者用泡好的赭石和西藏赭石粉(必須加膠),調和淡墨,切勿太均勻,讓赭石和墨碰(碰出來的顏色干凈),以大筆觸側鋒鋪寫,使荷葉邊緣自然積淀滲化(圖3)。
任伯年在創作中常常以植物性(水色)顏料和礦物質(石色)顏料并用,這樣,既可獲得水色富于變化的靈動效果,又能取得石色沉穩妍麗的華美效果,并在水色與石色的相互沖撞滲化中,形成邊漬、分層、疊壓等豐富肌理。
任伯年荷葉上撞色形成的肌理,是用礦物色加明膠撞入水色后形成的。但筆者仔細觀察后發現,原作礦物色部分出現了明顯的小氣泡,這是使用錫管石色和錫管水色相撞無法達到的效果。因為錫管石色顆粒不夠粗,膠也不夠濃稠,因此顏料材質的選擇對畫面呈現的面貌很重要。當然對畫面石青顏色的校正,筆者找了幾乎所有產地的石青,石青的原料是藍銅礦,筆者找到了深石青、舟曲藏青、深石青、扁青、藏青、三木石青等幾種石青,都是7號顆粒粗細。
通過請教顏料制作專家,得知一塊礦物結晶在加工成顏料的過程中,7號—10號顆粒粗細是最好的標段,尤其是7號顆粒粗細,最能顯現出該礦物質顏料最為漂亮純正的本色,因為這個級別的顆粒可以將雜質漂洗得最徹底。7號前的顆粒顏料因為太粗,雜質粘在顆粒上,不易漂洗干凈;而10號以后的顆粒因為太細了,遇水則浮于表面,也難于漂洗。
因而7號顏色最純凈的,也是發色最好的。根據任伯年原作荷葉上的顏色的純度、色相及明度,選擇調和這些不同的7號石青礦物色,從而達到了和原作接近的效果,當然其中的用筆還是依舊沒有忽視,既借鑒了水彩畫的撞色及水的運用,也體現了中國畫花鳥大寫意的筆法。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