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化期刊投稿發表了多元文化下小學文化常識編輯,論文擬從編輯出版視角出發,以小學文化常識類讀本為研究對象,選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下文簡稱“北語社”)出版的《世界文化常識•小學版》為研究范例,探討了文化常識類讀本的編輯原則,增加學習者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文化期刊投稿,文化常識類讀本;編輯原則;文化自信
文化讀本是小學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和資源,是傳承文化知識的重要載體。讀本的質量會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結果,對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也有著不可逆的影響。小學文化常識類讀本是小學生認知世界的重要窗口,對普及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隨著基礎教育逐日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針對小學生這一特定群體的教材和讀本也越來越多,但是質量卻良莠不齊。縱觀目前,相關研究多就小學讀本本身,探討其特點、歷史演變、新舊版本的對比或從小學讀本和傳統文化教育的關系切入,考察其在推行傳統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等。所討論的主題對小學文化讀本編輯出版的指導意義并不十分有效。探討多元文化背景下小學文化常識類讀本在編輯過程中應當遵守的原則及理論指導。
1多元化文化與傳統文化出版熱潮與現狀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關于“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一節指出要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活動并納入國民教育。教育部于2015年發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也強調了在課程建設和課程標準修訂中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這意味著政府從政策層面確立了學生基礎教育階段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歷經幾千年歷史的積淀后,不斷傳承、變化、發展、創新,延續至今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在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優良的審美情趣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同時,隨著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和地區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多元文化理論應運而生。
在多元文化趨勢的影響下,不同文化間相互平等并在接觸與借鑒中不斷融合。[2]多元文化理論應用于教育領域,強調的是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能夠從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批判中學會用不同的文化視野看待世界。在基礎教育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和其他國家文化的通識性知識,并建立跨文化基礎上的文化對比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建構系統的知識體系。進而促進學生養成開放的胸懷以及多元的問題解決能力,并在跨文化對比中進一步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民族認同感。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編輯圖書要“順自然之趨勢”,也就是說要考慮時代的需求。出版界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配合多元文化需求,輔助學校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諸多出版社出版了針對青少年的傳統文化常識類、跨文化對比類中小學教輔和讀物,可以說迎來了一股出版熱潮。在這其中,商務印書館的《學生古代文化常識辭典》、中華書局的《小學生應知的傳統文化常識》系列叢書、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的《青少年1001個文化常識(外國篇)》、中國書店的《世界歷史百科全書》、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的《世界文化常識》都頗具代表性。
與目前市場同類出版物相比,北語社出版的《世界文化常識•小學版》系列叢書突出多元化需求,以跨文化的角度比較了中外文化的異同,目的就是幫助小學生建立尊重多元文化的觀念,搭建了解世界的平臺,樹立對民族文化的自覺與自信。此外,本書的另一大特色便是結合了北京的地區性文化和習俗。出版領域緊跟時代潮流,層出不窮的文化類出版物涌現在中小學生圖書市場。大多數出版物質量上乘,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圖書整體質量稍顯晦澀,編排倉促。作為出版人和編輯,面對新的出版熱點,我們需要更多地考慮中小學生身份的特殊性和他們的接受能力、地域特點與差異,打造出品質優異、趣味生動的文化常識讀本,應避免一擁而上、唯利是圖。
2文化常識類讀本的編輯原則
本文依托前人提出的圖書編輯原則[5],結合小學生群體以及文化常識類讀本的特點,以學生實際需求為指導,綜合北語社《世界文化常識•小學版》系列叢書的編輯經驗,提出以下文化常識類的小學讀本的4點編輯原則。
2.1系統性原則
作為讀本首先要有完整的編排體系,前后知識應相互聯系、相互補充,進而不斷深化。結合叢書具體來看,第一、二冊主要介紹中國的文化常識,從中國符號、生活常識、中國故事、京城文化、國學常識、詩歌賞析、蒙學博覽和經典誦讀8個單元對傳統文化以及承載傳統文化內涵的象征性符號、典型建筑、天文地理知識等內容進行了系統梳理,并在盡可能全面中有所偏重—著重文學常識與經典文學作品的學習。第三冊從歷史、文化、飲食、建筑、教育、文學等方面詳盡地介紹了西方文化,為學生建立了一個基礎知識體系。第四、五冊在前三冊的基礎上,注重在對比中發現異同,幫助學生形成對中外文化的理性認知,進而建立對本民族文化更深層次的理解。全套讀物從整體而言,遵循了先學習中國文化常識,再學習西方文化常識,最后學習跨文化的對比的認知體系。其次,讀物各主題內部應有連貫性,前后知識不應該是割裂的,各部分內容既有所側重又緊扣同一主題。以第四、五冊為例,第四冊偏重于古代文明的對比,首先圍繞中國的近鄰
—日本、韓國和印度展開,接著描述了亞非歐的3個文明古國—伊朗、埃及和希臘文明的起源和主要思想。第五冊則偏重現代文明的對比,以大國崛起為主線,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和俄羅斯7個先后在世界歷史上曾擁有顯赫地位的國家,中間穿插講解了巴西和墨西哥。我們可以看出,第四冊著眼于古代文明,第五冊著眼于現代文明。
2.2漸進性原則
文化常識類讀物不僅僅是普及文化知識,更應該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第一、二冊《中國文化常識》中,選文選取了《精衛填海》《鯀禹治水》《孔融讓梨》《黃香溫席》等篇章,使小學生通過閱讀故事體悟故事中所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堅持不懈、重孝道、講美德的思想精髓,受到啟發。在第三冊《西方文學與文化常識》中,通過建筑、飲食、戲劇、詩歌、小說等不同側面幫助小學生更為全面、深刻地學習西方文化,倡導了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用正確的世界觀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優秀的讀本建設要有時代氣息和現時感,也強調要注意學生的接受能力。
在本叢書中,各講的內容正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根據小學生的認識發展規律和接受能力,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由表象到實質。例如,在講日本時,第一節從具象的櫻花入手,引出以櫻花為精神象征的武士道,再引申出“物哀”的民族精神;第二節從菊花切入,提出與“菊”相反的“刀”,再揭示日本人追求極致和崇拜強者、好戰的性格特征。我們可以看到,所講內容都是一步一步逐漸推進,從具體的事物或者生活現象上升到思想精神層面。
2.3圖文并重原則
小學年齡段的讀物編排一定要圖文并茂,插圖和內容要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并且圖畫要美,因為圖畫和書面語言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作為文化小學讀物的趣味性主要體現在插圖的運用和編排形式上。[6]插圖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因為文字符號的抽象性高,認知加工的難度較大,而圖片作為非文字語言符號可以運用恰當的圖文比例更加直觀和形象地呈現文字的內涵信息,降低讀者的閱讀成本。
諸如有些歷史場景、事物形象、情緒觀念等難以用文字簡潔清晰描述。[7]因此,叢書緊密配合文字內容,在每一節按照一定比例適當地配備了相應的圖片,或對文字內容進行解釋,或對文字內容進行補充。以第一冊中講甲骨文的部分為例(見圖1),文字為“比如說‘魚’字的字形像一條有魚頭、魚身、魚尾的魚,而‘龜’字的字形則像一只龜的側面形狀”,很難想象出“魚”和“龜”的字形究竟是什么樣子,但當我們給文字配上相應的圖片,既有“魚”和“龜”本身的形狀,又有相對應的甲骨文的字形,學生就能夠更容易理解甲骨文描摹事物形狀的特點。此外,整套讀物在封面顏色使用上大膽、豐富,每一冊書都有一種主題色:第一冊是紅色、第二冊是橙色、第三冊為藍色、第四冊為綠色、第五冊為青色。相應地,各本書的內頁通過主色調的深淺變化來表示文字內容的層級關系和相關關系。不難發現,從第一冊到第五冊,圖書主題色由暖色系變為冷色系,符合了低年級小學生喜歡鮮艷、熱烈的顏色,而高年級的小學生因為心智成熟更加偏于冷靜的心理特點。
2.4互動性原則
文化常識類的讀物應當思考如何啟發學生思考,學生如何通過圖書獲得獨立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是作為編輯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回歸到叢書,很多篇目在正文后都添加了“擴展知識”或“擴展閱讀”的版塊,這就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探索。例如在第一冊的“四大發明”一講中介紹印刷術時,正文介紹了印刷術產生的原因和發展的簡要過程,在“擴展知識”中又添加了印刷術分類的說明,使學生能夠完善相關知識,并且可以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對同一主題進行學習研究。又如在第四冊中“希臘”這一單元中涉及雅典衛城時,正文主要就建筑歷史來展開,“擴展閱讀”中用神話故事補充了雅典衛城得名的由來,能夠幫助學生探究事物背后的因緣。
此外,圖書的每一講都有課后思考的設置,課后思考都是先從本單元學習的主要知識切入,就課文的重點內容提出問題,緊扣跨文化比較的理念,聯系中國相關的事件或人物。例如,第四冊韓國篇的課后習題為∶“1.韓國人為什么喜歡泡菜?2.你怎么看待韓國泡菜的世界化?中國文化的推廣與傳播從中可以有什么借鑒呢?”這種探究式、發現式的學習方法能夠促使學生拓展思維、開闊視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圖書的發行與圖書編輯過程有密切的聯系,圖書整體設計時應當考慮地緣因素,即圖書的主銷市場。本套讀物市場考慮到圖書推廣地域以北京(北京地區的小學生)為主,所以在細節編纂上著意增加了京城文化元素,結合了北京地域特點,以北京的老工藝、老行當、城門樓和老字號等鮮活的文化點帶動學生進一步認知的興趣(如圖2)。學生可以合理安排課余時間,實地到訪,這其實無形中增加了全書的實踐意義。
3結語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逐步加深,世界各國聯系日益密切,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小學生需要更多地了解外國文化。教育部等政府機關接連頒布相應規劃,從政策層面上確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基礎地位。因而當今小學生的課程亟須增加本國文化和他國文化的學習與比較的相關內容,以培養學生的國際化眼光,并在文化對比中樹立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小學生的文化常識類讀物是連接小學生與中華傳統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橋梁,在編輯這類圖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順應時代的潮流、深入了解有關學生的實際需求,遵循系統性、漸進性、互動性及圖文并重性原則,同時注重語言表述的規范性和嚴謹性,保證讀本的質量和效果,編輯出方便學生和教師使用的實用型讀物[8],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作者:吳碩 單位: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推薦閱讀:《黃河文學》自創刊以來,堅持以“關注心靈秘密,提升人的品格”為辦刊底色,以都市性、現代性和文學性為辦刊風格,以品牌經營為辦刊理念,以培養本地作者為辦刊宗旨,面向全國開放辦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