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藝術類論文投稿發表了音樂創作與情緒情感在美學的相關聯,音樂的產生是人類創造的結果,論文以音樂美學中的情緒情感為出發點,探討了音樂創作與情緒情感之間的聯系,進而上升為某種情感的體驗,這也是音樂創作者今后的為之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藝術類論文投稿,音樂美學,情緒,情感,作曲
在我國漢字形成初始,古人就已有了對于情感和心理相聯系的認知,因此從諸如“怒、急、想”等字可看出都有“心”字作為偏旁的存在。到了明代,李時珍提出了“腦為元神之府”,更是強調了心理是腦的機能這一概念。關于人的心理過程在西方的研究中也有“三分法”體系,即認識過程、情緒情感過程、意志過程也就是知、情、意的三個方面,而美學家顯然是傾向于“三分法”,因為他肯定了“情”在認識及意志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心理過程中的“情”在音樂審美中反映出的情感與情緒,有著截然不同的概念,在《普通心理學》中就有關于情緒情感區分的論述:“情感這一概念較多的用于表達感情的內容,它一般具有較大的穩定性和深刻性。而情緒,則常用于感情的表現形式方面,它具有較大的情境性、激動性和短暫性。”轉至音樂領域內,可以理解為情感是對于音樂作品長時間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后得出的被大多數人群所認可的思想結論,而情緒則是每一個人所持有的外露的喜怒哀樂等較不穩定的即時性心理狀態,這種狀態既有可能是在聽音樂之前就攜帶的,也有可能是在聆聽過程中產生的。
對于情感情緒的問題,就筆者個人來說結合上自身專業是更有利于談這個問題的。通過學習筆者知曉了心理學意義上的情感情緒問題的研究,最終要落實到音樂審美、立美活動的心理研究上來。簡單來說就是以“音”與“心”為出發點,研究它們之間有何聯系以及相互間會產生何種影響。那么前面已經提到過由“心”衍生出的情感、情緒的不同概念,可見音樂的音響運動形態可以反映或是影響人的情緒狀態,進而上升為某種情感的體驗。
也就是說音樂不能直接的表達人類的情感,它所能夠表達、再現的只是人類情感的動態結構——情緒狀態。不過筆者認為,雖然我們所講的音樂審美是站在高級生物人的角度上,因為作為更高級別的心理狀態,“情感”只存在于同樣擁有高級神經系統也就是大腦的人身上,但是情緒卻是每一個具有神經系統的生物共有的心理狀態,只是有繁簡之別而已。因此筆者認為對于音樂美學情感情緒問題的研究必須建立在最后是否達到了情感這一程度的基礎上,不過這一前提從音樂作品的產生上就可被印證。中國古代就已有了對于“聲”、“音”、“樂”的區分定義,而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中的“和”,更是點名了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諧和關系。
再回到最初的音樂作品的產生上,作曲者是人這一前提就奠定了它有賦予音樂情感的能力。從音樂創作來看音樂審美中的情緒情感問題,不妨舉例更為直接。《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單說其熟知度一定是無人可及的,而87版《紅樓夢》影視劇中的音樂更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曲作者王立平先生立足于整部作品悲情的審美原則,用音樂使人物形象活起來,使聽眾對劇情以及人物形象有著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引起共鳴。不過考慮到歌詞的提示性太強,這里我們不從主題曲《枉凝眉》中探究作曲者是如何浸入情緒情感的,而是從同樣出自王立平手,和《枉凝眉》用了同一曲調卻不填詞的《引子》中研究其蘊含的情緒情感。
聆聽《引子》這首作品,可知其旋律是中國傳統五聲音階加一變宮的六聲音階,保留了鮮明的中國傳統音調色彩。再看主旋律的動態結構,整首樂曲的旋律非常流暢,卻讓人有百轉千回之感,正是因為曲作者選用的旋律走向是上下迂回的,這種聲響動態會給人以跌宕起伏之感,反映到情緒上就是一種對于曲調走向的“失望”,與原著相結合進而得到更深刻也更明確的“怎禁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的哀婉凄涼。從配器方面,作曲者所用的諸如古琴、古箏、二胡、琵琶這類色彩鮮明的中國樂器營造了極為濃厚的中國古典意境,由二胡演奏主旋律,卻仍可隱約聽到西洋弦樂組的背景烘托,這種融合使中國古典韻味突出的同時,又不至音樂過于單調,是極其巧妙的手法。
而突出的二胡聲響更是將哀婉凄涼做到了極致。這種“音”與“心”的影響其實是相互的,以《引子》為例,我們在聽時就已不自覺帶入了對《紅樓夢》的印象解讀,因此聆聽時原本就下沉的曲調會被我們自身攜帶的低沉情緒賦予更多的悲情色彩,久而久之這首樂曲的情感就得到了鮮明的定論:帶有哀婉凄涼之意的表現寶黛悲劇結局的音樂。然而做一假設,如果聽者之前并未接觸《紅樓夢》這一著作,也不知其所講,那么他在聆聽時,所產生的情緒或許就只有悲傷這一簡單的心理狀態,若要得到更為穩定的情感,那么所得結論甚至有可能與大眾所得大相徑庭。這就是歌詞在音樂審美中的重要決定性作用。通過以上的例子不難看出音樂創作在音樂審美活動中是具有極為重要地位的,這一過程的影響也可謂是舉足輕重。但只要是人類活動,必然牽扯情感情緒。因此在從事音樂創作時,情感情緒的影響自然也不容忽視。從心理角度出發,以“音”與“心”為出發點研究分析音樂創作過程,是更有利于領悟到其間美感的,也是也是更具理性與深刻性的方法,這也是音樂創作者們更應為之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修林海,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作者:郭世錦 單位: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推薦閱讀:《藝術廣角》(雙月刊)創刊于1987年,由遼寧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是一份綜合性的文藝理論評論刊物,它自創刊以來的一貫宗旨是:高舉當代性、綜合性、學術性的旗幟。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