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期刊投稿論生態攝影與風光攝影
簡要:風光攝影就是以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主要創作題材,以展現風光美為目的的攝影門類,是多元攝影中的一種。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 藝術期刊 投稿:論生態攝影與風光攝影,以便于您
風光攝影就是以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主要創作題材,以展現風光美為目的的攝影門類,是多元攝影中的一種。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藝術期刊投稿:論生態攝影與風光攝影,以便于您學習和參考。
摘 要:單從作品的形式維度來看,生態攝影與自然風光攝影的差異并不大,拍攝自然風光的作品理應被納入生態攝影的領域中。但從學理上講,生態攝影與自然風光攝影當有不同,它要求攝影師具有創作層面的生態審美自覺,要求觀看者具有欣賞層面的生態審美自覺,還要求生態審美意識在作品的傳播解讀階段進行介入和引導。為助推生態攝影的創作實踐,不必給生態攝影限定過高的學術基調,以便融入更廣泛的大眾群體,塑造更深刻的生態審美自覺。
關鍵詞:生態攝影;風光攝影;審美
一、從“瓶頸”到“另辟蹊徑”
15世紀意大利藝術批評家阿爾貝蒂在《論繪畫》中指出畫家只能再現可見之物,不能被肉眼看到的事物無法被繪畫再現。這一點對畫家的想象力與創造性來說顯然不適用,但對幾百年后才現身的攝影而言卻是合理的概括。人與自然都是可見的拍攝對象,除肖像擺拍外,人們并不會停留在一處供相機捕捉,許多人像抓拍都有動態特征;自然物比人安分許多,拍攝自然風光的作品大多給人以靜止的感覺。但隨著環境污染破壞的加劇,自然也不再靜止,不再萬年不變。當攝影師拿起相機的目的不再只是捕捉自然的美,也是預見到自然之美轉瞬即逝并為未來留存記憶的時候,以生態為主題的自然風光攝影就誕生了。
早在本世紀初,就有學者提出生態攝影的名號,并試圖對其內涵進行界定,以對自然風光攝影進行分類。然而十年過去了,生態攝影研究尚處于起步狀態,其間所發表論文不逾百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也不過三五。一來因攝影作品內容固定明確難以作多元闡釋,二來攝影師在捕捉影像時未必持有特定意圖,對作品是否具備生態審美自覺的評判缺失了權威。再者,最令人困擾的是,攝影作為一門藝術,雖具有巨大感染力,卻很難發揮實際的社會效用,直接介入生態保護的舉措中,這一局限是阻礙生態攝影理論建構的關鍵。諸多原因導致這一頗具潛在價值的新興領域變作雞肋,攝影師與學者都不肯放棄,卻又無法界定清楚、闡釋透徹。
我們認為,“生態攝影”的提出與“畫意攝影”、“自然主義”、“紀實攝影”、“光效應攝影”、“象征主義”和“浪漫主義”等概念不同,并不是為了樹立某個獨立的流派、掀起風格轉變的潮流,或為現有作品劃分類別。作為特殊社會歷史語境下誕生的獨特范疇,“生態攝影”不具有藝術史的野心,而是借助一個關乎大眾利益的主題將大眾化的攝影推向大眾化的接受群體。因此,在界定生態攝影時,將之投靠到傳統攝影流派上,去關注作品本身固有的硬性特征,不若從作品的創作與接受等軟性維度入手,去思考它在拍攝時、在欣賞時與其它作品有何差異。事實上,生態攝影作品所呈現的畫面內容大多可以被既有攝影流派的風格涵蓋,由攝影記者所拍攝的曝光生態破壞的作品可以歸入新聞攝影與紀實攝影,記錄自然環境侵蝕所致奇特地形地貌等地域特征的作品可以歸入地理攝影與自然風光攝影,經高科技手段后期處理過的如畫風景作品可以歸入印象派或象征派的畫意攝影。從作品本身的特征來概括生態攝影的概念雖有不易,卻不應成為阻礙它蓬勃發展的瓶頸。牽強地界定它的概念對生態攝影的發展而言意義不大,不如暫時放棄界定,多角度全方位地增進理解。那么,如何另辟蹊徑增進對生態攝影的理解呢?
二、生態攝影的三個生態審美自覺之維
暫且懸擱作品內在固有的特征而轉向與作品相關的外圍因素,我們從創作、欣賞與傳播的角度建構生態攝影的三個生態審美自覺維度,三者協同合作,交錯出生態攝影的內涵之網。
首先,生態攝影源自創作意圖的生態審美自覺。攝影作為一種愛好,旨在留存記憶并分享快樂,但作為專業創作,攝影師須有明確的創作意圖。然而,只將具備生態保護意識的攝影師為了特定目的而捕捉到的環境污染與破壞生態平衡的影像列為生態攝影的分類法未免過于苛刻。毫無疑問,觸目驚心、駭人聽聞、丑陋至極的作品必然是生態攝影的典范,但生態攝影不僅僅局限于能夠產生強烈警醒作用與輿論效應的創作。借助直觀的影像直接在社會范圍內激發意識覺醒的效果是理想化的,其引發的輿論探討將是大范圍、大規模、深層次的。但生態攝影的主旨不止于曝光、報道、宣傳,還在于對大眾生態保護意識的普及教化,尤其是通過對美好景觀的呈現從審美層面正面喚起生態自覺。因此,以積極向上的自然審美觀廣泛捕捉景觀之美的風光攝影作品也當算是生態攝影。當攝影師面對美好的自然風光,感嘆人類的渺小,擔憂城鎮化與工業發展所造成的破壞,心生美景不再的恐慌時,所拍攝的作品雖毫無生態破壞的痕跡,卻飽含了生態人文主義的關懷,是在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理念引導下所進行的創作。盡管在視覺效果上沒有曝光污染的作品那么使人震驚,卻有正面的價值和積極的意義,從創作意圖來看理應算是生態攝影作品。
其次,生態攝影根植欣賞態度的生態審美自覺。生態攝影作品的審美接受繼承了攝影的優勢特色:一方面,與其它藝術形式相比,攝影因其與數碼科技手段與互聯網技術的密切關聯,得以更便捷地在更廣泛的范圍內進行傳播,并以更快的速度獲知欣賞者對作品的反應。另一方面,在繪畫、小說、雕塑、戲劇等藝術形式中,欣賞者通過觀看、聆聽或閱讀作品所感知到的是被再現對象的藝術形象,即以藝術手法摹仿被再現物所塑造的意象,并非被再現物本身。與傳統再現藝術相比,照片幾乎是原封不動地呈現被拍攝對象的本來面目,具有直觀性、直接性和透明性,即透過照片欣賞者所看到的是被拍攝對象本身。因此,優秀的自然風光攝影恰似一扇窗,通向鏡頭前實存的生態景觀,它開啟的不僅僅是視覺享受,更是全身心多感官審美所激發的愉悅感。欣賞者透過四方框,遵從景深的空間感,望向景觀本身,或陰或晴、或雨或風、或雪霧障眼、或花香微醺,被調動的不只是視覺,也涵蓋了親身處在自然環境中的一切感官感受。這就是生態審美的自覺,當欣賞者面對自然風光攝影作品,哪怕攝影師的創作意圖無關生態,只要欣賞者具備生態審美意識,不只是喜愛自然,更是珍惜自然,心生關切保護之念,其所欣賞的作品就可以算作是生態攝影。
再次,生態攝影依賴藝術傳播的生態審美自覺。攝影師按下快門的瞬間未必出于生態保護的自覺,欣賞者在被作品吸引的原因也未必與拯救環境的關切相連,單從創作與欣賞的角度無法充分理解生態攝影,而須注重作品鑒賞與批評解讀在傳播過程中的引導作用。但與其它藝術作品的闡釋不同,生態攝影作品不僅要求藝術批評家從審美的角度,還要求生態學家、生物學家、地質學家、環境保護論者從科學的角度進行解讀。可以說,與生態文學相似,生態攝影的主題與誕生基于整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語境,是許多學科的知識、精神、原則、方法在一種藝術形式上凝聚與交融的產物,也必然要求其所關涉的各個學科領域進行協同欣賞。一般再現藝術是淡功利性的,不以認知為目的。對生態攝影作品的欣賞也可以是淡功利性的,僅從被拍攝自然風光的畫面形式與創作技巧入手進行審美。然而,對生態攝影作品采取一般的形式層面欣賞并非正確的解讀方式,仍需專家以標題標簽、文字旁注及評論文章的形式引導欣賞者看到作品中的生態之維,對其中包含的生態危機或生態知識進行認知,以理解其真正的創作目的,實現其真正的社會效用。而這必然也是生態攝影作品審美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僅談無功利性的審美欣賞,生態攝影的獨立身份與重要價值將不復存在。
三、結語
被自然風光環繞時,人們心中都會有感動與悸動,凡手中持有相機,必會貪婪地拍攝,定格美好的景致,用來回味和分享,讓記憶看得見,讓依戀摸得著。生態攝影屬于這個特殊的世代,屬于大眾群體,也是藝術在當前社會歷史規定性下誕生的特有產物。從實用價值上看,以藝術的手段對抗生態危機是徒勞的,但攝影對人心的感染力所構建的生態審美自覺,卻是其它科技手段無法達成的。我們不必給生態攝影限定過高的學術基調,不如給它自由,放它融入大眾,讓生態保護、珍惜自然的意識化作拍攝自然風光的沖動。
參考文獻:
[1]林路、沈孝輝、張砥生、孫曾田、莊孔韶、李皓、賀延光《多視角談生態攝影》筆談,載《人與生物圈》,2006年第6期。
[2]陳建偉《我的“生態攝影”觀》,載《中國林業》,2008年第16期。
[3]侯洪、周軍《生態攝影:一種嶄新的主題攝影形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