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藝術類論文發表了網絡微電影藝術品質,微電影是現代網絡電影的一種形式,論文概述了網絡微電影,人們通過微電影反映社會核心利益和社會邊緣化問題,探討了微電影的發展歷程,以及網絡藝術品質的呈現。
摘要:網絡微電影是新媒體迅速發展的產物,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受眾的需要,彌補了傳統電影的不足,拓展了藝術審美領域,完成了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融合。其藝術特性根據受眾的接受習慣,傾向于文本碎片化、敘事微型化、創作精確化、傳播指向化的特點。新媒體時代給微電影的創作提供了新的理論發展思路與實踐創作路徑,使微電影能夠得到更大的發展,并能傳播更多的藝術及經濟價值。網絡微電影的藝術渲染力也將逐漸充滿文本,作為彌補傳統電影的角色,開始影視藝術的“文藝啟蒙”。
關鍵字:藝術類論文發表,網絡微電影,藝術,文藝啟蒙
一、網絡微電影
“追根溯源”根據工信部統計,截止到2009年,中國手機用戶已經達到7.47個億。由于手機用戶群體的規模巨大以及手機技術的不斷提高,手機電影應運而生。國際上,2002年,adobeflash軟件開始作為在線視頻播放軟件,并日益流行。2005年Youtube軟件開始推廣運營。國內,2007年12月18日,央視網與國際奧委會簽約,正式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官方互聯網/移動平臺轉播機構。一方面,面對手機電影的誕生,巴贊和克拉考爾一類的電影本體論幾乎面臨質疑;另一方面,網絡視頻開始正式作為新媒體傳播的重要內容。但這時的網絡視頻除去國家政治、體育活動外,關于社會、藝術的信息只是單純的記錄。網絡視頻的文本內容并無深度,甚至不能在表象之上再深入到感性層面。網絡微電影幾乎是和網絡視頻交叉產生、互相作用的。2005年《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可以說是網絡視頻中的觀點意識派,但又隱約透露著網絡微電影的形態。筆者認為,最早的一部精彩的微電影當屬陳凱歌的《百花深處》。其內容翔實,形式新穎,文本細致。這個時期的微電影彌補了傳統電影極少關注的角度———著力表現細節,并通過大量的中景、近景、特寫來表現敘事,讓受眾在極短時間內獲得視覺和思維的滿足。
二、網絡微電影概述
網絡微電影是網絡視頻的延伸,反映社會核心利益及社會邊緣化問題,它幾乎是在我們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迅速占據了電影的一塊高地。在與傳統電影爭奪受眾的過程中,網絡微電影顯露出了諸多優勢和不足。對于微電影的定義,在影視界、學界均沒有準確的回答。微電影在迅速發展過程中,筆者針對其表現出的特征進行界定。網絡微電影是一部濃縮了敘事和鏡頭藝術表達的電影,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由網絡視頻演化而來,但相對于網絡視頻的制作和藝術表達形式,其可以說是一部完整意義上的電影。學者劉濤認為,“縱觀優酷的‘11度青春’系列、騰訊的‘美麗的夢’系列、新浪的‘四夜奇譚’系列微電影,它們無一例外地呈現出一種相對統一的美學理念:藝術電影主題與商業電影形式的結合,前者服務于分享和轉發目的,后者服務于眼球和時尚目的,二者被巧妙地編織在一起。”這種商混模式的藝術形式,一方面解決了微電影主題丟失的問題,另一方面走向了另一種審美需要:被審美。網絡微電影是在廣告的激烈競爭和新媒體的競爭下產生的。《一觸即發》可以算得上是凱迪拉克汽車營銷的典范,在此之后的微電影中逐漸開始呈現敘事的完整性和藝術性,融入更多的藝術品質。從《一觸即發》到《老男孩》到飄柔泰國廣告,藝術成分逐漸增多。微電影營銷更容易貼近大眾,與傳統的廣告營銷有很大區別,擁有了天時、地利的優勢。網絡微電影是在網絡中流行起來的,其制作者必然是活躍于網絡的受眾。中國網民眾多,真正用網絡來進行人際傳播的必然是草根階層。他們關心身邊的人物百態,對社會狀況最有發言權。網絡微電影作品如同顯微鏡似的拍攝,把極小的事物放大研究,充滿反思和熱愛。然而,由于其文本短小,所以必須要內容寓意深刻,表達簡潔完整,鏡頭流暢清晰,內涵淺層易懂。與傳統的電影藝術表達效果有很大不同,所使用的語言多為現時流行的語言,易于受眾接受,在寓意并不是很深刻的文本里表達著瘋狂的描述和跳躍的思維。
三、網絡微電影的發展歷程
自2000年至2008年是網絡微電影的萌芽時期,也是新媒體行業初露端倪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成品制作多粗糙,鏡頭拼接較多,內容以惡搞為主,將網絡電影引入惡搞和獵奇的歧路。同時期的《大史記》將《東邪西毒》《鬼子來了》等當代流行電影與《董存瑞》等主流革命影片剪輯在一起,并配以重新定義的對白、配音等,極具娛樂效果。《鳥籠山剿匪記》篡改革命經典故事引起反響也遭到強烈批評。雖然這個階段的視頻質量差,但個人意識較強,大眾意識開始由被動轉為主動。介于新媒體技術條件的不成熟,這一時期的網絡微電影未能迅猛傳播,但之后隨著技術的革新和新的播放平臺的構建,網絡微電影正式走向繁榮。新媒體時代,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出現都會改變商業格局,任何一種商業格局都必然充滿人性的關懷。如果丟掉了關鍵的人文藝術,網絡微電影將落入低俗化的桎梏。
四、網絡微電影的藝術品質呈現
網絡微電影的文本呈現為隨機的碎片形態。電影類型化在網絡微電影中已漸漸消失。西部片、武打片、宮廷劇、愛情片、強盜片、警匪片、驚悚片等商業電影類型和藝術片、主流意識形態電影等具有相對穩定的藝術創作套路和接受模式正在消失,凌亂的主題取向、海量的人物形象、斷裂的情節、喧囂的電影語言使得網絡微電影在巨大的網絡空間中如同風中飄絮。網絡微電影文本碎片化與網絡文化文本的碎片化是一致的,也反映了第三產業發達的中國社會碎片化的現狀。但是,斷裂的文本并不是拼湊的文本,后現代的敘事并非中規中矩,微電影的藝術品質呈現堪憂。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人們更多地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手機、iPad等各種移動終端設備上,在這些移動設備觀看電影與傳統影院的觀看方式相比具有屏幕小、畫面質量差、聲音效果差等特點。近景和特寫表現被拍攝對象的某一局部或細部,在特寫鏡頭中被攝對象充滿畫面。特寫鏡頭的運用能夠更加集中、細膩地展現人和物體的細節,從而達到刻畫人物、傳達豐富和復雜的信息和內涵的效果,在視覺上更加具有沖擊力。網絡微電影除了內容、敘事完整,能夠達到一定的視聽效果和藝術渲染效果之外,還伴隨著一個關鍵點,即語言文本、畫外音的設置。語言文本的設置在通篇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畫外音的設置則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二者共同介紹文本主題,帶領受眾體驗導演所要表達的意圖。由于網絡微電影失去了詳細鏡頭敘事這一依托,其語言一般不會有冗余,傾向簡潔,對生活高度概括與凝練,能夠引起受眾共鳴與深思。
五、結語
網絡微電影的產生并非機緣巧合,而是傳統電影與新媒體碰撞的產物,其形式新穎,發展迅猛,擺脫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實現了受眾隨時隨地用鏡頭語言表達觀點、接受觀點的愿望。網絡微電影雖然在發展期產生了諸多問題,雖然目前只能在網絡平臺播出,但是也有可喜的拓展平臺,那就是與節目相配合展映播出。比如,當下有很多說教類節目(如普法節目、倫理節目)在敘述故事的同時,穿插微電影式的情景再現播出,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微電影在未來的發展中會有更多的平臺、技術為其傳播助力。新媒體時代給微電影的創作提供了新的理論發展思路與實踐創作路徑,使微電影能夠得到更大的發展,并能傳播更多的藝術及經濟價值。網絡微電影的藝術渲染力也將逐漸充滿文本,作為彌補傳統電影的角色,開始影視藝術的“文藝啟蒙”。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沈正斌.對當下網絡視頻短片盛行的思考[J].今傳媒,2006(6X).
3.楊永強,李曉輝.網絡視頻的春天在哪里?[J].聲屏世界•廣告人,2007(5).
4.劉濤.微電影:一個概念的誕生[N].光明日報,2011-07-30.
5.雷玉潔.網絡電影藝術研究[D].湖南大學,2013.
6.薛國梅.微電影美學特征及其價值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7.王振興.微時代微電影藝術創作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8.許涵之.中小成本電影的敘事嬗變和發展對策[D].浙江大學,2014.
9.李婭喬.新媒體背景下的商業性微電影廣告傳播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
10.包冉,白羽,韓彪.新媒體:從被時代到我世代[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李萬軍
推薦期刊:《藝術探索》(雙月刊)創刊于1987年,由廣西藝術學院主辦。本刊致力于藝術學的學科建設和發展,推動藝術研究,積極響應、貫徹、遵循《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發表美術、設計、音樂、舞蹈、影視等專業學術論文及作品。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