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設計藝術研究》發表的一篇藝術論文,自1982年創刊以來,本著繁榮高等教育事業,推進高等教育改革,深化高等教育理論探討及為高等教育理論研究人員、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和廣大教師提供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交流園地的宗旨,歷經近20年的建設,本刊在國內高等教育研究領域中已形成一定影響,讀者及作者隊伍涵蓋了國內名省、自治區、直轄市。
摘 要:工業設計發展到了21世紀,已經到了一個比較完善的階段,對人的關心并以實際行動即產品來證明和表達著產品的人性化是當代工業設計的一個趨勢。設計師在把握時代的特征和需求人群的特征,愉悅人的視覺的同時,更應該加強對消費者自身的需求、情感、心理等方面的關心。本文從產品設計的精神、產品設計的文化、人性化的精神內涵、人的審美尺度等方面論述了在產品設計中人性化的深層意義及其在產品內的具體表現。強調了“天人合一”這一產品設計的完美境界,倡導運用創新精神將產品的實用性與審美性統一起來,帶給人以美的享受,從美的角度實現對人性的關心。
關鍵詞:產品設計 人性化 心理 情感 精神愉悅
一、產品設計的精神
工業產品設計就是對工業產品的功能、材料、構造、工藝、形態、色彩、表面形式、裝飾等諸因素從社會、經濟、技術等方面進行綜合處理,在這過程中既要符合人們對產品物質功能的要求,又要兼顧人們審美情趣的需求。也就是在對工業產品進行外觀設計時,不僅要研究工業產品制造的可能性、操作時的可靠性、經濟上的合理性、形態表現的藝術性等,同時還要研究工業產品對社會的價值,對環境的影響,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作用。消費者行為研究是工業設計研究的重要支持系統,但現在工業設計領域內的大多數研究基礎還停留在狹義的人性化設計,即對產品與人的關系的討論上,關注的焦點是微觀的人機界面,這是不全面的。
人的使用需求貫穿了整個工業設計的研究,“人性化”頻繁地出現在各種場合,“以人為本”中的“人”包含著不同層次和方向的理解,從心理學的基礎出發看現代消費者對于產品的觀念。面對產品,剝離了功能,剝離了形式美的法則,能給人帶來怎樣的精神層面的影響決定了這件產品生命的長短。
二、產品設計的文化
設計創造本不存在的具體器物,體現著人們對生活的不同認識和態度,并在體現這種精神因素的同時以具體的器物存在設定人們的日常行為,從而引起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生活方式的變化,會引發人們對于產品更深層次的需要:產品的內涵。
優秀的設計師應該善于根據時代的特征和需求人群的特征,在愉悅人們的視覺的同時,關懷人的情感和社會生產的理性走勢。這樣的關懷即使是細微的或者片面的。也會令人感動,而感動本身也會產生美感。因此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設計中人的因素;分析產品語意中情趣的元素顯得尤為重要。
人生活于世間,需要尋找各種方式來表達,表達他的情感、理念、信仰,即他的存在。對于設計師(狹義上)來說,設計是一種表達方式,他通過線條、面積、體積、色彩、質地、光影等語言表達一種他對生活和世界的理解和解釋。產品設計的好壞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產品流行性的趨勢的形成是這一時代的科學技術和由此帶來的生活狀況的變化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活文化和審美三者綜合力量的顯示。設計也是一種游戲,增加人機界面的互動性,讓產品和人有情感的交流溝通,使產品給人親近的意愿,達到人—物—人的溝通。
三、人性化精神的內涵
(一)追求產品的趣味性和娛樂性
例如1988年日本三洋公司推出的各種“RoBo”的系列錄音機和收音機,采用了玩具化的造型,再配以鮮艷的色彩和粗大的按紐,使這種高科技、高保真的產品簡單化,表現了人們輕松駕馭機器的思想,受到不同年齡消費者的青睬。設計師的產品設計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基本需要,而且滿足了現代人追求輕松、幽默、愉悅的心理需求。
(二)滿足深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有些設計師已將設計觸角伸向人的心靈深處,通過富有隱喻色彩和審美情調的設計,讓使用者心領神會而倍感親切。1987年美國年輕的設計師莉沙•克羅恩(Lisakmhn)設計的被稱為“電話簿”的電話機獲取了當年芬蘭造型藝術大獎賽的頭等獎。該電話機擯棄了常見的電話機毫無特色的造型,而是借寓于日常生活,使之更簡便實用。它看上去象一本打開的書,隱喻著它象書一樣會成為人們“友好的使用者”,其造型強有力的表現出文化中的信息交流連續性——從昨日的印刷手段到今天的電子形式。
科技的發展使許多電器具有更多更微妙的功能和更復雜的操作程序,如何使產品更易于操作和被消費者認同是80年代以來設計師們所面臨的課題。克羅思的設計給出了一種答案,通過一個熟悉的物品創造一種可視的比喻,把一個新的復雜機器設計得像人類久違的伙伴那樣平易親切,又符合超薄型設計的要求。克羅恩的獲獎得益于她對人性的特別關注和對產品語意學的成功運用。
(三)追求更適合人體結構的造型形式
設計師還在如何使產品更具個性化及適合人體體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希望產品能像穿戴的衣服和珠寶那樣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使設計物與使用者融為一體。如手機的設計就需要充分地考慮使用者的情況利用人機工程學,促使“手”與“機”的有機結合盡可能的給使用著帶來愉悅。
(四)對弱勢人群用品設計傾注熱情
設計師對人性的關注已擴展到為殘疾人設計的領域,成為人類工業設計最具人道主義和人情味的一面。由設計師文森特•哈雷設計的“殘疾人用電腦操作器”,方便了手不方便的殘疾人,其靈巧的造型、安詳的色彩和適合口型變化的形式,為他們打通了一條能和正常人一樣享受新時代文明成果的途徑,是對人性平等正直思想的高揚。德國設計師設計的盲人閱讀儀,小巧輕便,可隨手拿著在報紙上進行掃描圖、閱圖和貯存,使得盲人也能與正常人一樣讀報。他們還為殘疾人設計了可利用空氣升高的輪椅,這一設計使殘疾人在與正常人談話時,可隨意提高輪椅達到與正常人同樣的高度,還可像正常人一樣使用酒吧臺,享受與正常人同樣的待遇和權力。這一充分考慮殘疾人心理的設計受到了他們的歡迎。
(五)設計師設計思維的人性化
80—90年代的設計師還找到了一條與消費者溝通的渠道,通過聽取消費者的意見,反饋消費者信息,來達到設計物與使用對象的協調。強調設計師與消費者雙方的溝通、聯系和交流。這實質上反映了設計人性化的潮流和設計師的設計思維逐步轉向人性化層次。設計人性化趨向的出現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有社會的、個體的原因,也有設計本身的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有:1、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2、人類需要階梯化上升的內在要求。
現代設計是科學和藝術、技術與人性的結合,科學技術給設計以堅實的結構和良好的功能,而藝術和人性使設計富于美感,充滿情趣和活力,并能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藝術性設計成為人與設計和諧親近的紐帶。人類的設計和設計物總是體現了一定時期人們的審美意識、倫理道德、歷史文化和情感等精神因素,設計與人的融合狀態。即中國古代哲人所宣揚的“天人合一”。
工業設計的對象是產品,但是設計的目的并不是產品,工業設計可以說是人的需求的產物。即滿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物質和精神的需要。因此設計的人性化已成為評判設計優劣的不變準則,是人類追求理想化、藝術化生活方式的永不言止的設計境界。作為生物體的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要,既有來自生理方面的需要,又有來自心理方面的精神需求。人作為社會的人、文化的人,生物性的滿足并不是唯一的需求,精神等需求有時會走到前列而占據重要位置。不同形態的造物,反映著人需要的變化和多元。從一般實用工具用具生產到藝術質的造物——工藝品,工業設計產品的生產,這些不同層次的造物生產表現著人類上升著的需要和追求。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