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意識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指南針”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以“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為原則,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如實施差異化教學、建構新型師生關系、設計開放性探究任務和靈活運用激勵性評價等,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與主觀能動性,實現課程三維教學目標,提升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本文源自小學教學參考(綜合) 2020年12期《小學教學參考》1996年被評為北大核心期刊;是小學教師輔導刊物,具有資料性、實用性、時效性的特點,根據小學教師的需要,配合教學進度,提供實用的教學參考資料。《小學教學參考》成立于1962年,以小學語文、數學兩科為主,兼顧其他各科的教輔類刊物(設有語文版、數學版、綜合版)。主要介紹小學各學科最新的教學理念、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及時反映學科的研究動向、教改趨勢以及小學教學各學科教師關注的教研、教學的熱點問題等。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程意識;差異化教學;師生關系;探究任務;激勵性評價
自英語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各地的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可謂豐富多彩,且形成了富有成效的經驗,如先學后教、學講計劃、讓學引思……這些無不體現聚焦課程理念的實踐探索,彰顯了課程意識在教學實踐中的指導作用。同時,《英語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英語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突顯生本主義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強調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和發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深入鉆研英語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確立課程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讓他們享有更多的話語表達權和學習支配權,從而構建生動活潑的英語課堂。
一、實施差異化教學,讓學生“吃飽消化吸收”
“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是英語課程意識的核心,也是教師實施英語教學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因此,英語課堂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學習實情出發,有的放矢地運用教學策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吃得飽”“消化得了”和“吸收得了”,這也是英語課堂教學的指向目標。其實,教師實施差異化教學與“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目標并不矛盾,相反,這是為了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這種差異化教學以學生的學習實情為出發點,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探知的樂園。
例如,教學五年級英語上冊Unit 8《At Christmas》的“Story time”部分時,教師實施差異化教學,制定以下的學習目標:(1)整體閱讀感知,了解“The charac-ters of Christmas”;(2)知曉“How to have a merry Christ-mas”;(3)結合圣誕節的文化知識,了解有關節日的跨文化知識。教師在教學中可基于學生理解的需要,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主動選擇相應的學習方法。如有些學生通過朗讀來相互糾正自己的讀音;有些學生通過同桌交流或者小組討論的形式取長補短;有些學生則通過情景創編小品,呈現故事內容……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文本知識,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所學知識。這樣的差異化教學能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感知,幫助他們在深入討論和主動交流中對所學知識記憶深刻,形成多元化的認知。
英語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需要,突出差異化目標引導,注重多元化協作探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主動選擇相應的學習方法。如對于學困生,教師應多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引導,幫助他們夯實課程知識;對于中等生,教師可運用互動交流的方式,引導他們在相互交流中主動表達;對于學優生,教師可建議他們以互助小組的方式帶領其他同學進行互助學習,鼓勵他們帶頭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多和同學交流,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和方法經驗。實施差異化教學,能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更為全面的了解,讓他們在主動互助互學中形成豐富的認知,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得到發展和提升。
二、建構新型師生關系,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建構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是英語課程標準倡導的重要理念,旨在喚醒學生探知的主動性和團結友善的意識。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學習和使用英語,讓他們在親切友好的氛圍中主動進行語篇學習,形成豐富的思維情感。同時,教師為學生創建和諧的學習環境是對文本學習的延伸,有利于學生在主動融入語境中獲得深層感知。
例如,教學六年級英語下冊Unit 3《A healthy di-et》的“Story time”部分時,筆者以營養師的身份,引導學生就問題“Do you want to healthy diet?”主動說出自己的意見。很多學生能帶著好奇和新鮮感融入相應的語境中,針對banana、orange、Sandwich、Hot dog、In-stant noodles等詞,圍繞“Nutritional value of food”主題,主動地從互聯網中收集相應的資料,并以手抄畫報的形式展示健康飲食的特點,讓課堂成為師生互動的樂園。教師則以觀眾的角色欣賞和肯定學生的精彩表現,并圍繞問題“What do we get from healthy di-et?”主動說出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帶著激情和好奇深入語篇學習,獲得深層次和多元化的感知體驗,增強學生學習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能給學生帶來深層次的感知和體驗。在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時,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了解學生的認知需要,多給學生自我嘗試的機會,讓他們在開放、和諧的環境中自由地表現自己;(2)多給學生尊重與信任,鼓勵他們主動融入課堂情境中深化理解,引領他們在自由探索的過程中釋放自身潛能;(3)多從換位思考的角度理解與關注學生,讓他們始終保持高漲的激情學習和使用英語,滿足其多樣化的發展需要。
三、設計開放性探究任務,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探究”
課程意識的出發點是為了給學生足夠探究的時間,引領學生根據語言的交際性開展合作交流,讓他們站在課堂上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因此,英語課堂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認知難點與課程重點,多給學生設計開放性的探究任務,幫助他們在彼此協作中深入探究,在相互交流中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設計開放性的探究任務是凸顯學生學習主動性與主體地位的有效途徑,是消除“啞巴英語”現象的可試之法。
例如,教學六年級英語下冊Unit l《The lion andthe mouse》的“Story time”部分時,教師設計開放性探究任務進行教學。課堂上,教師圍繞問題“Why doesthe lion and the mouse become good friends?”引導學生思考:“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lion and themouse? What did you get from the lion and mouse?”同時,教師鼓勵學生以同桌交流的方式從文本中摘錄相關的詞匯和語句,引導學生找出big、small、strong、weak等單詞,使學生從語篇整體理解的角度學習新知。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How much dovou know ahout friendship?”“How are you going to tellyour parents the storv of the lion and the mouse?”等問題,并讓他們在小組討論交流中發表白己的見解,幫助他們從中理解“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的真諦,使他們享有更多的交流探知權。
這里,教師從學生的學習實情和課程的知識要點出發,為他們設計層次性和趣味性強的探究任務,喚醒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豐富學生的認知體驗。在設計探究任務時,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任務要具有導向性,并給學生足夠思考的時間,幫助他們明確思考的方向,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2)鼓勵學生以協作探究的方式相互交流,幫助他們在彼此討論中集思廣益,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3)多融入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在學生欲言又止時多給予啟發,幫助他們總結反思、掌握語用規則,產生主動學習的強烈愿望。
四、靈活運用激勵性評價,讓學生“快樂探究并知其所以然”
《英語課程標準》強調“教師在課堂上要注重激勵性評價”,旨在打破傳統的終結性評價模式,關注學生的學習認知過程,并以過程性評價為主,全面了解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探究過程,實事求是地掌握學生學習中的問題與不足。因此,教師要以評價為切入點優化教學,引導學生在多元化、互動化和開放性的評價中內化所學知識,使學生在自由探究中實現“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例如,教學六年級英語上冊Unit l《The king'snew clothes》的“Story time”部分時,教師通過評價優化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評價學生的學習認知:(1)評價學生的朗讀情況,對朗讀的語音、語速和語調進行評價,了解學生在朗讀中的表現,幫助他們形成認知學習的良好習慣;(2)結合學生的互動交流,通過“Why did the Kinglike new clothes?”“Why did the two men cheat TheKing?”“What did you get from the little hoy?”等問題,在他們的對話交流、自由討論和暢談己見中評價他們的長處;(3)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從皇帝愛美的教訓中明白“The beautv of heart is the realbeauty”的道理。這些過程性評價,既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求知,又可以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有利于學生形成深刻的認知,促進知識與技能的有效內化。
這里,教師通過評價優化教學,引領學生主動查漏補缺,完善自己的認知體系。在進行評價過程中,教師要全方位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并善于從過程中篩選相應的信息。評價時,教師應關注以下幾點:(1)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幫助他們暴露問題,了解自己的不足;(2)多引導學生主動嘗試,鼓勵他們在總結歸納中深入理解,增強學習動力;(3)多運用激勵性評價肯定學生的閃光點,讓他們在主動表現中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創造力。
綜上所述,英語教師應將課程意識深深根植于腦海中,依據學情靈活使用,以學生的學習差異為根本,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激情與動力,讓他們在屬于自己的舞臺上盡情探知、快樂展現,使學生成為課堂上最為靚麗的一道“風景線”。此外,英語課程意識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滿足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和使用英語的過程中獲得快樂,為他們未來的發展提供必備的知識。因此,教師要以此為遵循準則,深挖教學資源,優化教學過程,做學生熱心的“指路人”。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