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語學習不僅是語言知識的學習,更是其背后所蘊含文化的學習;英語教材不僅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和知識載體,更承擔著文化教學的重任。現階段,中小學外語教學中語言人文性功能的缺失致使文化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筆者認為教師應在深入挖掘并利用好教材文化內容的基礎上,樹立文化平等觀,制定系統的文化教學計劃,充分發揮英語教材的作用。
本文源自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20,30(04):66-70.《兵團教育學院學報》系新疆兵團教育學院、石河子大學師范學院主辦的綜合性理論季刊。主管單位兵團教委。1991年3月創刊,原名《絲路學刊》。1999年2月學報在全國范圍內公開發行,刊名《兵團教育學院學報》。學報1995年5月,獲全國教育學院優秀學報。與全國400多家師范院校和新疆200多家中小學建立學術交流關系。對促進學院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推動新疆、兵團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繁榮學術、教育、文化事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英語課程標準(2003)》將“文化意識”作為綜合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同樣將“文化意識”列為五大教學目標之一,最新出臺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則強調文化意識是核心素養四要素之一。可見,無論英語課標如何變化,文化教學在外語學習中始終占據著一席之地。這是因為語言和文化具有伴生關系,學生可以從英語課程中獲取文化學習內容。
一、語言、文化與教材之間的關系
語言、文化和教材,三者看似彼此分離,實則緊密相連。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教材又是承載語言與文化的物質載體,而英語教材不僅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和知識載體,更承擔著透過表層語言信息挖掘深層文化內涵的重任。
(一)語言與文化
美國著名人類學家Sapir(1921)曾提到“語言有一個底座,說一種語言的人是屬于一個種族或幾個種族的,也就是說,屬于身體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別的群的一個群。語言也不脫離文化而存在,這就是說,不脫離社會流傳下來的、決定我們生活面貌的風俗和信仰的總體”。可見,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兩者是彼此融合,相互滲透而不可分割的統一體。語言的變化發展總會伴隨其所含相應文化內涵的改變而改變,因此,一種新文化的誕生也必定影響其語言表達形式。文化與語言,就如整體與部分是相互依存、辯證統一的關系一般,若要深刻理解二者的本質和內涵,就要從語言與文化彼此相互關聯的共生中去探索,絕不能簡單地割裂雙方去獨立看待任何一方。結構主義語言觀下單純地強調語言知識的“輸入”與“輸出”顯然已不適合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學習者認識到學習一種語言,不僅僅是學習語言知識,更是學習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知識。
(二)語言、文化與教材
程曉堂,孫曉慧(2011)指出教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材包括課堂內和課堂外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所有教學材料,狹義的教材往往就是指教科書,即通常所說的課本。本文所指即教材的狹義定義,也就是英語課本。教材作為語言與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工具。從內容上看,教材代表了人類科學智慧中的微觀部分,其編排方式與選取內容都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從時間上看,教材在不斷更新中更加符合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遷,體現出時代性。英語學科因其語言學習的特殊性則更加突出了語言與文化的伴生特點,學生通過學習教材所呈現的語言文字信息來理解其背后的文化知識,在大量的語言文化交際材料中逐步內化外顯的語言知識。正如胡文仲(1994)所說,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兩者若分了家,語言只是一個空殼。
二、文化教學的現狀———語言人文性功能的缺失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這一要求落實到外語學習中則要求英語課程發揮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功能,兩者達到統一并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但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胡文仲,孫有中(2006)曾指出在相當一個階段,我國外語教育由于學生入學水平低下,一直將技能訓練放在首要地位,人文素質教育在整個教育中的比重很小。周燕(2012)以教育者的角度提倡現在應該減少提外語教育的工具性,把外語教育的人文性突出出來。
武和平(2017)在解讀《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也提出,教師在外語教學中都過分看重語言的工具性功能,而忽略了其人文性功能。在語言人文性功能缺失的情況下,語言知識的輸入勢必成為英語課堂的壓軸內容,文化教學的目的只不過是服務于語言知識教學,僅為了學生能夠在英語測試中取得高分。文化知識被看作是一種外在于語言系統的“背景”知識,主要起“導入”語言知識的作用,在語言教學中見縫插針“滲透”即可。在充滿工具性、功利性、目的性的語言課堂中,如何能夠激發學生積極學習英語的興趣,接受屬于全人類先進文化的熏陶?又如何能夠培養學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全球文化觀?可見,現階段,文化教學仍然面臨著困境,需要進一步改善與優化路徑。
三、基于教材的英語文化教學優化路徑
英語教材作為學生接觸時間最早,學習時間最長的學習工具,往往是學生最主要的知識學習載體,同時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資源。教師在深入挖掘教材文化內容的基礎上,首先,應樹立文化平等觀,進一步制定系統的文化教學計劃,最后充分發揮英語教材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樹立文化平等觀
從叢(2000)提出了“文化失語癥”現象,即學生能夠用英語說出目的語文化卻不能流利說出母語文化的英文表達。因此,教師應樹立文化平等觀,避免片面加強對目的語文化內容的介紹而忽視了母語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位置。英語教學作為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科目,不僅是學生輸入目的語知識和文化,了解多元文化差異,擴寬國際視野的實現路徑;也是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向外傳播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途徑。教師一味追求目的語文化或者盲目迎合本土文化,都不能培育出學生正確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只有在學習世界多元文化的同時立足本國國情,植根于中國深厚的優秀文化,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學習道路,才能追求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相互促進以及以此為基礎的人格完善,達到高一虹(2001)倡導的“生產性雙語學習”,實現1+1>2的效果。
(二)系統的文化教學計劃
加涅(GagneR.M)認為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地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即教學設計中的各個組成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有機構成的一個整體。文化教學也需要系統的教學計劃,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需求制定出長期計劃和短期課程安排。
1. 明確的教學目標
肖媛(2017)經過調查發現外語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總是會忽略文化內容的教學目標設定。然而,文化教學也需要明確的教學目標,“明確”一詞既指文化教學目標在整體教學目標中的呈現,又意味著其目標內容的清晰度和主次之分。首先,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不能僅強調學生單詞的掌握數量、語法的理解程度和經典句型的背誦等語言知識,而是要將本節課所涉及的文化內容以任務活動等顯性可見的方式呈現在教學設計中。其次,文化教學目標的描述要清晰詳細,注重主次,不能籠統概括,以一概全。筆者以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為例,將學生結束學習后所能達到的預期目標設定如下:
【案例1】
人教版英語九年級Unit2Ithinkthatmooncakesaredelicious!中SectionA3a:FullMoon,FullFeelings閱讀部分的教學目標設置如下:
TeachingAims:
(1)Studentscanmemorizethenewwords:mooncakes,steal,lay,dessert,garden,admirebasedonunderstandingthestoryofChanger’sflyingtothemoon.
(2)StudentsknowtheEnglishexpressionoftheMid-AutumnFestival,Chang’e,HouYi.
(3)StudentscanretellthebriefplotofthestoryinEnglishafterlearningthepassage.
(4)Studentscancompletesomesentenceswithoutlookingatthepassageandtrytodiscusstheirownthoughtsaboutthestoryintheend.
以上教學目標層次分明,循序漸進。首先,明確要求學生在在記憶新單詞的同時了解中秋節等相關單詞的英文表達方式;其次,要求學生在學習嫦娥奔月的故事后能夠用英語復述出大致情節;再次,學生能夠脫離課本完成相應的填詞任務;最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對這一故事的看法,進行思想精神層面的積極思考。
2. 適合的教學內容
束定芳,莊智象(2008)認為文化教學的內容應遵循適合性原則。一是對屬于主流文化的內容、有廣泛代表性的內容,應該詳細講解。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將文化內容轉變為他們感興趣且所能掌握的學習資源,由淺入深,舉一反三。二是文化教學內容的數量也講究適合性,微觀層面上,教師在文化教學中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工作記憶是有限的,不可一次性過多地輸入文化知識;宏觀層面上,文化教學不是萬能的,過分強調英語學習中的文化內容是不科學的,畢竟英語教學的根本任務不僅僅是文化知識的學習。中小學英語教材以多個功能話題為單元主題,筆者認為教師應提前規劃單元文化內容,分階段、分課時地逐步進行,現以飲食文化為例:
【案例2】
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8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中SectionB不僅包含西方飲食文化,也涉及中國飲食文化,教學內容可分為三個課時設置如下:
Teachingcontents:
PeriodA:SectionB1a—2a
(1)Thedifferentingredientsofmakingasandwich.
(2)ConversationsamongstudentsabouttheirfavoritesandwichanddiscussionsabouttraditionalfoodinChina’sspecialholiday.
PeriodB:SectionB2b—2e
(1)LearnthepassageThanksgivingintheUnitedStatesandknowthesymbolicmeaningofThanksgivingdayandturkeydinner.
(2)Completethefollowingtaskswhichareconcernedwiththepassage.
(3)LookthepicturesoftraditionalfoodsinChinaandanswersomequestions.
PeriodC:SectionB3a—Self-Check
(1)ReadthepassageYunnanRiceNoddlesandfillintheblanks.
(2)Thinkofafavoritefoodinstudent’shometownandmakealistofingredients.
以上內容以飲食文化專題的形式出現,教師可將數量眾多的文化內容大致分配成三個課時進行,不僅要詳細講解三明治、感恩節、火雞等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目的語飲食文化內容,使學生了解不同的飲食價值觀念。同時也要介紹云南米線等本土文化,將中西飲食進行對比的同時進一步將話題引入學生的實際生活。
3. 多樣的教學方法
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要求教學活動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單一的文化教學方法會很快引起學生的厭倦,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能夠應對文化內容的百般形式和學生偏好。注解法、文化比較、詞匯引導法、文化討論和文化體驗等是教師目前較為常用的文化教學方法,但具體的操作步驟還是需要根據學生和文化內容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和必要的融合創新。教師在英語課堂中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新穎的方式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在交流互動中獲得文化知識,現以禮儀文化為例:
【案例3】
人教版英語九年級Unit10You’resupposedtoshakehands.中SectionA1a—1b可設計如下教學步驟:
Teacher:Beforetheclass,Iwanttoaskyouwhatwillyoudoifyoumeetsomebodyforthefisttime?
Students:...
Teacher:OK,doyouknowwhatpopledoinothercountrieswhentheymeetforthefisttime?Youcantelluswhatyouknow.
Students:...
Teacher:Now,let’ssummarytheinformationwhatyouhavesaidandIwillintroducesomecustomswhenpeoplemeetforthefirsttimeindifferentcountries.
Students:...
Teacher:Then,let’sseethepicturein1aanddiscusswhatthedifferencesbetweenpeoplefromdifferentcountriesinthefirstmeet.
Students:...
Teacher:Next,let’slistenandmatchtheconversationswiththecustoms.Wewillchecktheanswersafterlistening.
Students:...
Teacher:Now,doingarole-playwithyourpartner,assumingyouarefromdifferentcountriesandseeeachotherforthefirsttime.
以上步驟首先運用了背景知識介紹法,教師在進行聽力任務之前擴展學生的國外禮儀知識,為后續活動打下基礎。接著,又運用了文化討論法和文化對比法,使同學們積極探索不同國家首次見面禮儀的差異。最后使用了文化體驗法,角色扮演會給學生們提供一個文化情境,加強學生的文化代入感。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將文化內容的文字性描述轉變為以教材為載體的實踐性文化教學活動。
4. 多維的教學評價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評價建議部分提到要以學生為評價的主體,注意評價方法的合理性與多樣性。從文化知識到文化意識是一個信息積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斷融合的過程,教學評價應避免采取單一的評價方式,期中考試、期末考試、中考和高考等測試學生成績的終結性評價中,大都側重于語言知識的考察,教師不能以分數高低判斷學生的整體情況,而應將形成性評價貫穿于文化教學過程。如教師可在結束一定階段的學習后制定相應的文化測試題目,以口頭和書面形式檢驗文化教學的成果。口頭測試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考察學生在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方面對文化點的把握。書面測試可以采用選擇題、填空題和判斷題等形式,現以口頭測試和書面測試為例:
【案例4】
口頭測試:學生選擇以下話題進行角色表演,組員人數可自行分配。
測試對象:七年級學生
測試內容: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上冊中各個交際文化
話題:問候語Goodmorning!Myname’sGina.稱謂語Thisismysister.
體育活動Doyouhaveasoccerball?飲食文化Doyoulikebanana?
詢問他人Whenisyourbirthday?Where’smyschoolbag?Isthisyourpencil?
書面測試:以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10Ilikesomenoodles.為例制定相應的選擇題和簡答題。
1.__isspecialfoodinChina’sSprigfestival.
A.NoddlesB.DumplingsC.BeefsoupD.Pizza
2.Inmanycountries,peoplehavebirthdaycakeswithcandles.IntheUK,peoplesometimesput__inabirthdaycake.
A.acandyB.strawberryC.pancakesD.egg
3.WhyChineseeatverylongnoddlesfortheirbirthday?
以上文化測試題目既包括口語訓練,也包含語言文化知識的考察,測試內容緊貼學生日常生活且與教材內容保持一致。教師可選擇以一個單元或是幾個單元為周期,利用多種題型測試進行文化效果考察,同時結合學生課堂表現和課外文化展覽等活動,記錄學生的文化學習進步。
(三)發揮英語教材拋磚引玉的作用
1. 引學生文化思辨
文化教學中無論是中國文化,還是西方文化,都應對學生有所啟發,引起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獨立思考,從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胡文仲、高一虹(1997)就曾說過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畢竟學習一門外語,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內容,不是要求學生盲目地全盤接受與認同,而是幫助學生在不同文化的學習中開闊視野,擴展思維,提高文化辨別能力,形成獨到的文化鑒賞能力和文化觀念。學生在學習多元文化的過程中會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避免盲目的民族虛無主義,學會用外語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如春節、圣誕節分別是教材中出現的著名中西節日代表,教師除了要教授其內容和語言表達,還要使學生意識到兩個節日在本質上沒有優劣之分,只是代表了不同區域節日慶祝方式的差異,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其區別背后的歷史淵源和民族風俗。
2. 引精品資源進課堂
當今世界由于網絡技術的發展已縮小為地球村,各種信息資源唾手可得,教師可根據課本內容在網絡上搜集相關的視頻學習資料,提供給學生原生真實的語言文化學習素材,深刻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播放圖片、歌曲、視頻、影視片段都是學生較為感興趣的學習方式,文化輸入不再是照本宣科的死記硬背,而是從不同的感官體驗方式中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如在講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上冊Startunit3Whatcolorisit?時可在單元結束后播放英文歌曲Colors,讓學生在聽歌曲的同時猜測其中包含了多少種顏色;學習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8HaveyoureadTreasureIslandyet?西方名著片段時播放書籍圖片或改編過的相應影視資料。將互聯網精品資源引進課堂能給文化教學插上一對翅膀,帶領學生們學得更高更遠。
3. 引文化校本課程
教師可根據本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使用英語教材的文化內容,融合當地的人文風情,自主研發具有本土特色的英語文化校本課程。學校組織教師對教材中零散的文化主題進行整理歸納,客觀的分析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對文化的感興趣程度。最后,可以有選擇性地計劃分階段進行英語文化校本課程的學習。如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7What’sthehighestmountainintheworld?和人教版英語高中必修2Unit4WildlifeProtection都是講述自然風景和動物。而筆者所在的新疆就有許多著名的異域文化,教師在講解西方名勝古跡和自然風景時,便可據此開設幾節新疆風景的文化校本課程,介紹新疆的天山、賽里木湖、那拉提草原等旅游勝地。一方面從貼近學生生活的文化知識入手,調動學生文化學習的積極性,用英語介紹家鄉的風土人情;另一方面也可以擴展學生的文化知識體系。
四、結語
英語課程中,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同時出現,相伴相生,語言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缺一不可。教師通過對文化教學的不懈實踐和探索,尋求切合實際的教學優化路徑,將教材靜態的語言文字知識轉化為學生內在的價值觀念取向,使學生知其民族文化,根源精髓,懂世界多元文化,尊重差異。這樣方可充分落實“文化”一詞中“化”的實踐功能,逐步完成學生動態的人格培養過程。英語文化教學路漫漫而修遠,還需千千萬萬的教師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2]程曉堂,孫曉慧.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1-2.
[3]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外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4]高一虹.“1+1>2”外語學習模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44-148.
[5]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138.
[6]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147-157.
[7]胡文仲,孫有中.突出學科特點,加強人文教育———試論當前英語專業教學改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05):243-247+319.
[8]加涅.教學設計原理[M].王小明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8-21.
[9]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11.
[10]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133.
[11]肖媛.小學英語文化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12]徐浩,屈凌云.聚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解讀與實施[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124-126.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14]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J].人民教育,2010,(17):2-15.
[15]周燕.在“中國外語教育高層論壇上”的交流發言[J].外研之聲,2012,(01).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