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濟南市華陽宮建筑群內(nèi)有多幅關于福祿壽的壁畫,題材鮮明,保存情況良好,是濟南市為數(shù)不多的本土傳統(tǒng)文化主題壁畫。福祿壽三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常見的三位神仙,分別執(zhí)掌民間信仰的三大領域。這些主題壁畫得以形成和保存下來離不開民眾的守護和尊崇,本文將詳細考究壁畫的造型和色彩,結合心理性動機和動機理論,從地域橫向和時代縱向分析福祿壽壁畫形成的人文原因。
王琳, 今古文創(chuàng) 發(fā)表時間:2021-06-12
【關鍵詞】心理性動機;動機理論;福祿壽壁畫;造型;色彩;形成原因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隱性信息保護研究”(項目編號:19YJC760098)、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背景下山東文化遺產(chǎn)保護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9CWYJ33)階段性成果。
王琳,女,山東菏澤人,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文化遺產(chǎn)保護。
福祿壽是中國民間崇拜的福神、祿星、壽翁的合稱,它們是根植在中國民間文化中的吉祥形象,分別掌管著文化信仰的三大方面,反映了民間百姓追求幸福生活、事業(yè)順利、健康長壽的美好夙愿。他們把美麗的愿景寄托在三位神仙身上,以壁畫的形式記錄并留存下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一、華陽宮福祿壽壁畫概況
(一)濟南市華陽宮概況
華陽宮,因位居華山之陽而故稱。華山,又名“華不注”山。華山是泰山北方邊緣的余脈,山峰平地而起,旁無連附。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 》①中對華山有這樣的描述 :“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 ;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fā),望同點黛。”位于華山腳下的華陽宮古建筑群有包括泰山行宮、關帝廟、三元宮在內(nèi)的單體建筑 36 座,是一處集佛、道、儒于一體的歷史宗教道場。
(二)華陽宮福祿壽壁畫概況
華陽宮建筑群內(nèi)藏有福祿壽壁畫近十幅,分布在不同的單體建筑內(nèi)。
圖一是元君殿內(nèi)的福祿壽喜壁畫,這幅壁畫是碧霞元君成道故事連環(huán)畫的其中一幅,講述的是元君母親在孕育元君之時,福祿壽喜財四神前來祝賀的情節(jié)。圖二是壽翁站在一棵松樹下,旁邊飛來一只蝙蝠。圖三位于關帝廟后殿南墻,壁畫中的四位老人,應是福祿壽喜四位仙人。
二、福祿壽壁畫的造型藝術
中國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式繪畫語言。在技法上,中國畫可以分為工筆畫和寫意畫,強調(diào)形神兼?zhèn)洌糜邢薜木€條勾勒出意蘊無限的效果。在物象的描繪上,常用墨色的濃淡和線條的變化來表現(xiàn)形體,講求“氣韻生動 ”“骨法用筆 ”。麻姑獻壽這幅畫作中使用工筆技法來刻畫物象,整體用墨扎實流暢,濃淡相宜。
圖一中福祿壽三星位于畫面的右上方,其中最左側(cè)的戴官帽者應為祿仙,上方左二是福仙,最右側(cè)是壽翁。這幅壁畫由于受到流水侵蝕,許多細節(jié)部分已殘缺不見,但尚可辨認出幾位神仙的神態(tài)特征。其中祿神頭戴官帽,前額稍稍隆起,面龐呈橢圓形,輪廓近似一筆成型,眼睛囧囧有神,看向左下方,鼻梁高挺,兩撮胡子呈“一”字形分布鼻梁下方兩側(cè)位置,人中略短,下巴內(nèi)收,表情較嚴肅。身穿素色大褂,袖口飄逸斜向右方。中國戲曲藝術百花齊放,元代戲曲繁榮昌盛,曲目多講述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在戲曲開始之前,經(jīng)常有這么一幕 :表演者身穿大紅官袍,頭戴笑容可掬的白色面具,手捧“當朝一品”的字樣來扮演祿神,先是繞場幾周,笑而不言即下場,然后抱一小兒道具出場,也是繞場幾周下場,最后出場,喜笑顏開,雙手舉著“加官晉祿”的紅色條幅。這一表演,兼有送子、贈祿和恭喜觀眾萬事如意多重含義。戲曲講述的生活多萬豐富,以唱念做打的方式記錄著人們的追求。祿神形象經(jīng)過發(fā)展,明清時期出圖 3 現(xiàn)多種表現(xiàn)形式,并且更加日常化、形象化。
福星面部神態(tài)和藹慈祥,頭頂少發(fā),發(fā)髻盤于雙耳之后。頓筆勾勒兩條眉形,眼神溫和看向左下方,絡腮胡,身穿黑領長袍。形象平民化、世俗化,平凡普通。在中國,民間百姓的生活比較平淡樸實,群居生活的生存模式奠定了相似的價值觀,且平民百姓的人生際遇比較平坦,世俗化的形象拉近了神和人之間的距離,為民間百姓送去慰藉。
壽翁前額碩大前凸,似葫蘆型體態(tài)圓潤,慈祥的笑容常掛臉上,手里拿著圓形蒲扇,身穿紅色大褂,健康富態(tài),面向畫面的左下角。壽翁形象富貴健康,早在唐代審美風尚以胖為美,且吉祥富貴,是有福長壽之人。明清時期,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天禍人災常有發(fā)生,人們常常需要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和未知的疾病,現(xiàn)實生活中的醫(yī)療條件有限,并且人民有自給自足的生活傳統(tǒng),勞作耕種靠天吃飯。當人們對疾病束手無措時,便會祈求神靈的庇佑,用精神的解脫來補償現(xiàn)實的恐懼。華陽宮內(nèi)有多幅壽星壁畫可見人們對于健康長壽的強烈追求。
三、福祿壽壁畫藝術特征形成原因
三幅壁畫均創(chuàng)作于明清時期。明代前期,由于統(tǒng)治者的推崇,道教發(fā)展迅速,上至皇帝士大夫,下至黎民百姓,信奉道教的勢頭蓋過儒教和佛教。道教崇尚修仙以保長生不老。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已認識到生命和長度和意義,不過唐代百姓深知人的壽命是非常有限且難以維持的,他們更多地把生活的重心放在當下,及時行樂拓寬生命的厚度。有了對生命的認知,明代以后,統(tǒng)治者把目光投向了延長壽命這件事上,促使道士修行和道教的迅速發(fā)展。圖一故事的主人公碧霞元君就是道教掌管泰山百姓福祉的神仙。人們對生命長度的追求達到了極致,民間道士修煉神丹進宮朝廷,上層統(tǒng)治者的長壽愿望得到物質(zhì)和心靈上的滿足。相比,黎民百姓則沒有這樣的條件,他們只能把健康長壽的愿望寄托在神靈身上。民間有許多壽翁的形象,表現(xiàn)形式也有很多種。華陽宮作為一處宗教道場,內(nèi)存有壽星的單幅壁畫和其他神仙的組合壁畫,形象不一,但寓意大都相同,都是反映當?shù)厝嗣裣M桨步】怠矘烽L壽的美好愿望。
驅(qū)力降低理論是指由于個體需要而產(chǎn)生的一種緊張狀態(tài),它激發(fā)或驅(qū)動個體的行為以滿足需要,從而使機體恢復平衡狀態(tài),分為原始驅(qū)力和次級驅(qū)力。原始驅(qū)力是指身體或與整個物種相關的生理需要,那么次級驅(qū)力是指滿足某些人獲得學術和專業(yè)上成功的強烈需要的動力。②祿神是民間信仰中的主司官祿之神,一般不單獨出現(xiàn),常與福神和壽翁結伴而行。封建時代,做官是為數(shù)不多改變社會地位的方式,加官晉爵是無數(shù)人的夢想,更是無數(shù)正在準備科舉考試的考生家庭共同的期盼。人們對科舉考試成功越級極其渴望,晉級猶如鯉魚跳龍門皆大歡喜,落敗者則沒有任何前進的機會。這種巨大的反差決定了個人的命運,而這個過程是艱苦漫長的,于是人們把強烈的愿望訴諸神靈,以暫時安置焦躁的心情。祿神形象在唐代以后世俗個人化,除了由其形象演變過來的“文昌帝君”外,還有所謂的魁星或稱“文曲星”。祿星形象的世俗個人化給追逐仕途的人以心理上的安慰,希望是支撐人們幸福生活的動力,有希望便有動力去奮斗,當人們把灼熱的愿望暫時希冀于神靈,迫切希望成功的動力便起了作用,驅(qū)動人們?yōu)榱藢崿F(xiàn)愿望付諸努力。驅(qū)力降低的結果是人們持續(xù)不斷的奮斗,起到激勵自己的作用。祿神有時以抱著嬰兒的形象出現(xiàn),有多子多福,家族興旺的吉祥寓意。在歷史的長河中,個人生命的長度極其有限,且在一生中會遇到一些困難,需要有堅強的信念和頑強的生命力,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長度中拓寬深度和寬度。祿神作為掌管仕途命運和家族興旺的守護者,以壁畫的形式供奉在華陽宮內(nèi),承載了山東一帶民間百姓對個人價值的追求地對家族命運的展望。
四、結語
明清時期,民間宗教異常活躍,原因在于封閉的社會環(huán)境和苦難的生存現(xiàn)狀,當鄉(xiāng)土人民對物質(zhì)解放感到絕望時,他們便尋求精神上的解放來代替,以暫時擺脫絕望的處境。他們在宗教思想中找到了精神支撐,滿足了多層次的心理需求。福祿壽三星,起源于遠古的星辰自然崇拜。古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賦予他們非凡的神性和獨特的人格魅力。由于他們在民間的影響力,封建政府曾借助其用于實施王道教化,道教也曾對他們大加推崇,以招徠信眾,擴大自己的聲勢和影響。福祿壽在明清之后平民化,頻頻出現(xiàn)在平民百姓的生活中,雖然失去了高高在上的地位,卻也因此獲得自由,走入尋常巷陌,千家萬戶,成為古代民間世俗生活理想的真實寫照。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