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科護理風險管理研究
為了對風險管理在老人骨科護理中的應用,我院特進行了一次研究,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效果,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4年12月來我院骨科老年患者60例,按照護理管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28例,觀察組患者32例。對照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齡范圍在60~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2.45±2.25)歲,住院時間為15天~30天之間,平均住院時間為(21.48±4.65)天;觀察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齡范圍在64~8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6.41±2.16)歲,住院時間為10天~25天之間,平均住院時間為(20.98±5.32)天。患者均符合相關的標準。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住院時間等一般資料對比上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管理、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的護理方式基本一致,只在管理方面存在不同。對照組患者使用傳統的管理方式進行護理,觀察組患者實施風險管理。風險管理的具體措施主要包括:①在護理工作人員中成立風險小組,對所有工作人員進行風險管理的強化教育,普及相關的思想觀念,強化護理工作人員的風險意識;②由掌握風險相關知識的工作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對風險管理進行簡單的介紹,突出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的依從性,使治療更加順利;③對深靜脈栓塞情況、脂肪栓曬情況、跌倒情況、墜床情況等進行風險評估,并且需要在風險發生之前做好準備措施,以免發生異常情況時會出現手忙腳亂的情況;④在對危險因素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加強對患者的護理監督,另外還需要對患者家屬進行預防教育和指導,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全面地對患者實行保護;⑤根據醫院的實際情況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并且按照相關的要求嚴格執行,充分保證患者的安全[1]。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觀察護理缺陷和潛在護理隱患發生幾率。
1.4統計學方法。
對上述患者各項記錄數據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和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在護理缺陷方面,對照組有3例患者,所占比例為10.71%,觀察組有1例患者,所占比例為3.13%。經統計學分析后發現,x2=3.902,P=0.03,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和統計學意義。在潛在護理隱患方面,對照組有13例患者,所占比例為46.43%;觀察組有1例患者,所占比例為3.13%,經統計學分析后發現,x2=8.407,P=0.003,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和統計學意義。在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方面,對照組患者平均得分為(83.14±3.47)分,觀察組患者平均得分為(92.78±3.47)分,T=11.62,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和統計學意義。
3討論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文化生活水平也不斷地提高,與健康、法律相關的知識普及程度也越來越高,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越來越強,這就給醫院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醫院整體的護理質量、減少醫患之間糾紛發生的幾率成為醫院發展的重點[2]。醫療工作本來就是一種較為復雜的工作,主要從事的是對人體生命未知領域的探索,具有加強的未知性,從患者角度上來看,需要治療的對象又具有特殊性的特定,因此醫療活動的風險較高,并且能夠引發風險的類型較多,危害極為嚴重[3]。老人骨科患者由于年齡較大,不確定因素比成年人更多,護理工作量也更大,因此對其進行風險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風險管理護理是現代醫院進行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主要強調對醫院的環境、相關的工作人員、規章制度、技術設備等存在的風險進行控制,這一做法能夠預防風險事件的發生,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的幾率[4]。從本文研究結果上來看,對照組患者在護理的過程中對照組患者存在護理缺陷所占比例為21.43%,存在潛在護理隱患所占比例為3.13%;觀察組患者存在護理缺陷所占的比例和存在潛在護理隱患所占比例均為3.13%。在觀察組患者人數基數較大的情況情況下,還能夠保持較低的護理缺陷比例和護理隱患比例,體現了上述觀點的正確性,并且與國內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綜上所述,風險管理能夠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和護理的質量,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護理服務,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值得大力推廣應用。
作者:劉俠 單位:江蘇省泗陽康達醫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62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