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研究論文
1辨證論治
朱智耀等將DPN分為:
①肝腎不足,絡氣虛滯證,治法:滋補肝腎、益氣通絡,方藥:山萸肉10g,龜板15g,狗脊10g,牛膝10g,生黃芪30g,川桂枝10g,炒穿山甲10g;
②肝腎虧虛、絡脈瘀阻證,治法:滋補肝腎、化瘀通絡,方藥:枸杞10g,山萸肉10g,狗脊15g,牛膝12g,土元10g,丹參30g,當歸12g,全蝎10g,蜈蚣2條;
③氣陰兩虛、絡虛風動證,治法:益氣養陰、息風通絡,方藥:黃芪15g,太子參15g,生地15g,山萸肉12g,全蝎10g,蜈蚣10g,白僵蠶10g,當歸12g,丹參30g,土元10g。張海生等將DPN分為:
①氣陰兩虛、瘀血阻絡型,治宜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方以玉液湯加味;
②肝腎陰虛、瘀血阻絡型,治宜滋補肝腎、活血通絡,方以左歸飲合補陽還五湯加減;
③氣虛、痰瘀阻絡型,治宜益氣化痰、活血通絡,方以溫膽湯加味;
④陰陽兩虛、痰瘀互阻型,治宜陰陽雙補、化痰活血、通絡止痛,方選金匱腎氣丸、補陽還五湯合二陳湯加減。楊照華等將DPN分為:
①氣陰兩虛證,治則:益氣養陰、活血化瘀,藥用:黃芪、白芍、生地、山藥、玄參、山萸肉、桂枝、葛根、雞血藤、當歸、丹參、水蛭、枳殼;
②痰瘀痹阻證,治則:活血化瘀、豁痰通絡,方選二陳湯和桃紅四物湯加減;藥用:法半夏、陳皮、白芥子、茯苓、白芷、生甘草;桃仁、紅花、當歸、川芎、丹參、雞血藤、延胡索;蜈蚣、全蝎、白花蛇、螞蟻等;
③肝腎陰虛證,治則:補益肝腎、活血化瘀、熄風通絡,藥用:黃精、熟地、當歸、生地、山茱萸、桑寄生、懷牛膝、女貞子、旱蓮草、續斷、狗脊、地龍等。
2專方專藥
李輝等將82例DPN患者分為兩組,治療組(42例)給予除濕通絡中藥湯劑口服,對照組(40例)給予甲鈷胺片口服,6周為1個療程;結果顯示,治療組臨床證候總有效率為8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4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振動覺閾值有效率為72.5%,對照組為32.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周志龍等發現,益氣養血、活血化痰、通絡止痛中藥黃芪箭丸,改善DPN患者的麻木療效優于卡馬西平。林曉和楊宏杰將120例腎虛血瘀型DPN患者隨機分為中醫治療組(60例)、西醫對照組(30例)和中醫對照組(30例),所有患者均給予糖尿病基礎治療;中醫治療組服用蛭萸湯,西醫對照組口服彌可保片、培達,中醫對照組服用中匯糖脈康沖劑,治療周期均為3個月;結果顯示,
①中醫治療組中醫證候和神經傳導速度改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0.0%和78.3%,西醫對照組和中醫對照組證候與神經傳導改善總有效率均分別為53.3%和50.0%;中醫治療組的中醫證候和神經傳導速度療效均顯著優于中、西醫對照組(P<0.01);
②治療后,三組患者的癥狀和體征總積分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P<0.01);中醫治療組與中、西醫對照組比較,其總積分降低更加顯著(P<0.01);
③治療后,中醫治療組纖維蛋白原、三酰甘油水平均明顯下降(P<0.05或P<0.01),西醫對照組纖維蛋白原水平亦明顯降低(P<0.05),且中醫治療組的纖維蛋白原水平較中醫對照組亦顯著降低(P<0.05);
④治療后,中醫治療組患者的腓總神經和正中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及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均顯著提高(P<0.01),西醫對照組患者的腓總神經和正中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亦顯著提高(P<0.05);中醫治療組與中、西醫對照組比較,其腓總神經和正中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及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均顯著提高(P<0.05)。方朝暉和趙進東將DPN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30例)和治療組(30例),在糖尿病基礎治療的基礎上,對照組口服甲鈷胺,治療組口服芪歸糖痛寧顆粒,療程3個月;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為93.3%,優于對照組(73.3%)(P<0.05);兩組治療后主要癥狀改善顯著,且治療組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0.01);兩組治療后神經傳導速度均明顯改善,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3實驗研究
張文風等應用益氣活血通絡中藥(黃芪、桂枝、延胡索、水蛭、地龍、麥門冬、葛根、生地黃)治療并發DPN的大鼠,可使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經傳導速度加快、血液流變學改善,療效優于甲鈷胺。穆曉紅等將DPN大鼠隨機分為模型組、彌可保組、糖痹康(由黃芪、女貞子、桂枝、赤芍、黃芩、黃連、水蛭組成)高、中、低劑量組給藥,共給藥16周;結果顯示,治療16周后,與模型組比較,彌可保組在4、8、12、16周可明顯改善神經傳導速度(P<0.05),糖痹康低、中、高劑量組在各周均能明顯改善神經傳導速度(P<0.05);與彌可保組比較,糖痹康高劑量組在16周時有更加明顯的改善效果(P<0.05)。張秋娟等選用Wistar大鼠100只,其中15只作為正常對照組;在鏈脲佐菌素制備實驗性糖尿病大鼠(n=85)基礎上制備實驗性DPN大鼠模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抽取60只實驗性DPN大鼠,分為3組,即電針經穴組、電針非經穴組、模型對照組,每組20只;
①電針經穴組:取腎俞(雙)、足三里(雙)穴,將大鼠固定,針刺0.5cm,并接電針治療儀,連續波,頻率2Hz,每次20min,隔日1次,共治療12次;
②電針非經穴組:將大鼠尾尖作為刺激點,具體方法和治療次數同電針經穴組;
③模型對照組:不作任何治療,只作與電針經穴組相同的固定;
④正常對照組:作與電針經穴組相同的固定,結果顯示,
①各組大鼠造模4周時坐骨神經傳導速度比較,電針經穴組經治療后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感覺神經傳導速度顯著高于模型對照組(P<0.01),但未達到正常對照組水平(P<0.05);電針非經穴組大鼠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感覺神經傳導速度與模型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②各組大鼠造模8周時坐骨神經超微結構比較,模型對照組大鼠坐骨神經有髓神經纖維髓鞘結構模糊、松散、排列紊亂,出現空泡狀缺損;電針非經穴組大鼠坐骨神經有髓神經纖維髓鞘結構松散、排列紊亂,出現斷裂或空泡狀缺損;電針經穴組大鼠坐骨神經髓纖維髓鞘結構損傷脫失的程度較模型對照組有所減輕,但未達到正常對照組水平。于洋等觀察到芪藤通絡飲可改善糖尿病大鼠周圍神經組織的代謝功能,提高神經元的存活,有利于神經的再生和修復,其作用可能是通過提高大鼠坐骨神經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蛋白的表達來實現的。
4小結
DPN發病機制復雜,氧化應激反應在DPN發病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中醫治療DPN以益氣、活血、通絡的藥物為主,清熱、利濕藥為輔。近年中醫藥對DPN的診治不斷發展,成績可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①對DPN的病因病機認識尚不統一,相關方藥眾多,難以臨床推廣;
②中醫藥治療DPN的實驗研究多針對某一環節,尚不能完全解釋中醫藥治療的內在機制。應開展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提高DPN的中醫藥治療水平。
作者:呂樹泉 張淑芳 蘇秀海 單位: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 河北省糖尿病中西醫結合醫療中心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60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