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抑郁癥的中醫治療方法
肺主氣,《理虛元鑒》指出“肺氣一病,百病蜂起”。陳秋帆等[5]認為“諸氣郁,皆屬于肺。”《靈樞•本神》說:“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醫方論•越鞠丸》亦說:“凡郁病必先氣病,氣得流通,郁于何有?”《證治匯補•郁證》亦云:“郁癥雖多,皆因氣不周流,法當順氣為先?!端貑?#8226;至真要大論》言:“諸氣賁郁,皆屬于肺”,明確指出此癥屬肺臟所司,應該從肺論治。通過調肺可調節全身之氣,使氣機條暢而治療郁癥。張景岳亦指出:“自古言郁者,但知解郁順氣,通作實邪論治,不無失矣。茲予辨其三證,庶可無誤。蓋一曰怒郁,二曰思郁,三曰憂郁?!泵鞔_指出除了肝、脾可致郁外,肺也可致“憂郁”。雷英菊等[6]認為“從《內經》五氣之郁到歷代醫家對郁證的論述中不難發現,對抑郁癥病因病機認識雖各有側重,但其病機多不離虛、痰、瘀等病理因素。趙獻可《醫貫•痰論》云:“腎虛不能制水,則水不歸源。如水逆行,洪水泛濫而為痰。”腎氣虛無力行血、陽虛無以溫煦或陰虛內熱血液受煎熬而黏滯等均可導致瘀血的形成。
中醫對抑郁癥的治療:
1中醫復方治療
楊正春等[7]認為治療上應充分考慮調理脾胃,鼓舞中州,暢通氣機,使機樞通利,升降有序,才能氣旺流暢,情志正常,諸癥皆除。徐薇等[8]認為,歷代醫家對抑郁癥的施治注重人的整體觀,在治療上多采用辨證施治、整體調理、病證結合等方法。選方用藥并不拘泥于疏肝理氣、清肝瀉火、化痰開郁等與郁癥的發病直接相關的治療方法,而是注重整體調理,綜合診治,采用補益心脾、滋養肝腎、理氣活血、理氣導滯、理氣安神等方法綜合施治。熊洪艷等[9]研究結果顯示,補虛藥、理氣藥、安神藥、活血化瘀藥是中醫治療抑郁癥的常用藥物,其中補虛藥使用頻率最高。張建玲[10]將抑郁癥分為肝郁氣滯、肝郁脾虛、氣郁化火、氣滯痰郁、氣滯血瘀、心脾兩虛的證型進行辨證論治。并指出在用藥時,應著眼于疏導、宣泄、肅降、暢達,力倡因勢利導。既使患者出現氣虛時,所選藥物也是太子參、黃芪、山藥、芡實、扁豆、龍眼肉、薏苡仁等甘淡之補品,而且還要佐枳殼、陳皮、萊菔子等運化之藥,力避氣機塞滯,重在疏導氣機。張金茹[11]用小柴胡湯治療抑郁癥患者40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2•5%,表明小柴胡湯對抑郁癥的療效確切。陳曉陽等[12]用憂慮康湯對40例肝郁腎虛型抑郁癥患者進行臨床治療觀察,結果發現憂慮康湯對肝郁腎虛型抑郁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疏肝滋腎法是一種較理想的抗抑郁方法之一。由此可見抑郁癥的中醫復方治療已經從傳統的疏肝解郁為主,向滋補臟腑虛損的方向轉變,在單味藥的應用頻率上也證實了這一點。就近代中醫藥治療抑郁癥的臨床治療來看,以臟腑虛損為依據辨證施方的研究逐漸增多。
2針灸治療
張小蘭等[13]對35例抑郁癥患者進行針刺內關、印堂、人中、百會、四神聰、神庭、神門、風池、豐隆、足三里、三陰交、太沖等穴位,總有效率達94•29%。喬穎欣等[14]對20例抑郁癥患者,選百會、神門為主穴,加隨癥配穴進行治療,治療4療程后總有效率為95%。黃芳等[15]選取門診及住院輕中度抑郁癥患者46例,以內關、建里為主穴進行電針治療。結果治療前后自身對照,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有統計學意義(P<0•05),總有效率達88•1%。中醫針灸治療抑郁癥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并且安全,不良反應少,但是臨床研究還存在很多問題。安春平等[16]指出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T)研究論文的質量不夠高;多數試驗樣本量小;試驗觀察時間短,不足以評價長期療效;辨證分型不一致,配穴方法不統一、穴位過于分散等。
3中醫心理治療
中醫學十分重視心理治療與調適,并創立了情志相勝法、從欲順志法、開導勸慰法、移情易性法、暗示療法、轉移注意法等方法治療心理疾病。蔣玲玲等[17]采用中醫心理療法治療腦卒中病伴有抑郁患者30例。結果不僅能有效調節患者的情緒,而且對提高療效,縮短康復過程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抑郁癥的發病過程應該是一個多臟腑病變的過程。早在《內經》中就有“五神臟”的理論,人的精神、神志是由五臟分管,但神與神之間、臟與臟之間、神與臟之間的生理、病理是互相聯系,相互影響的。所以在治療上應該五臟均調、防治結合,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中醫說“久病多虛”從抑郁癥發病機制的研究看,近年來以“虛”為其機理的研究逐漸增多,這是臨床治療經驗的總結,也是多年來研究摸索的發現,同時也符合《內經》中“五神臟”的理論,五神舍臟,五臟藏精,精氣養神,五臟虛損,精氣虧虛,精不養神。抑郁癥的疾病過程是一個多臟病變互相影響、相互傳變,復雜而長期的過程,所以在治療方面應辨證論治,五臟調補兼施,將是中醫治療抑郁癥的發展方向。(本文作者:周慶瑩、劉宏巖 單位:長春中醫藥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30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