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城市生態論文
近幾年來,銅鼓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生態保護,提出了“生態立縣”戰略,加大了生態建設與保護力度,全縣生態狀況有了明顯改善。近五年來,全縣用于生態環境建設投入每年達2000多萬元,爭取國家生態重點項目資金每年達3000多萬元,共實施退耕還林9萬余畝,新建長防林工程6萬余畝,建立生態公益林60萬畝。通過實施生態重點工程,使全縣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坡耕地、荒山荒地得到全面綠化,一些生態環境脆弱的區域,已經得到有效保護,縣內主要通道兩旁林分狀況得到了很大改觀。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縣生態環境形勢依然不容樂觀。由于過份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還不夠。主要表現在:縣內主要資源,特別是森林資源消耗較大,大徑級木竹資源減少,生態防護功能減弱;各類環境污染仍較嚴重,縣內不少地方受到不同程度的水污染、固體廢棄物及土地污染;亂砍亂伐森林,非法侵占耕地、林地資源,盲目開墾林地,亂殺亂捕野生動物,造成部分河流干枯、河水斷流,林種結構單一,林分質量下降,野生動植物品種數量逐漸減少等。
生態興則文明興。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是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主題。銅鼓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促進全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和義務,是時發表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和破解的難題。
1保護生態環境,必須轉變觀念、提高認識
環境與經濟、資源的協調發展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與共、相互促進,從而實現三者之間的良性循環。這種良性循環的總要求就是現有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相協調,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對資源的利用要以不破壞其再生機制為前提,不以犧牲生態環境和后代人的發展為代價。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資源開發利用的程度必將越來越大,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也將日益突出。因此,我們必須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將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作為實現全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重要保證措施來對待。首先,要樹立起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珍惜資源,強化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走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其次,要倡導綠色文明的發展理念,將綠色文明當成是社會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新的文明,并使之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認知。
2保護生態環境,必須節約資源、培植資源
一是制定出合理的產業政策。編制切實可行的全縣產業發展規劃,調優產業結構,大力鼓勵無公害生產和清潔生產,建立領導干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任期目標責任制,使資源開發與產業建設、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防止因追求一時的經濟增長而不顧環境保護,避免資源浪費的現象發生。
二是加強對現有產業進行技術改造。鼓勵節約資源、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促進環境保護方面的成果應用,使一批先進適應技術、工藝能盡快地進入到我縣企業的技術改造。進一步規范資源型企業的經營行為,狠抓節能減排,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率和資源回收率。
三是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提高對木竹資源等的利用率和生活垃圾的再生處理能力;加強對木竹加工企業清理整頓,堅決取締規模小、耗材高、附加值低的木竹加工企業;大力提倡無紙化辦公,減少或杜絕一次性木竹產品的生產、加工。
四是強化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效益評價體系。建立健全項目管理、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測與核查等制度,確保環境污染小、效益好的節約項目獲得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嚴肅查處破壞資源、破壞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使那些資源浪費嚴重、污染環境且效益差的項目和企業沒有生存空間。
五是大力培植林業資源,增加可再生資源的供應。抓好森林分類經營,在保護好生態公益林、天然闊葉林的基礎上,重點發展以速生豐產林、筍竹兩用林和優質高效經濟林等為主的商品林,提高林地經營水平和產出效益,最大限度地滿足工農業生產生活對林業資源的需求。
3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強化責任、加大整治
一是從政策機制上調動企業治理污染的積極性。建立企業違法排污責任追究制度,嚴肅查處違法排污企業,提高處罰標準,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堅決取締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逐步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做到循環利用、無害化處理。
二是嚴格把好項目的設計、審批關。新建、擴建、改建的工業企業盡量采用耗能量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潔工藝,堅決淘汰落后工藝、污染環境的項目。建筑項目和房地產項目要求與綠化規劃做到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凡是綠化達不到設計要求的,一律不得開工建設。
三是進一步強化城鎮環境的綜合整治。突出工業園區、城鎮居民等重點區域的生產生活污水廢氣處理和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加大對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等行為的處罰力度;建立部門分工負責制,加強生活污水和工業區污水治理,堅決制止未經凈化處理的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的排放。
四是加強綠色生態建設。城鎮重點抓好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增加公共綠地面積,提高城鎮綠化率;農村重點抓好植樹造林、公益林管護、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嚴禁亂砍濫伐,嚴厲打擊破壞森林的違法犯罪行為,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生態資源,提高林地質量和森林覆蓋率。
五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和旅游觀光。充分利用山區區位生態優勢,重點發展生態有機農業,著力推廣以茶果竹藥、土雞土鴨等為主的綠色生態種養,鼓勵利用芭茅、桔桿為原料生產巴西菇和雙苞菇等;利用獨特的紅色歷史、客家文化和生態優勢,大力開發紅色旅游、森林旅游和休閑觀光等項目。
六是依法做好水資源保護的監督管理。加強縣內江河源頭、沿河兩岸及水庫四周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的保護,通過疏通河道、加固堤壩、興修水利、農田整治等措施,保障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安全,減少和抑制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