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運動損害論文
作者:王曉東 單位:山西大學體育學院
1、(略)
2、(略)
2.1、(略)
2.2、鎂的吸收人體對鎂的每日需求量約為10-12mmol,一般以每日攝入12-15mmol為宜,其中40%來自食品,以綠葉蔬菜,豆類、堅果及肉類中含量豐富,另外飲水以硬水,如自來水、礦泉水等含量較高。鎂的吸收主要在遠側腸道,即小腸和結腸,此外大腸和胃亦可吸收鎂。鎂主要通過腸上皮細胞被動擴散,遲緩溶解和主動轉運三種機制吸收。食物中過多的磷酸、草酸、纖維和游離脂肪酸可與鎂結合成不溶性的復合物而影響鎂的吸收;腸內鎂轉運的主要調節因子尚不清楚,甲狀旁腺激素(PTH),VitD及其代謝產物25-羥VitD可促進鎂的吸收。
2.3、鎂的排泄鎂的排泄途徑有汗腺、腸道和腎臟,前二者排泄量極少,腎臟是鎂排泄的主要途徑,也是調節鎂平衡的主要器官,正常人尿鎂排泄量與飲食密切相關,攝入鎂較多時,血鎂增加,腎小球濾過鎂增加,腎小管重吸收鎂相對減少,尿鎂排泄量增加,以保持鎂的平衡,反之亦然。
3、鎂的治療作用
3.1、鎂在骨折后的治療作用鎂是組成骨的主要成分之一,鎂可以促進骨、牙齒及細胞的形成,是正常骨的細胞間質的形成所需要的元素。鎂在骨的礦質代謝中有非常關鍵的調節作用,與Ca調激素亦有關系。鎂不足可刺激甲狀旁腺素(PTH)分泌,促進骨吸收。鎂增強靶組織的敏感性以及激活VitD代謝,是幫助、促進鈣吸收的重要元素,鎂缺乏則可改變鈣的代謝及鈣調激素,補充鎂可改善骨礦質密度。Fatemi等(1991)對26例正常受試者低鎂膳食研究結果表明,輕微的鎂缺乏能損害礦物質平衡,是容易出現骨折的危險因素。所以,治療骨折不僅需補鈣應同時補鎂。
3.2、鎂對神經系統的作用在人體內的中樞神經,周圍神經,肌肉及心血管系統方面,Mg2+的作用更是顯而易見,因Mg2+具有類似箭毒作用,能抑制神經肌肉接頭及乙酞膽堿的釋放和運動終板對乙酞膽堿的敏感性。Mg2+對中樞神經也有抑制作用,在血漿中鎂達10毫克當量每升時,就有催眠及麻痹作用。深鍵反射消失,若濃度更高,可引起呼吸中樞抑制,在心血管系統方面,Mg2+直接抑制房室和心室內傳導,并降低心肌的應激性,經生理實驗證明,當血漿鎂在5-10毫克當克/升時則出現心動過緩及傳導阻滯,若濃度達22-44毫克當量1升時,則心肌停搏,同時鎂還使外周小動脈松馳,血壓下降等。
3.3、鎂在肌肉損傷中的作用鎂它參與體內一系列新陳代謝過程,包括骨及細胞的形成,與神經肌肉和心臟功能有密切關系。一般成年人每日對鎂的需求量,男性為350毫克,女性為300毫克,如果缺鎂,可導致肌肉無力,耐久力降低。由于運動,特別是長時間高強度運動大量消耗體內的鎂,從而降低肌肉的活動功能,甚至還會發生抽搐、痙攣等。鎂缺乏可誘導骨骼肌細胞發生一系列生化,電生理及形態學的異常變化。鎂缺乏可能與肌細胞以及肌纖維的損傷有關。鎂缺乏的大鼠肌細胞內氧自由基以及硫代巴比妥反應物質(TBARS)濃度增高,表明細胞內肌漿網和線粒體結構遭到破壞。而肌漿網的完整性被破壞將導致肌細胞內鈣平衡失調,從而進一步影響肌肉的正常功能。
4、補鎂與高鎂的毒害
4.1、補鎂方法及用量補鎂方法及用量健。補鎂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食補法:堅果、豆及海藻含大量鎂,鎂的主要補給來源是花生、芝麻、海帶、苦扁豆等。第二種是服用鎂劑法,常見鎂劑有硫酸鎂和天門冬酸鉀鎂,健康者保健用量參考德國人口服標準,成年男性350mg/d,女性300mg/d,孕婦400mg/d,乳母450mg/d。由于鎂有緩瀉作用,應逐步增加劑量達到標準。同時,補鎂應與補鈣分開,把鎂加在含蛋白質的食物中可以提高吸收率。
4.2、高鎂毒性在無腎衰的情況下,鎂嚴重的副作用是罕見的。口服補鎂能引起輕度副作用象腹瀉和腹部痙攣。運動后不能馬上補鎂,避免引起胃痙攣。在靜注鎂治療期間,當血漿總鎂達3.5-5mmol/L時會出現早期病態,包括嘔吐、惡心、溫熱感、臉發紅、低血壓、心動過緩及其它心律失常、嗜睡、復視、言語含糊及虛弱等,僅在極高血漿鎂(5-15mmol/L)濃度時,發生反射減弱、肌肉麻痹、呼吸停止和心搏停止,當存在低鈣血、高鉀血和尿毒癥時,鎂的毒性被惡化。葡萄糖酸鈣可作為鎂毒性有效的解毒藥之用。在大量運動后,不應大量的補鎂,特別是不能直接注射鎂制劑,防止引起高血漿鎂而中毒。
5、小結
鎂在運動損傷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在治療與預防人體骨折、肌肉損傷抽筋、運動中神經系統的恢復都具有明顯的作用,因為,引起尋求捷徑好逸惡勞的心理,妨害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其次,在體育特長生的培養過程之中,由于體育成績轉變為硬性指標而文化成績要求相對較低,“重武輕文”現象嚴重存在。作為學校中的一個比較小而且特殊的群體,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也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重視體育成績而忽略必要文化課的學習,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均衡發展。第三,體育特長生人數激增,大量非體育特長生的涌入破壞了原有的平衡。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非體育特長生的運動成績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只要達到及格水平,這些學生可以憑借相對良好的文化課基礎獲得更大的升學優勢,許多真正特長突出的學生卻因文化課成績薄弱遭到淘汰。雖然上述現象的存在干擾著體育特長生教育工作的有序進行,并從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選拔機制的公平性,但是,從客觀上看來,卻為學校升學率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