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城市生態(tài)論文
唐宋汴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人工河流,在隋唐、五代以至北宋時期發(fā)揮過重要的航運、灌溉等作用。由于自然和人為的種種原因,兩宋以后,汴河漸漸走向衰落并最終堙廢,如今只有安徽泗縣境內(nèi)有一小段殘存。唐宋汴河的變遷對流域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是造成該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長期滯后的原因之一。
一、汴河的開鑿
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鑿溝通黃河與淮水的通濟渠。“三月,發(fā)河南諸郡男女百余萬……自西苑引谷、洛水達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1]開鑿工程分兩段進行:西段引谷水與洛水循著東漢張純所鑿的故陽渠水道穿洛陽后,在鞏縣(今河南鞏義東北)北面入黃河。中間經(jīng)過一段黃河自然河道;東段則在板渚(今河南滎陽)東北開渠,引黃河水向東經(jīng)陽武、中牟、浚儀(今河南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襄邑(今河南睢縣)、寧陵、梁郡(今河南商丘)、永城、???今安徽宿州)、靈壁、虹縣(泗縣)、泗州(今江蘇盱眙)入淮河。全段南北縱貫黃淮大平原,全長600多公里。唐宋時,通濟渠稱為汴河或汴渠,東南接濟中原的物資多賴此河運輸。隨著封建王權經(jīng)濟需求的日益增長和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它逐漸成為唐宋內(nèi)陸水路運輸?shù)狞S金干流。《元和郡縣圖志》卷六載:“隋代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宋史•河渠志》也云其“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并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毋庸置疑,汴河(通濟渠)的開通直接促進了唐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
二、唐宋汴河變遷的過程
歷史上,唐宋汴河經(jīng)歷了一個由盛轉衰、廢而復通、最終堙廢的變遷過程。
(一)唐代中后期
安史之亂使唐朝國力漸衰,統(tǒng)治者無暇修治汴河,致某些河段泥沙淤積嚴重,八年不能通航。史載:“夫以東周之地,久陷賊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jīng)于相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2]卷120《郭子儀傳》“東都河南并陷賊,漕運路絕。”[2]卷156《王智興傳》代宗時,劉晏、第五琦重開汴河,每年正月發(fā)近縣丁男疏浚。[3]之后30年間漕路保持通暢。唐末戰(zhàn)亂不息、藩鎮(zhèn)割據(jù)、久不通漕,汴河連年失修,下游很快淤為污澤。[4]卷292穆宗長慶四年(公元824年)白居易途經(jīng)汴河時,因感慨眼前的凋敝蕭條而賦詩曰:“汴河無景思,秋日又凄凄。地薄桑麻瘦,村貧屋更低。旱苗多間草,濁水半和泥。最是蕭條處,茅城驛向西。”[5]當時的茅城驛位于宿州西部汴河沿線,詩中反映了這一帶因汴河失修而致的悲涼景象。昭宗乾寧四年(公元897年),汴河下游??哦?洗?>觶?槳度?柯儻?釉蟆#?]卷292唐末詩人吳融有詩曰:“搔首隋堤落日斜,已無余柳可藏鴉。巖傍昔道牽龍艦,河底今來走犢車。”[6]此時宿州東段汴河已干涸,河床都可以通車了。
(二)五代北宋時期
唐末五代時,宿州西段仍有舟運之利,石晉遷都大梁即因漕運之便。[7]后漢時,曾修汴河沿岸斗門分水并疏浚河陰汴口。后周世宗柴榮即位后,改革政治,整頓軍事,鼓勵生產(chǎn),尤其重視汴河下游的疏浚。顯德二年(公元955年),他“先命武寧節(jié)度使行德發(fā)民夫改汴河故堤疏導之,東至泗上。議者皆以為難成。榮上曰:‘數(shù)年之后,必獲其利。’”[4]卷292“(顯德七年)是月,浚汴河口,導河流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4]卷294歷經(jīng)五年,周世宗即疏通汴河,以達江淮。九世紀以后河患加劇水源不穩(wěn),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又加以疏浚,并引鄭州以西索、須等水以加強水源。[8]卷93《河渠志3•汴河上》經(jīng)此綜合治理,汴河成為漕運的主干道之一,與當時的金水河、惠民河、五丈河合稱漕運四渠。史載:“唯汴之水,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并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8]卷93《河渠志3•汴河上》但是,因“汴水渾濁,易至填淤”,[8]卷94《河渠志4•汴河下》宋代起初規(guī)定三五年一浚,至皇?三年(公元1051年),因“河涸舟不通,令河渠司自口浚治,歲以為常”。[8]卷93《河渠志3•汴河上》以后汴口春開秋閉,“終歲漕運,止得半載”。[9]可見,到北宋中期,汴河已淤積嚴重,漕運大受影響,雖年年疏浚仍不免年年淤高。沈括《夢溪筆談》卷25《雜志二》記載,熙寧年間,汴河自東京開封至雍丘(今杞縣)、襄邑一段,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余,此時的汴河已成懸河。
(三)金元時期
公元1128年,金兵攻占汴京后繼續(xù)南犯。東京留守司杜充為阻止金兵南下,在滑縣李固渡西人為決堤,黃淮之間頓成澤國。至金皇統(tǒng)元年(公元1141年),宋金在江淮流域長期拉鋸,汴河失修失浚淤塞嚴重。宋室南遷后,某些河段仍為金朝兵馬糧秣調(diào)運發(fā)揮作用。金初曾于河陰設黃汴都巡河官,又“于靈璧縣潼郡鎮(zhèn)設倉都監(jiān)及監(jiān)支納,以方開長直溝,將由萬安湖舟運入汴至泗,以貯粟也”。[10]金朝后來定都中都(今北京),不再需要利用汴河漕運糧物,故朝廷不予重視,汴河堙廢之勢已不可免。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樓鑰出使金國,自靈璧北行數(shù)里途經(jīng)汴河,“二日,車行八十里,虹縣早頓。飯后乘馬行八十里,宿靈壁。行數(shù)里,汴水斷流……三日甲申,車行六十里,靜安寺早頓,又六十里宿宿州。自離泗州,巡汴而行,至此河益堙塞,幾與岸平,車馬皆行其中,亦有作屋其上”,乾道六年正月二十日,“車行六十里至雍丘縣(今河南杞縣)……又六十里漸行汴河中……宿宿州,汴河底多種麥”。可見有的河床上已種上麥子。[11]同年,范成大使金由泗州路經(jīng)汴河時,留下《汴河詩》一首,其注云:“汴河自泗州以北皆涸,草木生之。”[12]洪適也有詩云:“隋堤望遠人煙少,汴水流干轍跡深。”[13]可見,唐宋以來流淌數(shù)百年的汴河,在12世紀后期已經(jīng)變成了一條陸道。今天從商丘以下,經(jīng)永城、宿州、靈壁、泗縣的公路,大致就修在當年汴河的河床上。2006年宿州市區(qū)汴河遺址出土的瓷器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南宋及元代龍泉青瓷,以及金、元磁州窯系、鈞窯系的作品。《宿州志》載:“元泰定初,通濟渠改由徐州合泗水至清口入淮,而泗州汴口遂廢,汴水湮塞、甬橋亦廢。”王紅五先生據(jù)此考證,直至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黃河大改道北入渤海,始致汴河喪失水源完全荒廢。此前,被朝廷廢棄的汴河的某些河段可能還在被民間商旅長期使用,如《泗虹合志》載:靈璧以下,在清康熙年間,逢水漲時依然舟楫可通。[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