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等教育
“專業”是指社會需要的專門人才培養規格的具體規定,是聯系學科和課程、學校培養規劃與社會需要的中介,決定著專門人才的培養規格和方向,是高等院校辦學的關鍵。進人90年代以來,中日兩國在專業設置上均進行了大的調整,旨在以此為突破口進行全方位的改革以適應社會需求。本文試圖通過文獻資料法對當代中、日高等體育院校專業設置進行比較研究,為我國高等體育院校的改革提供參考意見。
1專業調整的社會背景
1.1日本高校體育專業最初也是以培養體育師資為主,且課程內容自明治n年(1878年)至80年代中期均無明顯變化,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日本國民的生活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人口組構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一變化給體育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具體體現在:1、12一17歲中學生占日本人口的比例在逐年下降;2、18歲人口從1992年的峰值2腸萬人開始逐年減少,1999年減少到153萬人[lj,因此參加大學人學考試的人數也在逐年減少,體育專業人數也不例外,減幅近15%;3、體育人口大幅度增加。據文部省調查,日本體育人口已從197。年的40%增加到1992年的66%,社會對體育運動的需求在日益高漲。因此,當前日本體育師資的供求處于過剩狀態,同時社會對體育專業人才需求則不斷增長和日趨多樣化,體育專業畢業生的就職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成為教師的畢業人數逐年減少,就職于企業的則不斷增加。每年體育專業畢業的學生從事教師職業的僅占30環左右閉。因此現行的專業教育已很難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為此,以培養體育教育為主的傳統教育計劃已不能適應社會對多種體育人才的需求,提供多種教育計劃,培養多方面專業人才已勢在必行。日本體育大學在其學校概要中明確指出:“本學校在100年的歷史中,尤其以學校體育指導員培養為使命左發揮作用。隨著時代的變化,這一使命也發生了變化。進行課程改革,培養在各行業都能出色工作,具備實力的畢業生是我們當前的教育目標。”鹿屋體育大學則以“掌握娛樂經及武道基礎科學知識,具有廣泛的運用能力和優秀的實際指導能力的體育指導員”為其辦學宗旨。
1.2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以掌握競技運動技術
為主的運動教育論和以鍛煉身體為主的體質教學論,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和支配著各個時期的中國高等體育院校的發展方向,加之我國學校體育師資的嚴重缺乏,致使我國高等體育院校的培養目標始終局限于體育師資。在1998年教育部頒布新的專業目錄前,我國高等體育院校共設置有體育教育、運動訓練、體育管理、體育生物科學、體育保健康復、武術、警察體育、中醫骨傷科字,體育新聞八個專業川,呈現出多領域、多樣化的發展態勢。但深人分析不難發現,此專業設置仍局限于為競技體育和學校體育兩大領域服務,對社會體育基本未涉及,并且90%以上的體育院校只開設了體育教育和運動訓練兩個專業,甚至只是體育教育一個專業。因此從根本上說,高等體育院校沒能突破以體育教育為主的格局。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國家體育事業有了一個較大的飛躍,“體育的功能”已不再被簡單片面地理解為僅僅是滿足于生存的需要,它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越來越融人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為提高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人際關系的交流和改善服務的體育現象由生物、心理和社會三方面因素構成的“三維體育觀”的形式,拓寬了體育在健身、娛樂、競技、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功能,當今社會發展的多元化決定了人們對體育需求的多樣化,以往專業設置及由此而決定的課程設置上的局限性和不足日益顯露。因此有學者提出:中國高等體育教育改革應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以民主為取向的政治體制改革、以需求為導向、以開放為特征的流動作為高等體育教育改革的環境驅動,改革的思路首先是引人市場機制,培育具有多樣性、選擇性、流動性、靈活性、自主性的體育教育市場;其次,適應政治與管理改革大趨勢,重構政府、社會、高校三者之間的關系;第三是充分估計區域對高等體育教育的差異性,實施體育教育的非均衡發展戰略。
2中、日高等體育院校專業設置的比較與分析
2.1中國高等體育院校專業設置的內容與分析
根據時發表展對高校培養人才要求的新趨勢,教育部頒布了新的專業目錄,要求各高等院校修訂專業教學計劃,并于1999年9月開始實行新的教學計劃。根據教育部對本科目錄的審訂,體育類專業有體育教育專業、運動訓練、民族傳統體育、社會體育、運動人體科學5個專業。這5個專業基本改變了以往高等體育院校在專業設置上對社會體育覆蓋不足的缺陷,體現了社會對體育人才的基本需求。
我國體育專門人才需求雖然也趨于多元化,但地區差異性較大:各中小城市及廣大的農村地區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還是以培養體育師資為主;較發達的大城市以及沿海城市對體育師資的需求則已基本過剩,開始以培養社會體育人才和保健類體育人才為主。同時,“現在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不是某個學校、某個個人的問題,說到底是體制、機制問題,即制度問題。’心〕高校領域由國家實行集中計劃,地方分權和多元辦學等理論上的共識還無法付諸實踐,或是實踐的步伐明顯落后于理論的呼喚。中國高校體育類專業課程體系逐漸變成了一種僵化的、充滿惰性的東西。新的體育專業設置雖然比較科學地反映了社會的需求,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無法滿足現實的需要,具體體現在:1各專業人才知識能力結構的設計不夠,仍一定程度上存在“異構同質”的傾向,重心仍在體育師資的培養上,未能很好地突出各專業的特色,體現行業特征;2、作為專業存在實體的課程體系,各專業在新開設課程上存在很大的共性,表現為必修課多,選修課少,人才培養目標強調“專”忽略“廣”。
3日本高等體育院校專業設置的內容與分析
據文部省《全國大學一覽》統計,日本體育院校現有8個專業,即;體育學、健康教育學、體育學健康教育學、武道學、社會體育學、體育和運動、運動科學及運動管理。同時一些專業還是呈現出進一步分化的特征,尤其以社會體育專業的分化較為突出,如日本體育大學社會體育專業設有運動與健康、社會教育和室外休閑3個專業。此外,早稻田大學將原有的體育專業改為運動科學專業,并人新成立的人類科學系,運動科學、人類基礎科學和人類健康科學共同組成了人類學系,這是日本體育專業史上第一次用其它名稱,而非“體育”一詞來標記這一學術領域,這同近30年來西方一些國家,如美國等的發展趨勢類同。此外,當社會對體育人才的職業需求發生轉向時,大學通常以課程為單位對其做出反應.即一般不立即設置新的專業,而是先開設一門或幾門課程,只有當新的體育職業具有相對穩定的人才市場,新的課程體系也相對完善及新專業開設所必要的師資、生源和相應的硬件設施具備后,才正式開設新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