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研究
課堂,是師生點燃靈感、激發創新、集聚智慧的平臺,是師生生命成長的平臺———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平臺,學生個體和群體、教師個體和教學技能、教學內容和教學流程都是充滿活力的。學生作為主體人,則是最具有活力的:在課堂中交流著思想和情感,激發著生命活力,凸顯其獨特人性,喚醒自由天性,展現多彩自我。但是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卻出現了學生被動參與、被動接受、壓抑個性、喪失靈性,課堂缺乏繼續發展的生命力,課堂生態失調,引發了“生態化課堂”的大討論。
一、生態課堂的內涵
“生態課堂”指的是從生物學的“生態系統”這一角度來審視課堂教學。“生態課堂”就是將師生課堂及其他種種要素視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同時從生態學角度來看待課堂中的每一個要素。教師和學生是“生物成分”。教室環境、課桌椅、黑板、粉筆、多媒體等設施是“非生物成分”。 知識就像生態系統中流動的“能量”。 從上圖可以看出,流動的“能量”———知識,與自然生態系統也存在一定的不同,生態中能量隨著生態循環不斷地流失。而在課堂中,知識會隨著師生的各種學習和交流活動,不但沒有流失,而且在總量上越來越豐富,并且還可以創造出更多新知識。
二、生態課堂的基本特征
生態課堂就是建立在“生態理論”的基礎上的一個新理念,以生態學的視野關注課堂中的每一個生態因子,既有生物又有非生物,既有物質的又有精神的,既有動態也有靜態的,這些因子相互依賴、和諧共生形成教學氛圍。生態化課堂具備以下三大特征。
1. 人文主義課堂是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平臺,所以從生態發展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給學生更多的關愛。一些環境要素為學生的發展而建設,如物質方面的教室布置、教科書、作業本等,以及非物質的課堂教學結構、課堂教學任務、課堂提問等,這些課堂生態元素都必須從學生的需要和發展來進行建設。而在生態課堂中,課堂生態主體不僅僅是學生,教師也是課堂生態的主體,學生是知識的吸收、消費者,教師就是知識的生產、傳播者。所以從生態發展角度來講,我們不僅要給學生更多關懷,同時也要給教師關懷,使教師與學生協同發展。對于這兩大角色,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人文主義關懷。
2. 個性張揚課堂生態中,要使生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須要張揚其個體的個性,實現個體多樣化。其多樣性不僅僅在于學生應該順其發展,發揮其個性,同時也倡導教師也具備個性張揚的特點。
3. 真情演繹課堂生態和自然生態不同的是,教師和學生都是有感情的,所以課堂生態必須要求教師和學生的真情演繹。
三、生態課堂的主要策略
教育生態學認為,課堂應該是一種平等、開放、和諧的生態系統。課堂教學要遵循教育生態學的限制因子定律、耐度定律、最適度原則、教育生態位原理、教育生態鏈法則,而在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策略,促進教學的生態化。
1.教學設計彈性化
傳統的教學注重教師的教,而教的結果是將每位學生成為教師預設中的“標準配件”,壓制了學生的思維,抹殺了學生的自我創新能力,不符合生態的發展規律,已不為教師所提倡。在生態課堂的實施中,必須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
如課堂上學生對某一與本課有關的知識興趣非常大,而這卻是教師在設計中未料及的。從生態角度和心理學角度來看,自身關注的也就是興趣所在,是學習的最大動力,如果抹殺這一過程,將會大大挫傷學生學習的興趣,影響學生的生態發展。反之,如果順應學生,將課堂交給學生,那勢必會對課堂設計結構造成混亂。當然,前者是教師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教師會選擇后者,這也說明教師要臨時進行彈性設計后半部分的課堂教學任務。所以與其臨時進行彈性設計教學,不如預先彈性設計。
生態課堂要求構建開放的課堂,關注生態,關注生命,這就必須要求設計彈性的教學。只有彈性的教學設計,才能用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才能體現人文主義;也只有彈性的教學設計,才能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盡情享受學習樂趣;也只有彈性設計,才能充分張揚教師和學生的個性,使生命順其自然發展,才能體現生態多樣化。
2. 課堂資源生成化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事先預備大量的教學資源,而很多教師卻缺乏對課堂資源的關注和生成。課堂資源主要指的是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正面的、反面的,以及和課堂有關的、無關的一些話語、動作等。簡言之,學生的一切課堂活動都可以稱為課堂資源。
生成課堂資源,利用課堂資源,不僅有利于學生更投入課堂,還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如在學習《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時,教師做了精彩的導入后,一名學生調皮地說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兩方水土養兩方人,教師迅即將目光轉移至該生。為了體現生態課堂理念,關愛學生,教師選擇了將這一課堂資源生成為能為本課學習提供幫助的資源。教師接道:那三方水土呢?四方呢?學生照樣畫葫蘆,仿照回答。教師承轉,其實我們今天所學的就是不同區域的自然環境,造就不同地方人們的生產、生活特色。這樣的一個動態生成,不僅使學生的注意力回歸課堂,還展示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更能體會到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同時,也向學生展示了教師的肚量和魅力,增進了師生間的情誼,有利于課堂教學,使之進入良性循環。
所以,對課堂資源的生成,不僅是生態課堂關注生命,重視每一生態因子的理念,還可以營造更加輕松愉快的課堂,提高學習的效率,更好地達成教學的目標。
3.教學評價多元化、個性化
生態課堂要求對學生人文主義關懷,增加對學生的關注度,給學生更多的個性空間和真情演繹余地。在具體實施中,教學評價能也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合理的教學評價能促進學生的發展,而不合理、單一的教學評價只會使學生失去對課堂、學科的興趣,甚至產生厭惡,所以課堂評價是生態課堂的保障。
生態課堂要求教學評價不僅注重學習過程評價,也注重學習結果評價,強調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形式多樣化。這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評價理念。
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能促使生態課堂主體———學生更能感受到人文主義關懷,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真情演繹,從而張揚學生個性,使課堂更具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