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通識教育論文
一、通識課程的構建原則
(一)通識課程開發要彰顯文化功能
從文化選擇的高度開發通識課程,就不能限于教學單純知識傳授,應將課程置于廣闊的文化結構和視野中,保證所授知識具有社會文化之精華特征。從社會文化的基點出發,英國著名課程理論家勞頓曾將課程定義為對社會文化的選擇,即學校教育受制于時間因素的有限性,不可能籠統地、無原則地傳播所有文化,并且并非所有的文化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由此,通識課程開發的首要問題是對文化的價值判斷和選擇。而課程開發的原則也表現為對文化選擇與組織方面的規范,包括選擇什么樣的文化、怎樣組織這些文化形式等。在課程開發上,要強調課程功能的廣泛性,在通識教育理念中強調一門科程的多功能性,每門課程都應當具有立體化教育的任務,能夠充分發揮通識課程相應的人才培養的教育功能。
(二)通識課程內容要以學生為本
通識教育課程內容應該以學生為根本,根據全人課程目標要求,通識教育涉及國際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和非正式課程或隱型課程等多種類型。也可以為分布必修型課程、名著型課程、核心型課程、自由選修型等課程。把當今世界在全球化進程中重要性日益突出的信息技術、外語、多元文化等領域的課程融入到通識教育過程中去。這樣跨學科、跨文化教育的學科內容及其所代表的理念使得傳統的通識教育內容和教育價值意義更加深遠。以學生為本從多元文化角度設計的通識課程,可以打破專門學科狹隘的框框,觸及到學術界中不同領域的相互關系,讓學生從文學、歷史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政治學的多元角度,探討哲學人生課題。學生在通識課程文化之中可以涉獵人類知識文化的各主要領域,以形成更加合理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成為通達的現代社會的文明人。
(三)通識課程評價體系要開放多元
課程評價作為通識教育課程文化系統的終端,是一種導向機制,能在過程中發揮著質量監控作用。對于通識課程的評價,不要過分地強調標準化。要衡量一個人的發展,不僅需要考查其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還在于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等方面。對于通識課程的評價不能是靜止的、終結性的,而應貫穿于通識課程教育的全程之中,使評價成為一個連續的、動態的過程。評價不能僅用一把尺子,應該運用多種方法綜合評價學生在參與的態度、情感、價值觀、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進步與變化,采用多種評價手段和評價工具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綜合評價。如學生自我評價法、專題評價法、觀察法等方法。
(四)通識課程設計要與專業課程融合
現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是一種通專結合的通識教育大體系。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雖然對人才培養的素質要求各不相同,但在具體實施時,只重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都會導致現代教育在學生人格培養上的美中不足的缺陷。把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加以適當融合,實現在課程設計上的統一和滲透,無疑是通識教育的最佳途徑,這正是現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必須走通專結合道路的根本原因。以這一思想去指導通識教育課程改革應該是化解通識教育困境的正確選擇。上世紀日本曾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截然分開的做法受到質疑,與專業融合的通識教育改革必將呈現在高等教育課程改革序列中。
二、通識教育的課程實踐
(一)設置聯合專業———英國通識教育實踐
英國大學的通識教育是專業教育的通識化。英國大學,無論是古典大學、城市大學還是新大學,專業設置面都非常寬廣,設有大量聯合專業。聯合專業的具體形式有雙科專業、三科專業和主副修專業。如三科專業,“工程學、經濟學和管理學”,其中工程學課程占2/3比重,經濟學和管理學課程占1/3比重;雙科專業,如“現代史與經濟學”、“經濟學與哲學”、“哲學與物理學”、“工程學與計算機科學”、“數學和哲學”等,學習雙科專業的優勢是兩個相關學科并列學習使學生增強對其中每一學科的理解,同時學到兩種不同的分析方法和推理方法,增強學生從多維視角觀察、分析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這種聯合專業加強了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與貫通,體現了通識教育精神。從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可以得出通識教育的實質是全面發展的教育。我國高職教育要學習英國通識教育的經驗,加強不同領域之間的聯系,使不同學科的知識能夠相互融通,遇到問題時能夠從比較開闊的視角進行思考和解決問題。
(二)獨立通識課程———美國通識教育實踐
美國通識教育是具有代表性的,如《杜克大學面向21世紀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改革報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本科通識教育改革的建議》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通識教育體系。至2000年美國通識教育呈現:大學對通識教育的重視度提高;州政府、評審機構、教師、學術負責人等內外部力量綜合作用促進通識教育發展;所有類型本科院校都在實施通識教育改革;通識教育課程學分在畢業學分中比重增加;通識教育課程要求更加規范化。美國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主要以人文社會科學為重心、突出課程國際化下的人的全球視野和整體性發展。提倡培養理解一切社會、一切民族思想精華,富有才能的青年人。如麻省理工學院所有本科生必須接受自然科學核心課程6門,人文學科、藝術、社會科學課程8門,科學和技術限選2門,實驗1-2門課程等的教育。
(三)國家立法規定———日本通識教育實踐日本稱通識教育為“教養教育”,日本是亞洲各國中通識教育、職業教育率先現代化的國家。日本歷屆政府教育部門重視教養教育。二戰后,日本高校在推進通識教育中,提出將培養社會需要高水平、綜合性創新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1947年日本制定了《大學基準》,對新制大學實施“教養教育”提出具體規定,開始對通識教育探索。2002年,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提出了新的通識教育改革審議方案,促進大學和教員積極開展通識教育,確立通識教育的實施責任體制。指出在激烈變革的時代,用地球規模的視野、歷史的視角、多元的視點來考慮問題的能力。注重以通識課程教育為基礎、以專業課程教育為主導進行課程整合,加強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結合等思想。這些為學校創造良好的通識教育氣氛,轉變學校的辦學理念提供了政策和思想條件。
(四)通專教育融合———德國通識教育實踐
德國大學專業領域的學習更多地滲透了科研的要素和精神,充分體現了“教學與科研統一”的傳統與精神。一些高校通過與企業、科研單位和地方、社區的合作,使高等教育走出傳統的校園,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更加密切,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并充分利用產、學、研的有機結合,實行靈活有效的多時段學習。這種模式通過教學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作用,是在人文教育形式外另辟途徑尋求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點,把通識教育蘊含于專業教育的實踐環節中,對拓展通識教育的范疇與解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矛盾具有積極作用。
(五)綜合素質課程———中國通識教育實踐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通識課程改革進入重視綜合基礎知識教育階段。我國教育部高教司在《關于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提出:“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其中文化素質是基礎。我們所進行的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是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對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同時對文科學生加強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1],許多高校進行了有效實踐探索,如北京大學提出“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清華大學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將德育放在首位且貫穿于教學各環節。與此同時,高職院也進行了通識教育實踐,如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進行學分制銀行的通識教育探索,學院面向全院學生開設學分銀行,學生通過參加校內外各類技能競賽、企業工作實踐、取得應用能力證書、申請發明專利、文藝體育等競賽和課余進行的社會實踐、證書考試(如計算機和外語口語等級證書、駕駛、職業資格等資格證書)等兌換部分專業教學計劃內的課程學分,此項規定的實施推動了高職通識教育開展。此外,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廈門城市職業學院、臺州職業技術學院等做了通識教育實踐和探索。
三、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
(一)認知結構合理的課程體系
通識教育課程從認知結構上可分為六類,即社會科學類、人文科學類、自然科學類、工程技術類、公共藝體類、綜合素質類等。社會科學類。社會科學是指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其任務是研究并闡述各種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側重于運用實證的方法來研究宏觀的社會現象,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類社會以及人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特定社會的東西”。社會科學強調人的社會性、關系性、組織性、協作性等共性的方面。社會科學課程學習能使學生具有對各種信念和社會行為進行評價的廣博見識及理性判斷。學校可開設如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法學、教育學、文藝學、史學、語言學、民族學、宗教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課程。人文科學類。人文科學是以人類的精神世界及其沉淀的精神文化為對象的科學,主要研究人的觀念、精神、情感、需要、意志、愿望和價值,強調人的主觀心理、文化生活等個性方面,對過去的研究是最為根本、最為重要的。人文科學常用意義分析和解釋學的方法研究微觀領域的精神文化現象。包括文、史、哲及其衍生出來的美學、宗教學、倫理學、文化學、藝術學等。自然科學類。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質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它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氣象學、農業科學、生物學、醫學、材料科學等。自然科學是要使學生理解所有人類都要受其支配的自然法則,同時告訴他們那些尚未解決的問題。在理解世界、保持世界的調和的前提下,刺激想象力、培養好奇心、激發學生為發現新的真理做貢獻的意欲。能教會學生學會理論思考的方法。工程技術類。工程技術是指應用科學知識使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的一種系統性專業性技術,是將科學理論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根本手段。英國科學協會稱工程技術為“社會中的科學”。工程技術類課程是指可直接運用到工程設計、工程施工等領域的課程內容,包括設計方法、施工安裝技術、典型工程實例分析等課程,其內容涉及法律法規、設計及施工驗收規范、技術措施、技術標準、施工組織與管理、工程經濟等方面,其中,政策法規、各種規范的頒布,對于該類課程的影響最大。工程技術課程如建筑工程基礎知識與識圖、環境綠化工程、城市規劃、工程建筑概論、工程法規、建筑法、合同法、招投標法、價格法、工業基礎概論、機器人、空中客車、航天航空航海等。公共藝術類。公共藝術教育作為一種文化傳播手段,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普及藝術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的時代的大任務。公共藝術教育是高等院校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發展,提升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與校園的文化品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學??砷_設美學原理、藝術導論、音樂鑒賞、舞蹈鑒賞、戲劇鑒賞、戲曲鑒賞、影視鑒賞、攝影、歌唱基礎、中國民居藝術賞析、動漫人物速寫技法與賞析、現代景觀設計賞析、影視藝術與審美、服飾文化等公共藝體類課程。綜合素質類。高職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要針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具體內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業務技術素質、文化審美素質和心理生理素質等幾方面,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德、智、體、美等要素及品質。高職在設置綜合素質課程時應盡量將接近的科目知識融合在同一門課程中。比如,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設計的“人文藝術與道德修養”、“高新技術與現代管理”等綜合性很強的課程。還有如“問題分析與解決”、“有效會議管理”、課程教學“高績效團隊建立與運作”、“人際勾通與服務文化”等。高職院校要始終培養人格健全、身心和諧、理想高遠,具有一定人文、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的合格公民作為教育工作目標。綜合素質教育選修課覆蓋面較廣,涉及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思想政治、計算機類、語言、藝術、體育衛生、基本技能類等學科的綜合。
(二)文理滲透融合的課程體系
通識課程是對學生進行寬泛的專業知識教育。開展高職通識教育的目的是改變專業設置過細導致學生知識面窄、知識結構單一的現象,力圖通過這種方式培養高素質的現代高職人才。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時,要形成通識教育共識,淡化專業思想,改變課程設置單一性、封閉性、滯后性,確保課程的多樣化、規范化,加強綜合課程,文理滲透和融合。嘗試通過學分制,滿足學員在求知上的“各取所需”。課程體系方面,本著強化基礎的原則,減少課程數目,精煉課程內容,將發展前沿知識、文化素質修養知識充實于課程之中,整合教學內容,夯實學生發展的基礎。在文科、理科方向上要有所側重。1.理科生通識教育課程設計。鑒于理工科學生往往偏重專業知識,忽視人文社會科學,所以理工科學生需要選修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系列科學課程。如中國文明、人文基礎與經典閱讀、全球視野等。2.文科生通識教育課程設計。鑒于文科學生缺乏自然科學知識,文科生要修《高等數學》,特別關注對學生數學思想、數學邏輯的培養、自然科學和信息科學系列課程,科技、經濟、社會、化學與社會、信息技術與現代社會、生態學等。3.文理生通識教育共修藝術課程設計。文理科生都要修完一定學分的藝術課程。如美學原理、藝術導論、音樂鑒賞、舞蹈鑒賞、戲劇鑒賞、戲曲鑒賞、影視鑒賞、中外藝術歌曲賞析、中外藝術歌曲賞析等。
(三)公共基礎奠基的課程體系
公共基礎課是培養高職學生普適性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基礎課程,與專業課互相滲透和支撐,共同作用于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公共基礎課作為專業學習的基礎,承擔職業能力、職業道德、綜合素質等基礎能力培養任務,在高等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起奠基作用。高職公共基礎課程平臺:1.英語、數學、計算機、應用文寫作課程。是高職主要公共基礎課程,在高職教育人才培養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承擔著培養學生基礎素質的任務。2.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學校要創建思政課理實一體化教學平臺,真正實現思政課由灌輸式教學向啟發式教學轉變;由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向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轉變;由單一的知識、理論傳授向綜合素質培養目標轉變。3.其它課程。如體育(健康與運動)、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等為高職公共基礎必修課程。高職應加強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發展觀,通過思想領域的轉化,培養學生的自身通識人才的價值觀,使學生選課避免功利化取向。
(四)體現職業素養的課程體系
職業素養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主要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等方面。影響和制約職業素養的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實踐經驗、社會環境、工作經歷以及自身情況。職業素養是個大概念,專業是第一位的,除了專業,敬業和道德是必備的,體現到職場上的就是職業素養;體現在生活中的就是個人素養或者道德修養。職業素養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職業意識等。學校可開設職場禮儀、公共關系、企業文化、組織行為學、產業文化、溝通技巧、職業素養、體育與健康等課程來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水平,以適應將來工作需要。
(五)適應社會生活的課程體系
適應社會生活目標的要求是以“促進學生成長需要”結合“社會需要”,來選擇相應的人文通識課程。在此目標下構建的通識課程體系,應包括積極生活和社會問題處理類課程。這類課程如《幸福學》、《人際關系與溝通》、《生態與人生》、《哲學與人生》、《經濟與人生》、《人與環境》等。這類課程設置主要是學習為人處世的方法,即學習社會關系處理、社會問題認識、社交禮儀等。
(六)人化校園環境的課程體系
這是屬非正式課程的方式和潛在課程的影響來實施通識教育,可借鑒臺灣正修科技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即校園整體環境的通識教育與校外的通識教育。包含“生活教育”、“校園文化”、“文藝活動”、“讀書活動”等。生活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道德情操、生命價值觀等。校園文化是培養學生做一個溫文儒雅的科技人。文藝活動是培養學生人文、創造、表演以及欣賞的能力。讀書活動使學校成為書香學校,形成良好的校園讀書風氣。高職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建立與實施要有利于科學合理地培養高職技術型人才。高職院必須樹立高職通識教育觀,理清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思路,有效地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實踐。形成課內和課外、校內和校外、通識課與專業課相結合的通識教育課程模式,促進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
作者:吳興富 張小軍 單位: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