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計劃總結
一、“十一五”發展回顧
(一)旅游業發展的成績
“十一五”期間,全區上下按照區委、區政府的要求,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發展戰略,全區旅游業保持了健康穩定發展。
1、旅游經濟快速增長,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十一五”期間,接待入境游客由1600人次增加到9600人次,同比增長5倍;接待國內游客由35.5萬人次增加到62.1萬人次,年均增長15.1%;旅游總收入由1.5億元增加到3.1億元,年均增長21%,全區旅游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2、旅游產業鏈條不斷延伸,旅游產業初具規模
“十一五”期間,全區可接待游客的景區(點)由年的1處增加到10多處,達到A級景區標準的3處;工農業旅游示范點從無到有,發展到3處,其中省級農業(含漁業)旅游示范點3處;星級酒店由年的3家發展到年的6家,其中四星級酒店2家,三星級酒店2家,二星級酒店2家;專職導游人員200多人。旅游行業直接從業人員達到2000多人。
3、組建了旅游行政主管機構,出臺了旅游發展政策
為加強全區旅游業的行業管理,統一規劃協調指導旅游業的發展,在年成立了獨立的旅游局,統一了區域內旅游行業管理,明確了旅游業的指導思想、奮斗目標、工作重點、政策措施,營造了良好的旅游業發展環境,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區旅游業發展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是思想解放不夠,觀念陳舊。一些地方對旅游業的綜合帶動作用認識不足,認識不到自身存在的資源優勢,認為我區發展旅游業不具備條件,沒有將旅游業作為重要的經濟產業擺上應有的位置。
二是缺乏旅游發展專項資金,不利于借旅游為題開展全區旅游的整體形象宣傳。同時,無力參加各種旅游交易會,很難將我區的旅游合作項目、旅游產品、商品推介出去,從而使招徠國內外客商來觀光旅游、開展考察等活動沒有形成良性循環。
三是旅游行政管理機構有待進一步完善,旅游局人員缺少,工作開展難度較大,很難滿足旅游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二、“十二五”期間旅游業發展環境分析
(一)發展優勢
1、政策優勢。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國際旅游業迅猛發展,中國旅游業保持較快增長,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場,在相當一個時期內我國仍處于發展的黃金期。年12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省、市兩級黨委、政府也高度重視旅游業發展,將旅游業作為全省的支柱產業來發展。這為我區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資源優勢。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齊魯文化、燕趙文化、文化、運河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各種文化獨具魅力。“三策固本”董仲舒、“一代文宗”田雯、“清代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女篆刻家”劉淑度等名人都生長在,許多歷史名人在留下了熠熠生輝的足跡,僅康熙、乾隆在題詞作詩就逾百篇,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明代靖難之役、菲律賓東王病逝等歷史事件發生在,其中王墓列入國家重點保護文物,由此開發的王御園吸引了大量游客。運河、岔河等自然風光壯美婉約,涯萬畝桃園、城北生態林等田園風光多姿多彩,新湖景區、錦繡川景區成為人們假日休想的理想去處。以綠色環境、綠色產業、綠色食品為載體的“綠色”形象日漸凸顯,為發展休閑觀光旅游提供了新的空間。
3、交通區位優勢。自古就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作為全國交通運輸主樞紐城市,區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在建的京滬高速鐵路、鐵路以及即將修建的高速鐵路在此交匯,高速公路穿境而過,5條國道、14條省道縱橫交錯,帶動了強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承辦各級各類大型會議、會展、節慶活動越來越多,為發展“會展旅游”、建設區域性服務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客源市場分析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許多旅游者的興趣已逐漸從傳統的觀光旅游向特色旅游轉化,生態旅游、農業旅游、工業旅游等特色旅游項目漸趨流行。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化生活和現代節奏對人的壓力越來越大,城鎮居民迫切希望能夠在短暫的雙休日外出休閑度假,緩解壓力,因此近郊休閑游越來越受歡迎。我區地處京津塘都市圈和濟南城市圈之間,生態旅游和工農業旅游資源豐富,生態旅游、工農業旅游、城郊休閑旅游的興起,與我區旅游資源的潛在優勢相吻合。
(三)制約因素
1、旅游專業人才缺乏,旅游服務質量較差
區旅游業起步晚、專業人才少,旅游管理與服務人員總體素質不高,不能滿足全區旅游業快速發展的需要。旅游教育培訓機制不完善,旅游規劃策劃人才、經營管理人才與高技能接待服務人員嚴重缺乏,制約了我區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2、管理體制尚不完備,市場監管力度不夠
我區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尚不健全,旅游體制尚不完善,履行職能手段有限。旅游法制建設相對滯后,行業執法力量不足,導致旅游市場監管力度跟不上,制約著我區旅游業健康有序發展。
3、內部發展不協調,相關行業承載力不足
旅游業內部,各要素發展不平衡。餐飲、住宿設施基本能滿足游客需求,但景區景點基礎設施不足,圖形標識、公共衛生、環境保護、公共廁所、停車場等方面不盡完善;旅游交通車輛不足、車型落后;旅游購物娛樂場所分散,特色不突出。同時,市民文明程度、園林生態、市容市貌等方面也有不盡完美的地方,這些都影響城市形象,制約旅游業發展。
三、“十二五”規劃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發展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統領旅游業發展全局,全面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打造區域經濟文化高地”的部署,牢牢把握“看、看”目標,放大“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品牌效應,突出“歷時風尚、人文風情、田園風光、都市風景、發展風貌”定位,充分發揮優勢,深入挖掘資源,強化要素整合,精心策劃包裝,深入實施旅游大項目帶動戰略,全力打造“齊魯燕趙文化融合之城”、“城市觀光田園休閑勝地”兩大品牌,努力建設魯西北、冀東南集觀光、休閑、商貿、美食、娛樂等于一體的區域性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