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藝術理論
一、藝術設計教育現狀
我國現今的藝術設計教育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教育體系:一是以傳統的圖案為設計基礎;二是以西方廣泛推崇并且相當普及的“三大構成”為設計基礎。而如今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通常以第二種為主導。第一種體系注重圖形與圖案,是傳統的工藝美術設計,偏重藝術訓練;第二種體系則以“三大構成”即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為基礎訓練,注重形式美,由二維到三維空間,從形式至色彩都規律化、程式化,培養學生理性地分析美的能力。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藝術院校的藝術設計教育一直都是以傳統的圖形、紋樣、圖案的設計為主要的訓練手段,以傳統樣式為素材,以民間工藝為表現對象來進行藝術設計教學。但隨著改革開放,大量西方事物不斷涌入,社會各方面都發生了巨變,藝術院校也深受影響。“設計基礎”這一領域的教育,改變了以往以圖案為主的傳統教學,不再注重工藝美術式的訓練模式,引入了“三大構成”設計理論,全盤接受了西方的培養方式與體系,忽視了我國的手工藝藝術與民間藝術等傳統元素對藝術設計教育的影響。
試分析形成這一現狀的原因,筆者認為一方面是由于受改革開放經濟大潮的影響;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客觀條件、歷史背景的制約。
首先,文化藝術作為社會上層建筑,必然受經濟的影響。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迅速,與世界經濟的接軌和融合、信息化的普及、信息產業的崛起等等,這些都要求現代藝術設計能跟上時代的腳步,與之相適應。
而中國的現代藝術設計起步較晚,教學理論與時機都不成熟。為了迎頭趕上,所以一切以“拿來”為上。另外西方國家高度發展的經濟和生活水平,使得中國大眾有了一種強烈的崇洋心理,習慣于把西方的事物奉為圣典。而正是在這盲從的影響下,使得藝術設計教學正逐漸喪失應有的本土文化傳統,全盤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與方法。
其次,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狀況相對落后,從理論、實踐到教育體系都不夠完整。這些可以從我國藝術設計院校的師資水平、教材取用、教學方法等方面窺見一斑。
此外,現今社會需要大量的設計人才,迫使藝術設計院校不斷加快培養現代藝術設計人才的步伐。而以“三大構成”為主的設計基礎教育,正好迎合了這一“快速”要求。傳統圖案設計教育要求學生進行大量古代圖案臨摹與繪制的基礎訓練,在此過程中不斷吸取營養來更好地領會我國深厚的傳統內涵,從而達到提升學生領悟美的能力、提高基礎設計技能的目的。中國傳統藝術講究“師法自然、氣韻生動、立意中得心源”。說的是從自然中提煉出形象與感覺,最后形成心中的意象與美的內涵。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需要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培養感性的直覺和對美的領悟力。圖案設計還很重視寓意與象征,這一點也對設計者的文化背景提出較高要求“。三大構成”則正好與之相反。它以“點、線、面”三要素來概括二維與三維空間的形象,以色彩的形成與配置表達視覺規律。美變得簡單和概念化,概括成為“形式美法則”,美都可以方法化、程式化、規律化。只要從這些規則、規律、方法出發,理性地分析形象,歸納要素,就可以掌握美學規律和標準。任何人都可以生產出社會所需要的美術產品,可以達到人對美的追求。設計變得簡單、易學。這種速食、快餐式的培養,只需要很短時間,在短期內就可以打好基礎,從而達到“快速”培養設計人才的目的。但它的弊端顯而易見:缺乏了藝術應有的文化內涵與底蘊,脫離了文化背景。雖然外表形式優美,但往往并不耐看,太機械化,缺少人情味。
其實,這就突顯出了一個西方文化的審美標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標準之間的問題。雙方的概念與準則在中國的土地上顯得尤為沖突。
二、傳統的回歸
1.傳統的文化藝術價值
一百年前列強侵略與隨之的社會動蕩,使得中國民眾常以一種卑微的心態看待西方事物與文化,而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卻以一種粗暴的態度。古老的、民族的常被認為是“落后的、不現代的、不時尚的”。但是中國藝術是需要中國文化作為其背景的,是要站在民間文化的根基之上的,是離不開傳統文化滋養的。
那如何理解“傳統”呢“?傳”即傳布和流傳,由上代交給下代“。統”即一脈相承,相互聯系的系統。總的說就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由歷史沿傳而來的思想、道德、人倫、風俗、藝術、制度等。概括起來主要是表現在文化方面[1]P112-113。傳統文化包括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習俗、倫理道德、審美習慣等,經過幾千年的沉淀,已經深深地扎根于我們的內心深處,共為一體。它一直存在,不會受西化影響而改變或消亡“,民族的才是永恒的”。
設計只有具備自己民族的藝術特色,適應民族的審美習慣,作品才會與大眾產生共鳴,為我們所喜愛。
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的繼承與發揚,經過長時間的取舍,所留下來的其實是最為優秀、最具競爭力的精髓。它們成為傳統藝術的載體,體現著中華文化的光輝。
西方對于文化藝術的傳承有著積極的態度。我們贊嘆著西方優秀雕塑、繪畫、建筑、設計精品的同時,其實也能發現那些精品身上無一例外地有著西方傳統的影子,無一例外地都是西方深厚傳統文化底蘊造就的藝術作品。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古希臘藝術有著古埃及和兩河流域藝術的深遠影響;古羅馬藝術是古希臘藝術的傳承;而偉大的文藝復興藝術又以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為載體;學院派、古典主義是文藝復興的發展與延續等等。西方現代藝術雖然是百家爭鳴,也是因為藝術家們站在了傳統的“肩膀”之上,憑著對其深刻的理解與發揚,才使他們的作品得以被世人稱頌。所以傳統是“根”,只有在“根”的滋養下,藝術設計這棵“樹”才能枝繁葉茂,日益強大,擁有著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