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當今時代,互聯網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全球信息的即時流通和多樣化互動已基本實現,多元價值觀的表達、交流和碰撞越來越具有客觀必然性,價值多元的信息時代圖景已然展開。大學生是互聯網的重要使用群體,互聯網通過與大學生生活方式的密切融合,推動大學生直面多元價值的沖擊。在這種情勢下,價值選擇能力必然在大學生素質結構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并成為提升價值觀教育效果的鎖鑰。
一、互聯網條件下培養大學生價值選擇能力的意義2011年7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4.85億人,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6.2%”。①
大學生不僅置身于互聯網境遇中,而且是互聯網的重要參與群體,其身心發展更是與網絡緊密相關。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價值選擇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客觀環境和重要條件,研究互聯網條件下大學生價值選擇能力的培養具有重大意義。
(一)社會現實的客觀要求
當今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社會在深刻的轉型進程中時有“陣痛”,處于不同利益群體、知識水平的人們對此有著不同的看法,互聯網則為多元價值觀提供了更為寬松的表達空間。此外,由于互聯網的國際接洽性,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滲透有了便利渠道。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直言不諱地說:“中國不會拒絕互聯網這種技術,因為它要現代化。這是我們的可乘之機,我們要利用互聯網把美國的價值觀送到中國去。”由于具有特定思想意識的人的使用和操控,互聯網作為技術性工具的基本屬性逐漸隱退到其所承載的價值觀背后,成為思想觀念的新載體。面對浩如煙海的信息資源與其所傳達的價值觀念,大學生缺少的不是選擇的機會而是作出正確選擇的能力,關注大學生價值選擇能力的提高是社會現實提出的客觀要求。
(二)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客觀需求
互聯網具有“點擊依賴性”,對于各類網站來說,點擊率是其“生命力的集中體現”。②而對于互聯網用戶來說,“點擊依賴性”依舊成立。這個角度的“點擊依賴性”是指用戶通過“點擊”鏈接,對網絡信息進行選擇性接收和自助式組織,因此,用戶由互聯網所獲得的視域及所形成的信息結構對網絡鏈接的選擇或曰“點擊”也具有依賴性。選擇的過程也是大學生自組思想視域、形成并完善知識結構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互聯網不失為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一項好工具,但由于社會經驗不足、人生閱歷尚淺,他們極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引誘和誤導,使得現實視域與理想視域存在較大差距,從而在多元價值的沖擊下迷失自我。要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就必須關注互聯網條件下大學生價值選擇能力的培養,引導其正確地利用網絡資源進行選擇,組織視域、規劃人生、構建合理的素質結構,使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及身心健康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
(三)大學德育時代化的必然選擇
大學德育遭遇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信息社會,要想占據互聯網這片新領地的價值制高點,時代化是其必然選擇。
江澤民指出:“信息技術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我們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現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間和渠道。要重視和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時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③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是大學德育把握時代機遇的主動姿態,是直面社會和大學生發展需要的積極做法。大學德育必須遵循服從服務社會發展的規律,尊重學生發展性需要,洞察教育點,才能杜絕“老調重彈”,避免浪費教育資源。大學德育要適時“出現”在大學生易產生迷茫的思想斗爭激烈之地,使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現實,不僅要授之以“魚”,引導大學生選擇正確的價值取向,更要授之以“漁”,培養大學生分析辨別、自主選擇的能力,利用互聯網實現卓有成效的價值觀自我教育。
(四)價值觀培養的正確道路在多元價值并存的社會,價值選擇能力的培養是價值觀教育的鎖鑰。價值選擇往往是在現有價值觀的基礎上運用理性思維對所接觸到的事物進行價值比較后作出的,是通向價值實踐的必由路徑。通過價值實踐,人們的價值選擇得到檢驗,這一過程將深化或消解其原有價值觀念,將價值觀水平提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互聯網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培養體現在:提供海量的信息,拓寬大學生的視野與思維域,有益于知識儲備,提高認知能力;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既給大學生設置價值陷阱,也為大學生價值選擇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片廣闊的演練場;此外,通過關注社會現實、參與網絡討論,可以提升大學生的理性思維水平,利用網絡提供的各類實踐機會,鍛煉參與虛擬與現實兩個空間實踐的能力,更廣泛和全面地檢驗價值選擇,促進正確價值觀的樹立與穩固。
二、互聯網條件下大學生價值選擇能力的培養模式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在新的歷史時期,思想領域的矛盾和斗爭錯綜復雜,有時還表現得相當激烈。思想領域的陣地馬克思主義不去占領,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必然會去占領”。④互聯網在世界范圍內日益普及、發展的今天,面對西方國家對信息強權的把持,我們必須構筑起尊重為本、虛實結合、社會聯動的培養模式,搶占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
(一)尊重為本——拓寬價值認知空間
1.尊重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培養大學生的價值選擇能力,必須以大學生的思想實際為基礎,洞悉思想現狀的成因,為價值觀教育提供起點。首先,大學生面臨著在開放態勢下競爭與合作并存的世界環境,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革開放正向縱深發展。其次,當今大學生的思想具有獨立性、開放性、不穩定性及一定程度的功利性。究其原因,大學生群體獨身子女的比例較大,身處開放多變的社會環境中,承受著社會轉型帶來的新壓力,通過間接經驗傳遞得來的理想信念的堅定性有一定程度的退化等。大學生思想的實際及其與社會環境的互動關系表明,要使教育得以有效介入,必須尊重社會實際和大學生思想發展的客觀規律。當今時代,教育的歷時性已經向學生與教師接收信息的共時性轉變,大學生有些關注的領域超出教師的目之所及已成實然;另一方面,大學生思想矛盾不可能僅靠教師的幫助來解決,自我思考、獨立處置能力已成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備素質。可以說,大學生的思想實際也是教育者面臨的最大實際,而尊重這一實際并“順勢而教”則是最有效率和效力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