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等教育
2011 年 10 月 25 日至 26 日,澳門理工學院舉辦了主題為“高等教育戰略規劃與人才培養”的高等教育論壇。論壇的主要議題有:制定教育發展戰略規劃的意義、途徑、方式;制定澳門高教發展規劃與內地中長期教育規劃協調;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與多樣化人才培養的關系;如何圍繞培養創新型人才加強高校的課程設計、開發和實施;如何以學生學習成效為本來組織課程設計、教學實施、質量評價;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的特點及建設。來自歐盟博洛尼亞進程組織秘書處的專家,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教師發展中心的專家,中國內地、香港、澳門 23 所大學的專家學者,近 40 位代表參加了研討會,有 29 位代表在研討會上發表了論文,研討的氣氛熱烈。代表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了系統而深入的討論,形成了相應的共識,也提出了一些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一、重視和制定高等教育發展戰略規劃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不少與會專家對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的探討恰好反映了高等教育不同層次規劃的情況和特點:一個大學的規劃(華東理工大學、南京大學的系統介紹);一個地區的規劃(澳門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設想和進言);國家級的規劃(中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指導性意見和經驗的介紹);區域性的規劃(歐盟博洛尼亞進程的建立、進程及后續發展的介紹)。這些層面教育戰略規劃的制定和推行既有共同的地方,也體現出許多不同的做法和特點,使與會者拓展了視野,能從多個視角去了解和認識其性質、功能,并深入探討其制定、推行的途徑和方法。
二、關于戰略規劃中幾對關系的探討
1、發展目標與準確定位
凡制定戰略規劃,總要有較長期的目標,且往往體現出宏偉性。這需要有戰略眼光,能透過眼前的現象看到發展的遠景。而確定目標并能實現目標的前提是對自身有正確的定位。就一個大學來說,在看到遠景發展需要的同時,要認清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統中的類型、現有的發展層次、政府及社會各利益相關者對自己發展的要求和企望、自己已有的和能爭取的發展資源等;就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來說,要認清高等教育(包括規模、結構、分布、資源配置等)在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發展中的地位和關系,才能以此為據確立可行的戰略目標。正如專家們提到的,各個層次的規劃都需認真運用 SWOT 方法來作環境掃描和自身分析,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當然,通過上下互動使領導的設想和各級各類人員的意愿溝通整合、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的協調連接等也是做好戰略規劃的重要環節。
2、重點建設與協調發展
上述戰略目標的選擇以及對自身定位的分析,都是在尋找可能的突破口。通過重點建設的集聚效應,取得跨越式的發展,擠入先進的行列,這似乎成了制定戰略規劃的傾向。尤其在后發的地區和國家,其追趕型的高教幾乎都熱衷于這么做。所謂的“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要集中有限的資源放在重點建設上,以期出現超常規的發展,產生顯示性的效應。一般來說,重點建設的政策短期內就會產生明顯的作用,如 中國的“211 工程”以及后來的“985 工程”建設。當然,也一直有專家不斷指出,要注意和處理好重點建設與協調發展、公平與效率這兩對關系。這次研討會上,有專家針對重點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明確的建議:對確立的重點建設項目需經嚴格的評審程序,而不是靠上級的指令;要提出明確的目標,包括長遠的和階段性的,并能夠加以檢查考核;嚴格問責制度,實行公開的評估,以確保重點建設的效益。與會學者提到,目前大家普遍對“有所為”感興趣,爭取資源,采取措施,總結經驗,以利再行。而對于“有所不為”并不關注,自行其是,也存在認識和實踐上的一些誤區。與會者認為,對于非重點建設的學科、學校等“,不為”不是不作為,只是相對重點建設的“大為、先為”來說,是“小為、后為”(當然必須淘汰的另論),更不能因重點建設的發展而損害了它們發展的環境。只有重點和非重點協調發展,才能提升全局的發展。
3、統一要求和特色發展
這是戰略規劃制定、推行過程中必會面臨的問題。形成共同的愿景,認可相同的目標,是戰略規劃的必要之義。愿景和目標一旦確立,高校的各部門、各學科就要按照統一的步驟和要求去做。對一個地區或國家來說,統一規劃的要求還會面向所有高校。這對實現規劃的目標是不可或缺的。但高等教育是專門教育,是高深知識的積累、傳播和創造工作,各個學科、各個高校都有其發展的特色。只有個體的特色得到充分發揮,才會促成其創造性的勃發。在戰略規劃制定過程中要認識到并調整好兩者的關系,而在實踐中協調兩者的關系并非易事,需要努力探索。
三、對以學生學習“成效為本”的課程、教學方式改革的探討
1、如何推行以學生學習“成效為本”的教學方式研討會上,來自英國以及香港地區的專家學者較詳細地論述了這一理論的來源、基本理念和實施方法等。其所循的邏輯是簡單明了的:首先,明確學生培養的目標(學生通過學習應具備哪些核心能力);然后,設計課程以及評價方式和指標,檢視核心能力的達成;最后,對未達培養目標者給予協助。近 20 年來在美國及歐洲出現并漸成趨勢的“學生學習成效”評價方式被認為是最為有效的,香港和臺灣等地近年來也在努力推行。與會專家著重介紹了他們在課程設計、科目大綱制定、編寫以及學習質量評估等實踐中的探索和經驗。香港理工大學的代表在總結上一輪推行過程中的經驗時提出,在預設學生學習成效和檢測評價實際學習成效時,應重視對大學生的發展更為重要的“隱形知識”和“高階能力”。該校所提出的如何去區分并明確標準且能加以檢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是很有積極意義的,為與會者進一步理解并探索這一理論,并將其運用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2、亟待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實踐告訴我們,推行以學生學習效果為本的教學方式,教師是關鍵。這不僅是要轉變教學觀念,即從以教師為中心轉為以學生為中心,還要有實際操作的專業要求和水平。首先要解構并列明學生學習要達成的效果,即在知識系統、綜合能力、操作技能等多方面達到的專業程度,然后據此設計課程、編寫科目教學大綱并制定學習成果評價的標準和方法。這是個專業性要求高且較為繁復的過程,教師既要熟知本專業的知識、能力、技能體系,還要對學生的發展基礎及個性化的學習能力有較好的把握,二者結合起來才能起到積極的效果。這就需要為教師的進修、培訓創造良好的條件,不斷提高其專業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