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等教育
以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為代表的全國很多地方法院近些年來展開了審判工作的“五進”活動,即“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軍營”,目的是構建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增強司法工作民主性,確保公正、高效、廉潔、文明司法,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審判工作“進學校”也為地方高校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帶來了思考和契機。加強地方院校與法院等法律實務部門的聯系,建立合作人才培養機制無疑會實現多贏,既能有益于我國法學教育走出脫離實踐,偏離職業需求的困境,又能解決法律實務部門專業人才稀缺的問題,實現地方高校法學教育與法律實務部門的良性對接,使高校的法律人才資源真正服務于地方的法治建設,進而促進地方的經濟建設,同時又凸顯地方高校法學教育的特色。
一、地方院校法學教育在實務性人才培養上有待完善
我國法學教育存在一些問題,表現為教學模式單一,法學專業課程設置僵化,旨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實踐課程較少;教學內容陳舊,難以反映法律實踐的需要;教學方法落后,一些教師習慣于空洞的說教,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考試方式導向存在偏差,更多地是以“標準答案”來限制和壓抑學生的原創精神等等。概括起來,在理論知識教育和實務能力培養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我國法學教育主要以本科教育為主,學生在高中畢業之后,就投身于法律知識的學習,對于絕大部分學生來講,缺少豐富的哲學、歷史等人文知識素養,在法律知識的學習上很難理解條文背后的東西,而理論課程的設置,在課時和類型上又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自我約束性和自學能力,這往往又是剛剛進入大學的新生最為缺乏的。
地方院校,尤其是地處偏遠、發展困難的地方院校在生源上本身就處于劣勢,這一問題顯得更為突出和明顯。另一方面,我國的法學教育在實務性人才培養方面也難以勝任,單純依靠高校有限的資金、力量、人員,很難在打下扎實理論的基礎之上兼顧實務能力的培養,難以完成向社會輸送大量合格的實務人才的使命。
面對這些問題,有學者指出應當借鑒美國等法學教育比較成熟、成功的國家的經驗,引進診所式教育方法、案例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等等。筆者認為這種改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尤其是地方院校法學教育面臨的困境,原因在于:首先,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法學教育模式是完美無缺的,美國的法學教育模式也不例外。雖然美國法學教育在理念上和教育模式上都為世界各國所矚目,成為許多國家法學教育改革所借鑒的對象,但在全球化的沖擊下,美國對傳統的蘭代爾案例教學模式正在進行著深刻的反思,開始了一場以問題解決和能力提升為導向的法學教育革命。[1]
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法學教育模式需要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變化不斷地進行調整,我們對他人的成功經驗也要一分為二地看待。
其次,處于轉軌時期和法治化進程中的中國國情與聯邦制度和判例法系下的美國國情有著根本性的區別,簡單地借鑒難免會南橘北枳。比如美國實行案例教學法是因為美國是一個普通法國家,判例法占有重要地位,案例教學法對于學習和研究美國法律的形式和內容具有重要作用,但案例教學法引進我國就存在很大的問題。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從具體到抽象理論的歸納推理學習方法具有效率低下、難以窮盡的缺點,而我國高校的課堂教學時間本身就很有限,案例教學難以概括全部的法律知識和法律原理,決定了它最終不能成為課堂的主要教學模式。再比如診所教育需要雄厚的師資、資金和寬容的制度支持,這些都是我國大部分高校,尤其是地處偏遠,辦學條件差的地方高校所欠缺的,診所教學也難以大規模地有效開展。基于以上兩點,我國在法學實務性人才的培養上應另辟蹊徑,找出適合自己的道路。再比如,討論法教學模式在我國也存在很大的問題。討論課的有效進行,一是對教師要求很高,既要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又要有豐富的法律實務經驗,還要有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控制駕馭課堂的能力;二是對學生要求很高,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人文與科學知識的訓練,具有厚實的知識基礎和活躍的思維,能夠旁征博引、廣泛聯想,而且要花費數倍于課堂的時間去準備。
二、地方院校與法律實務部門建立合作機制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而高等院校人才的培養模式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法學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法律人才的攻堅力量。誠如美國近代著名大法官霍姆斯所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法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法學教育以培養時代需要的高層次、復合型、國際化的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實務型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我國法學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強調職業化特點,法學教育的目的并不止于要學生知道某種法律的具體規定,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法律的運作機制,教會學生能夠具有法律人特有的思維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能夠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的法律問題。
我國法學本科教育一般是四年完成,在這四年中既要學習公共基礎課、法學基礎課,又要培養法律實務技能,因此,美國實用主義思想在法律教學上的理念“利用最少的時間,掌握最多最實用的東西”對我國法學教育同樣適用。高校與法律實務部門在人才培養上實現合作,符合職業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需求,有利于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目標。
此外,我國法律實務部門長期以來面臨著人才困境。一方面,法律實務部門對高校法學專業畢業生缺乏信心,相當一部分法學畢業生很難迅速適應執業需要,社會實踐經驗少,解決問題的能力低。在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的當今社會,伴隨中國經濟發展和和平崛起,更是缺乏在國際舞臺能夠使用外語維護中國國家法律利益、能夠代表中國從事國際法律規則制定、實施以及解決國際法律糾紛的國際型卓越法律人才。另一方面,法院等法律實務部門的工作人員也面臨充實理論知識、提高理論水平的壓力,尤其是大量新的法律法規的出臺,使得法律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如何把辦案經驗和理論學習有效地結合起來,也是司法職業者必須面臨的問題。實現高校和實務部門的合作是改觀人才困境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