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針對在新課程標準的形勢下如何更好地進行地理教育教學的問題,我通過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得到的體會提出一些在地理課堂教育教學問題改革的初步設想和做法,與大家共享。
一、加強“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師的教學意識的更新和教學技能的提高,需要從地理教師的主客觀兩方面進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過多注重了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學中,教師更要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導知,知趣相融”,努力形成輕松、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師生“自由呼吸”地理教學課堂中沁人心脾的“空氣”。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更需要地理教師注意增強自己的組織能力與親和力,這樣才能迸發(fā)出愛好地理的歡聲笑語。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詼諧幽默、可親可敬的教態(tài),會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特別在初中階段“,愉快”仍然是學生樂于學習的原因之一,絕不能搞“一言堂式”的教學,要盡可能做到寓教于樂。
二、運用“互動教學”法
地理教師應該轉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將“互動教學”引入地理課堂,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教學原則。
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點,地理課堂教學往往需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以把學生組織起來親歷這些過程,如進行學生地理新聞發(fā)布活動、地理新聞點評活動、地理角色扮演活動等。
要注意有適當?shù)?ldquo;教學民主”。
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如在講“我國的河流———黃河”時,可適時提問:“面對我國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緊張的嚴酷現(xiàn)實,該如何治理?”學生會圍繞著問題,七嘴八舌展開議論。
課堂討論既活躍又深入,對師生都有很大好處。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時,可以從多個角度切入,充分讓學生理解其價值。有的學生提出小島面積小,保衛(wèi)成本大。其實不然,如在“南海諸島”的教學中,南海諸島絕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灘,島嶼不多,其共同點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島海拔不超過15米)、面積小(最大永興島僅1.85平方千米),南海諸島分布范圍南北縱長1800千米,東西橫寬800多千米,面積約160萬平方千米,占我國管轄的藍色國土的一半還多,其主權方面政治意義可想而知。同時從自然資源方面思考,島上長夏無冬,林木繁茂,海鳥眾多,鳥糞積藏量十分豐富,為農(nóng)業(yè)發(fā)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機肥,具有相當?shù)慕?jīng)濟開發(fā)價值。因而保衛(wèi)南海在于它是捍衛(wèi)國家的領土主權,保衛(wèi)豐富的海洋漁業(yè)資源和豐富的石油及礦產(chǎn)資源。因此,通過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可以培養(yǎng)學生廣闊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四、思維地圖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對初中學生而言,是幫助其樹立空間地域概念的基礎,也是培養(yǎng)其地理思維的主要手段。“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所以地圖教學是地理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地理概念、實踐能力”的主要方式。在地理教學中涉及的各種各樣的示意圖、景觀圖、統(tǒng)計圖表等是培養(yǎng)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平時讀書過程中加強對這些圖像的分析,掌握判讀方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電子地圖也將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對地理教師教識地圖的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所以,地理教師還要努力學習和運用電子地圖等新的地理教學手段,才能符合新形勢下的地理素質(zhì)教育的新理念。
總之,在新的地理課標理論的指導下,要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與時俱進,適應網(wǎng)絡環(huán)境和計算機輔助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地理學科的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