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城市生態論文
如何治理水域環境、挖掘城市濱水空間的優勢、塑造濱水空間形態,成為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最重大的民生問題。基于此,岳陽市正在編制環城水系景觀總體規劃,以期提升城市人居環境品質、帶動城市綜合發展、打造“秀美岳陽、宜居城市”的亮麗名片。
1工程概況
岳陽市王家河風光帶是岳陽市環城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岳陽市整個生態濕地系統的核心地段之一。本次設計為王家河風光帶一期工程,河段位于中心城區,其西部為已建居住小區,南面毗鄰王家河大橋,全長約1km,綠地斜坡寬度為20~70m不等,河面寬度為100~200m,設計綠地總面積為4.3萬m2。王家河風光帶總平面圖見圖1。目前河道正在進行清淤、截污、疏浚河道、水體凈化、周邊環境綜合治理等工作,成效顯著,但還需進行園林景觀規劃建設,為環城水系景觀恢復與建設做出范例。
2現狀特點
2.1不利條件
根據對王家河風光帶的現狀調查,發現此處存在較多不利因素:(1)水體污染嚴重,為劣Ⅴ類,主要為有機物污染;(2)河岸線主要為陡峭的人工邊坡,水流侵蝕岸線;(3)陸生腹地狹窄,居民建筑直抵河岸,造景空間局促;(4)自然植被全無;(5)與城市主要交通網絡聯系通道少。
2.2有利條件
王家河風光帶的建設還有較多有利條件:(1)王家河大橋下及南側有成片的綠地,提供了主入口及橋下的活動空間;(2)截污工程管線的修建留下了4~6m的線形臨水平地,便于游路的建設;(3)原有魚塘堤壩在造景中可以加以利用,形成極富特色的湖堤景觀。
3設計原則———低碳生態原則
基于低碳生態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在具體應用中應體現生態化、本土化、人性化和便利化原則。
3.1生態化原則
以支持構建生態安全格局為基礎,運用可持續性的規劃設計方法,充分結合現有地形、水質、植被等自然資源特征,保持和修復水體及周邊綠化的原生態功能。
3.2本土化原則
充分挖掘和突出地方特色及景觀特色,尊重地方文化,選用具有本土特色的水岸植物及鄉土建筑材料。
3.3人性化原則
突出“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慢行道為主,完善游步道網絡結構、標識系統、服務設施及與游人密切相關的配套設施建設。
3.4便利化原則
加強濱水景觀與公共交通網絡的銜接,濱水空間的各個部分能夠讓游人隨意進入并輕松抵達,而不僅僅是觀賞。低碳生態理論在本次濱河風光帶設計中的應用要點可概括為“因地制宜、綠色材料、人文關懷、本土特色”。
4設計目標———江南水韻、和樂生活
基于低碳生態規劃理念,遵循生態化、本地化、人性化、便利化原則,尊重現狀地形地貌,充分挖掘地方植物特色,創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濱河景觀,為周邊居民提供休閑游覽的濱水公共活動空間,營造高品質濱水生態宜居家園(見圖2)。設計中保持對鄉土文化和地域特征的尊重,喚起人們對鄉土文化回憶,實現場地文化認同感和情感共鳴,并提煉出和樂生活的設計主題,倡導健康和諧的生活方式,營造“生態、物態、心態”全方位和諧的宜居景觀。
5景觀特點
營造出“春日柳浪鶯鳴、夏日碧荷映日、秋天荻花芳菲、冬日陽光和煦”的濱水休閑景觀長廊。
6具體設計
6.1游步道系統與岸線設計
游步道與岸線處理是濱水區景觀設計成敗的關鍵。建立完善的游步道系統,游路頂標高控制在28.00m以上(控制常水位為27.68m);一級游路寬4m,方便居民慢跑及步行休閑活動和游覽管理車輛的進入;二級游路寬為1.5~2m,豐富游路形態及景觀空間,并為游人安靜休憩提供可能。駁岸則根據現狀用地局促的特點,在常水位以下70cm采用重力式擋土墻駁岸,可以有效防止水流浸蝕;其上采用生態設計手法形成水生植物種植床,為水生動植物創造有利的生境。步道與水面均保留2~3m的植物種植空間,使沿岸的植物群落的厚度得以保證,步道與水面間形成若即若離、時隱時現的關系,步道、岸線與植物一起形成多層次的濱水自然景觀。
6.2主要景點設計
6.2.1“濱河遠眺”
主入口設置在王家河大橋南側,廣場分為上下兩部分,上下高差為8m,通過室外臺階相連。上部為入口標志景石“濱河風光入畫來”,下部為親水平臺,親水平臺上設置白色的膜結構造型,輕巧靈動,與水相映,猶如潔白的云朵漂浮在水面上。
6.2.2“健康樂園”
充分利用兩橋下約800m2的空間,設置公廁與管理用房及橋下健身鋪地,設置室外健身器械、棋牌角、小型戲劇舞臺,為市民提供廣場舞及器械健身空間,并便于地方戲曲、鄉土文化的觀演(見圖3)。
6.2.3“紫云花境”
結合王家河北踏步入口沿濱河游路設置百米長的花境,花境以當地的多年生宿根及球根花卉為主,展示鄉土花卉之美。
6.2.4“狄影芳菲”
充分利用現有水灣設置親水平臺及棧橋,水灣處植蘆葦、水菖蒲等,創造“狄影芳菲”的效果。
6.2.5“青春之歌”景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