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
實施小學美術教育,必須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能力,都能在他們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美術課程應適應素質教育的總體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而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求趣心理,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教學形式,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這種興趣轉化為持久的情感態度。
一、創設“玩”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玩是孩子們的天性,針對一、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我從游戲中找到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形成師生情感交融愉悅的學習環境。比如在學習《各種繪畫》時,課前要求學生準備玩具———水槍,或瓶蓋扎了眼的塑料瓶,然后裝滿水。上課時我帶領全班學生來到操場上,先講清楚游戲規則,然后開始分組玩打水仗的游戲,一邊“玩”,一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周圍發生的變化,學生開始積極探究起來,終于發現地上的水跡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圖案。我接著引導他們觀察這些圖案分別像什么?學生們展開豐富的想象,有的說:“像駱駝、像刺猬、像母雞媽媽。”還有的說:“像福娃、像小鳥……。”我肯定了他們的成績,并提出了作業要求:“平時我們都用鉛筆、碳素筆、水彩筆、油畫棒在紙上作畫,今天我們能不能用手中的水槍當彩筆,操場當畫紙,太陽公公當橡皮畫一幅特殊的畫呢?”學生歡呼雀躍異口同聲道:“能”。
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紛紛將自己的得意之作展示給大家。當得到老師的表揚時,心里別提多高興了。下課鈴打響了,學生還陶醉其中意猶未盡。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教師的有效引導,采用了巧妙融合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二、掌握學生的求趣心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明代教育家王陽明提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要使學生在美術課中“趨向鼓舞”“心中喜悅”,真正表現出“童子之心”,就必須徹底摒棄傳統教學中陳舊的東西。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力求靈活多變,不斷創新,充分掌握學生的求趣心理,使學生在無窮的樂趣中學習實踐。
美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挖掘展示教材內容本身的美,通過生動的語言、巧妙的啟發、對精美范作的分析或形象的講解,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比如在上《吃火鍋》時,我課前設計了一個“食品”展示臺,用布包了起來。上課時先讓學生猜一猜里面是什么,學生們覺得很新奇,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面是什么。當我掀開包布時,學生驚奇地叫了起來:“啊!原來是一桌豐盛的‘食品’呀!”接著我帶領學生開始“吃”自助餐,他們激動地圍著餐桌看著、捏著、聞著。就聽見學生們的驚嘆聲激蕩起伏:“太逼真了”“太棒了”;“我發現原來雞腿是泡沫做的,漢堡是橡皮泥做的,肉丸子是用紙揉成的,牛肉面是用掛歷紙剪成絲做的。我怎么沒有想到呀?”學生們“吃”完后,急匆匆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開始創作,勁頭十足。
三、營造開放式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新的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僅僅是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是不夠的,多向交流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相互作用的潛能。美術課可以改變傳統的“秧田”式座位為“0”型、“△”型或“□”型,打破傳統課堂教學中,過于強調坐姿、桌凳的整齊、教室的安靜等一些常規。讓學生分組學習,相互交流,每一幅畫完成一部分時,學生間相互觀看,組內交流與組外觀摩相結合,教師與學生交流,產生鏈式反應,使孩子們激起創作熱情,產生“靈感”,隨即打開了思維的閘門,敢于表現,完成自己的佳作。比如在創作《假如我是巨人》時,有的學生畫自己變成了巨人,不費力伸手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通過觀看交流,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有的畫變成巨人站在大海中捕魚;有的畫修建摩天大廈,可以直接通向月球;有的畫巨人移山填海,造田種樹;還有的畫治理沙塵暴改善環境……通過小組交流觀摩,課堂教學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課堂常規活而有序,達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富有創意的教室環境也同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了固定的教室環境,教師可以靈活地利用學校資源,從室內延伸到室外,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學習過程和方法。比如上寫生課,教室環境太小,學生不能從多角度的觀察寫生物體,達不到寫生的目的。我就帶領學生到操場上,利用乒乓球案,在球案中間擺放上寫生物,以小組為單位,每組一個球案圍成一圈進行寫生,學生在寫生中可以隨意的交流、互換位置從不同角度寫生,這就解決了教室環境太小的問題。在上《可愛的動物》一課時,我充分利用學校的多媒體設施進行教學,帶領學生到多功能教室,讓學生直觀的欣賞、觀察各種動物在大自然中活動的錄像、圖片,利用課件讓學生了解動物的身體結構、顏色、斑紋的特點和作用,親身感受動物的可愛,然后再進行創作。再如上《玩泥巴》一課時,直接把學生帶到操場沙坑旁,讓學生在沙坑中盡情地創作……使學生有一種新奇感,進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