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鞏固女童受教育權的基礎性地位和提高女童受教育的程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有句話說:“教育了一個母親,等于教育了一個家庭,甚至教育了整個民族。”多年致力于教育人類學領域的資深學者滕星教授主編的《多元文化社會的女童教育———中國少數民族女童教育導論》一書,于2009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本書以諸多專家、學者在云南省瀾滄縣舉辦的師資培訓講座資料為雛形,經過設計、討論、整理、撰寫修改、校對審閱,最終得以定稿。該書系美國福特基金會、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中國民族基礎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在我國多元一體的文化背景之下,該書以全新的視角,運用不同的理論范式系統地闡釋了女童教育,重點研究了中國少數民族女童教育。本書不僅在理論上有所創新,而且在實踐上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其特點與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研究內容新穎,從多元文化背景的角度審視當代少數民族女童教育。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中同樣成果斐然。然而,在取得進步的同時,一些新的問題也不斷出現。其中,在我國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普及義務教育仍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而保障少數民族女童受教育權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本書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
本書的整體結構、內容具有以下邏輯特點:從大到小,從粗到細,從整體到局部,從普遍到特殊。本書共十六章內容,第一章為“國內外少數民族女童教育研究歷史與現狀”,第二章為“少數民族女童教育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第三章為“少數民族女童生存和教育環境分析”,第四章為“少數民族女童教育與政策法規”,第五章為“女童教育與機會均等”,第六章為“少數民族女童與多元文化教育”,第七章為“少數民族女童教育與雙語教育”,第八章為“少數民族女童與學校教育”,第九章為“少數民族女童與低學業成就分析”,第十章為“少數民族女童與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一章為“少數民族女童的生理、心理特征與教育”,第十二章為“少數民族女童體質與體育”,第十三章為“少數民族女童教育與教師性別意識”,第十四章為“少數民族女童與社區、家庭教育”,第十五章為“少數民族女童與職業技術教育”,第十六章為“少數民族女童教育與婦女掃盲教育”。
從整體上看,本書內容渾然一體,各章節間的結構關系“藕斷絲連”,清晰的結構使得讀者對于書中熟悉的或不感興趣的章節,可直接跳過,直奔想要了解或者喜歡的章節內容。全書整體結構連成一體,各部分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可以各自獨立成章。連而不亂、分而不散,這是本書結構體系的一大特點。
本書內容豐富,體系完整,詳細而有邏輯。本書以多元文化理論的視角闡釋女性教育、女童教育和少數民族女童教育,整體內容、結構思路清晰可見,連成一線。書中重點在于敘述、闡釋現代社會中少數民族女童教育的現狀及問題所在,如何發展少數民族女童教育并促進女童發展。由于我國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即中華多元一體格局,這決定本書必須從不同視角來全面剖析和透視少數民族女童教育的方方面面,然后給出不同的參考性、指導性建議和策略,使不同地區、學校能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改善、實施。
在論述過程中,所有引用的材料和數據大多是第一手資料及實驗項目里的材料數據。數據、資料不僅翔實可靠,而且具有推廣性。這也是教育人類學的一大特點。由于教育人類學注重田野調查收集真實的第一手資料,所以書中引用的材料、數據都是經過實地調查得出的。例如在“低學業成就分析”中,就引用了“云南省拉祜女童教育問題”項目的一些資料。其中講到,在少數民族邊遠落后山區,低學業小學畢業的學生,根本沒有達到國家教育的標準要求,相差甚遠;他們甚至不能清楚地讀、寫、算。這樣升入初中的學生,基礎太差,學不懂,很難堅持學習,這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輟學率高的原因之一,而不僅僅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經濟因素。流入社會的這些學生不再學習,加上在學校里學到半懂不熟的知識也與他們的現實生活相差甚大,漸漸地他們又成了新一代的文盲,這是一個令人痛心和值得反思的現象。這是在我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過程中重視入學率、畢業率,而忽視教育質量所產生的嚴重問題。再如,在論述職業技術與女童教育中,引用了在甘肅省啟動的“UNDP/401”項目。項目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成功地把職業技術教育鑲嵌到基礎教育當中,為發展少數民基礎教育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實用初級人才,符合當地需求與人民意向,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同時,這一成功經驗具有很強的推廣和借鑒作用。這些數據和資料都是從實驗項目得來的第一手資料,真實可靠,令人信服。
第二,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從教育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視角探討少數民族女童教育問題。
我國幅員遼闊,各民族在民族文化、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等方面豐富多彩,差異性大,這決定了我國民族教育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這些特殊因素,決定了我們必須區別對待少數民族教育。但是僅從教育學單一的學科理論去探討少數民族教育顯得力不從心。基于這一點,本書從教育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視角探討、系統總結和完善了少數民族女童教育理論。
本書根據內容需要,也使用不同的學科理論視角對少數民族女童教育進行闡釋。例如在“第五章女童教育與機會均等”中,主要用到了社會學的學科理論,同時也結合了教育學的理論知識。不同學科理論的交叉論述使得闡釋問題更加清晰明確。如在第九章“少數民族女童與低學業成就”和第十五章“少數民族女童與職業技術教育”中,主要是運用了人類學的多種理論知識,輔之以其他學科理論。在這兩章中以人類學田野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并據此做出具體的參考性對策,進行理論建構,明顯體現著應用人類學的學科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