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目前,我國的教育信息化過程是由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推進的,是一種有別于教育因自身發展而自然而然發展的發展過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政府以主導者的身份要求學校配備計算機,連接互聯網,開設信息技術課程,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等,并且給予了較大的物質和制度支持。不可否認,這種推進措施使學校認識到了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和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在教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但是,這種推進方式在教育發展過程中因為忽視教育實踐者觀念的轉變,實際發揮的效用不容樂觀。
正如美國比較教育專家艾薩克•康德爾指出:“教育的機構和技術、行政措施和課程安排、學校組織和學校類型、課程表和教學方法等涉及的是教育的各個剖面,對教育本身來說是有意義的,但對于研究教育問題來說,卻是比較狹隘的教育概念”[1]。因此,從長期的發展來看,教育信息化過程不應該僅僅關注外在形式的變化,更應該關注隱藏在教育發展背后的“無形力量”,關注影響教育者教育實踐的觀念層次的變化,即教育文化的發展變化。那么,教育文化在教育發展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如何發展我國的教育文化?探究信息社會的教育文化發展,分析教育信息化進程中教育文化發展過程及其制約因素,是深入研究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一、問題界定
教育文化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進行界定。廣義的教育文化包含教育制度、教育行為及教育觀念等層面,涵蓋教育活動的方方面面,如祝智庭教授認為教育文化包含三個嵌套的層次:從表到里分別是制品符號、行為方式、理念價值[2]。狹義的教育文化特指以觀念形態存在的情感和態度,如陳曉慧教授認為教育文化“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群體的教育活動的類化物,是一個民族文化大系統中的子系統。教育文化不等于教育活動,而是人們對教育活動的過程、方式、內容、結果等的反應,是人們對教育活動的情感和態度。”[3]。從某種角度上說,廣義的教育文化與教育活動是很難區分的,而狹義的教育文化更能被人們識別與接受,本文的教育文化特指狹義的教育文化。
作為一個民族或一個群體的教育活動類化物的教育文化,是相對穩定的,這種穩定不僅因為教育群體在短時期內較難形成新的共識,更是因為教育文化本身的繼承性和包容性。
然而教育文化的這種穩定性也是相對的,在強大的外來文化沖擊和新的異質因素涌入到教育實踐中之后,教育文化將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過程,就是教育文化發展的過程。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信息文化深刻地影響著信息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發展趨勢,是影響信息社會發展進程的基本要素。信息文化這種強勢文化必然要通過教育來傳承、創新,教育在完成信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過程中不斷接受信息文化的洗禮,在創新和發展中影響教育實踐及文化,因此,信息文化不僅對教育發展提出新的要求,也為教育文化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從某種角度上說“教育史可以界說為教育文化史”[4],教育文化創新是支撐新的教育形態的內在基礎,是教育發展的不竭動力。本文以信息技術文化對教育文化的影響為研究起點,通過對教育文化發展機制的內在分析,結合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發展歷程,深入研究促進信息社會教育文化的方式和方法,以期為教育信息化研究和推進提供參考。
二、信息時代教育文化發展制約因素分析
教育文化的發展變化過程是教育群體對教育觀念的轉變過程,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工作者在改革中不斷實踐著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整個教育群體的教育理念,最終形成嶄新的教育文化。因此,教育文化的發展變化過程是緩慢的,而其中的一些關鍵因素更能制約教育文化的進程。
(一)教育觀念發展對教育文化發展的制約
由于本文所界定的教育文化是狹義的文化,所以群體觀念變化是教育文化變化的核心。而教育觀念來源于人們對教育實踐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認識不斷完善的結果。就目前來說,我國眾多的教育實踐者的教育觀念仍然受工業時代教育觀念的嚴重影響。在這種觀念體系里,教師、教材是知識的主要來源;學生是教師教學改造的結果;等等。
雖然近些年的課程改革在努力改變這種現象,但事實上的效果與應然狀態仍有較大的差距。在新的教育觀念里,教材不應該是教學中唯一的法定文化,教材的功能定位由“控制”和“規范”轉向服務。然而調查發現教師使用教材情況依次是“上級規定教材(M=2.89)、學校自選教材(M=1.54)、教師自編教材(M=1.07)”[5]。學生的學習活動也沒有本質上的變化,從調查數據來看,“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高級還是沒有職稱,講授法都排在第一位”[6]。從上述教育觀念的表現來看,雖然人們對傳統的教育觀念有所認識,但是真正實施的教育觀念仍然是傳統的教育觀念。而我國的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技能比較自信,“有61.0%的老師覺得自己的課堂教學技能較好;有15.7的教師覺得自己課堂教學技能很好”[7],這種較高的效能感,增大了教育觀念轉變的難度。
(二)物質條件對教育文化發展的制約
信息文化是以信息技術設備應用和信息社會發展為依托的文化形態,因此要想使教育文化適應信息文化,必然需要大量的信息技術設備和良好的信息文化環境,然而,客觀條件仍然嚴重地制約著教育文化的發展。
目前,信息文化尚未完全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以互聯網應用為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2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8]表明,我國網絡普及率仍然較低,“2006年12月中國互聯網普及率是10.5%,2007年12月中國互聯網普及率增至16%”,而“美國1998年的互聯網普及率是18.6%,1999年即快速增長到26.2%;韓國1999年的互聯網普及率是22.4%,2000年則躍升至33%。”“目前16%的互聯網普及率仍比全球平均水平19.1%低3.1個百分點,與互聯網發達國家冰島、美國等差距很大。